底部求解 解在政策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A股,政策,股市,融资
  • 发布时间:2011-12-21 15:31
  A股来说,对政策有着更高的依赖度。所以,近几期报告我们一直在谈政策,指出“政策面需要拨乱反正,来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也指出“救市比治市更重要,对于A股来说,没有政策,市场永远跌不透,没有政策,市场就没底”。同时上期报告我们也提示本周的“敏感性”,称之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天不遂人愿,本周市场还是选择了向下突破,指数出现“断崖式”下跌,用“血肉横飞”来形容并不为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答案”低于市场预期,并伴随着人民币继续跌停(连续12日触及跌停)和IPO疯狂加码作为促发点,上证指数连续跌破2300点和2200点大关,998点—1664点长期趋势线宣告失守,技术面形成一种“深不见底”的状态,着实令人感到恐怖,很多人会关心底究竟在何方?其实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周五出现绝地反击的迹象,这与各大银行联手抛售美元,人民币出现暴涨有关,但本周探出的2170点是否是真正大底,相信只有政策面才能给出答案。

  底只有一个,但分析界将它一分为三:政策底、估值底、市场底,这是分析界的无奈之处,因为A股市场涨跌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经济根本不是股市的晴雨表。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市场几乎没有定价权,股价定位也没有标准可言,大家拿什么测底?分析界的“三底论”核心还是政策,对股市有直接影响的政策可以分为:股市政策,宏观政策、行业政策。但目前各项政策又处在方向不明的阶段,市场预期再度陷入混乱。

  首先说股市政策,虽然近阶段针对股市的政策确实不少,从股利分红到退出机制,从处罚违规到鼓励长期投资资金入市,但看看市场的反应就知道,这些目前只停留在宣讲层面的治市政策,只是起到了稳定长期预期的作用,短期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股市今年跌幅目前已超过20%,上证指数已经回到十年前的点位,而GDP是十年前的四倍,股市投资者不仅一无所获,而且亏损累累。单从这一点上看,古今中外绝对仅此一例,说明股市的政策是有问题的。指数没有增长,股市规模却增加了10倍,这是中小投资者用血汗钱堆起来的。更为可悲的是,股市发展已经二十余载,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格和价值体系,不仅中小投资人,就连机构投资者也不知道按怎样的标准去投资股票,“大散户”的称谓不仅仅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异常冰冷的现实。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定价、发行审核机制,就拿创业板来说,那些发行市盈率超过100倍以上的公司,难道是二级市场给的定价?很显然不是!再拿主板来说,股权分置改革中上市公司是付了对价,但这种对价针对于获得流通权、成本已忽略不计的大小非而言,睡觉都会笑醒。有分析表明,四年大熊市,投资者亏损累累,但A股市场67%的富豪却在这四年中造就。在前1000名富豪中,主板279人,中小板496人,创业板225人,平均财富20亿元。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被篡夺成为豪门盛宴,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富豪。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审机制还在快速制造着一批又一批新的大小非,各路资金(PE、VC)疯狂涌向一级半市场,二级市场则要持续面对大小非疯狂减持的冲击,二级市场投资者对此却无可奈何。在这样的定价和发行和股市生态循环体系下,试问:二级市场要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投资?价值投资?想必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价格机制的扭曲使得二级市场有多少钱也无法满足“抽血”的速度。看看市场的呼声,就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不顾民意,执意疯狂的扩容,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再次建议暂停IPO,给市场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要彻底改变现行的定价发行制度,并逐步改善股市重融资轻回报的现状,以此为前提,才是救市的实质性举措。

  长期以来,二级市场投资者承载了太多,大小非、VC、PE、上市公司都来二级市场圈钱,并不惜通过造假、过度包装等行为来圈更多的钱。保荐机构、审计机构、基金、社保、保险等等无不为虎作伥,在发审、询价过程中完全站在二级市场的对立面,使出浑身解数对二级市场进行大肆“掠夺”。因此,如何改变股市艰难的“生态环境”,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才是股市政策追求的目标,改革中要注重历史的沿革,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发展中进行。中国股市已经再度出现了信心危机的苗头,信心危机比经济危机更可怕,政策面必须加以重视。

  说到宏观政策,确实低于市场预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定的基调是“稳增长”,基本上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稳增长和保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政策体会,有08年的前车之鉴,这次决策层选择了保守的策略,由此看来,至少对于国内经济面的预期可能会相对好些,如果预期悲观,政策定调不可能如此淡定。汇丰12月15日发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数据显示,12月中国制造业PMI初值录得49.0,为两个月以来最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决策层的判断,如果软着陆顺利的话,货币政策当然不会放的过快,但我们的担忧仍不能消除,预计在“稳增长”主基调下,会配合应急调政策措施,总体上会是逐步放松的方向,在不远的将来,大家可能还会看到减税、调低准备金等政策。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没有看到明确的政策指向,从而导致不确定性加强,市场又处在极弱状态,所以市场破位与政策低于预期存在联系。

  最后我们谈一下估值底和市场底,估值在A股似乎是个伪命题,说起来似乎有点苍白,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沪深300除去银行、地产等利润大户,所得出的估值,也已经跌破1664点了。在《资本焦点》21期中,我们针对沪深300做过计算,就是将拉低市场估值的银行、地产都剔除,达到08年1664点估值,所对应的当前点位是2240点,本周2200点一度失守,可见从估值角度看市场已处在极度超跌的状态。

  谈市场底似乎更为尴尬,998点—1664点击穿之后,形态上的支撑已经完全被破坏,这种状态下,只有通过量来判断市场底部。

  正所谓“地量见地价”,什么是真正的地量?05年6月6日著名的998点,这是06、07大牛市的起点,当日沪市成交量为53.7亿元,但这并不是地量,地量产生在此前的5月30日,成交量为42.7亿元,为此前行情单日成交峰值的十分之一左右。08年10月28日1664点的大底部,当天成交量413.3亿元也不是地量,此前的10月17日沪市成交量仅为270.3亿元,成为探明底部前的最低地量水平,同样为此前行情单日成交峰值的十分之一左右。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超跌的背景下,如果成交量极度萎缩至前期成交峰值的十分之一左右,那就是真正的地量,说明离底部不远了。本次行情调整源自于去年11月的3186点,单日成交峰值为3000亿出头,按照历史地量水平计算,真正大底部的地量水平为300亿,本周地量为365亿,很显然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中级底部的地量水平为峰值的七分之一左右,现在的成交状况已经满足条件,所以一旦见底,至少是中级以上级别。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技术条件满足,也需要政策面作为催化剂。

  综合上述,周五反弹说明不了什么,投资者需要扭转趋势的行情出现,如果没有政策,市场不可能见大底的,大家可以看看每一个市场重要的底部,都有政策的身影。谁也不要奢望股市能够跌到自然见底,过去没有大小非,市场的主力机构还有着相当的话语权,但最终还是要依赖政策发动行情,更何况现在?一个没有定价权的市场,一个投资基金只占市值10%的市场,没有政策支持,怎么可能发动大行情?目前市场需要政策的呵护,因为A股市场还是很不成熟的新兴市场,这是现实,必须承认的现实!不要因为近三年融资全球之冠,就以为股市有多坚强,就以为二级市场有圈不完的钱,一旦市场产生信心危机和信任危机,救市的成本就会大幅度增加。

  对于明年的行情,我们的判断是明显会好于今年,年K线的规律也可以加以佐证。进程上继续关注股市的相关政策,如果进展不顺利,则可在其他政策线索当中寻找催化剂,如下调存准率,下调2-3次后,市场的流动性预期就会出现改观。此外需要关注的两大事件是经济见底和欧债危机,顺利的话,明年2月份就会看清方向,这有助于趋势性行情的展开,如果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面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结合年报动力,肯定有一波超预期的小牛市行情出现,但力度上应该比1664行情要差。结合目前的市场节奏,我们初步判断上半年的行情要好于下半年。

  薛树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