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国际利益输送败局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海通国际,H股,海通证券,金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21 17:44
海通国际为保母公司海通证券(600837)H股顺利发行,不惜血本推出孖展(即“融资”)低利率0.68%,借贷比率高达95%的惊人举措。这一明显的利益输送并未使其H股发行获得成功,海通证券随后向广大投资者宣布推迟H股发行。
海通证券在这场失败的“大跃进”中所表现出来的贪功冒进和不顾中小股东利益的“个性”,恰是该公司近年来经营风格的写照。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国际投资者放弃海通证券更深层的原因,也在于公司只顾扩张而罔顾股东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海通国际在卖力吆喝为保母公司发行的同时,“弃卒保车”的举措或许还损害了同期发行的周大福珠宝(01929,HK)的利益,因为周大福珠宝的控股公司周大福控股,也是海通国际的小股东,目前持股比例为7.02%。
“母子”利益输送
此前海通国际在对海通证券新股认购上,推出了惊人的孖展低利率0.68%,借贷比率高达95%,并且推出各种优惠,包括豁免新股认购申请手续费,豁免12月份港股买入佣金以及存仓费,上市后孖展按仓高达70%。
历史数据显示,孖展利率都会维持在1%以上,即使是如此,券商在孖展业务的盈利依然非常有限;而且香港券商提供给客户的孖展借贷比率在90%以内。同期发行的新股中,周大福珠宝、中国多金属等公司的融资认购利率都是0.99%,而此前某些新股认购的融资利率甚至在1%以上。在借贷比率方面,也均为90%。因此可以说海通国际这种“亏本价”的孖展利率,根本完全无利可图,更多是为了给母公司发行H股“保驾护航”。而且海通证券提供给客户95%的借贷比率也放大了未来海通国际向客户追补仓的风险。在为母公司“保驾护航”之下,海通国际无疑对风险控制也会有所放松。
在第一天的认购中,海通证券孖展认购6.52亿元,海通国际录得其中6.5亿元的孖展,刚好相当于公开发售的集资额。海通国际同时又是海通证券上市保荐人,可见要力保母公司上市不失,花费的心思可不少。
但是这两项优惠政策对海通国际其他小股东有点不负责任之嫌,而周大福与海通证券之间的种种关系表示,同期在香港上市的周大福也因此受到损害。
“弃卒保车”周大福受伤
港股弱市之下,“巨无霸”新股海通证券与周大福“狭路相逢”。两者于12月5日同时开始招股,融资额分别达到约130亿港元和约220亿港元,上周同期也是新股发行的高峰期,除了这两家公司之外,另外还有10多档新股展开上市承销活动,集资接近600亿元,整个新股发行市场出现了混战的局面。
混战局面下,海通“弃卒保车”,用不赚钱的融资利率吸引客户,也损害了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而海通国际最重要的小股东,恰恰就是周大福控股。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此前海通证券和周大福存在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目前剩下的关系主要就是周大福控股对海通国际的持股,而海通系显然更重视母公司海通证券的利益所在。
港交所权益披露资料显示,海通证券持有海通国际69.54%的股份,而周大福控股则持有海通国际7.02%的股份;此外,周大福珠宝招股书显示,周大福控股则持有周大福珠宝(01929.HK)发行后股本的89.5%。
2009年,海通证券为扩大其海外业务就一直与国内其他券商竞相角逐香港市场。至2010年1月13日通过旗下香港子公司海通金控收购大福证券正式完成,占大福证券已发行股份的60.48%。此后,海通金控更名为海通国际,大福证券也在不久后更改了名字。
周大福控股仅有的7.02%的持股显然撼动不了海通国际助力母公司登陆H股。周大福除了作为小股东以外利益受损外,还作为海通国际的承销公司受损。海通国际给予母公司此等力推,用“不厚道”来形容并不过分。
机构不买账:轻视股东权益
尽管海通国际推出了优惠政策吸引孖展客户,然而机构投资者仍不买单。尽管把定价日从12月9日延迟到12日,海通证券却没能在多出的三天时间里说服买方,押后定价后仍然未能幸免上市中途腰斩的命运。
截至12月13日,海通证券A股报收7.96元人民币,相当于9.77港元,若海通证券H股以招股下限9.38港元定价,将较A股折价4%。但是有消息人士指出,即使以招股价的下限9.38港元定价,海通证券H股上市也面临困难,有机构要求海通证券进一步减价。
事实上,从海通整个大集团背景看,由于海通的股权极为分散,使得几大股东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上毫无发言权。这从公司股东大会小散闹场、大股东对公司经营情况并不知情的局面可以看出。也正因为如此,海通管理层拥有极强的话语权,并且借助上海国资委的平台将海通打造成了一个在依托传统业务上创新业务迅猛发展的平台。
创新业务的发展无疑是中国券商业未来寻求瓶颈突破的业绩点,但是历史经验表明,内部防火墙的快速弱化,往往也会随着泡沫的破灭而加速公司的危机进程。就拿海通此次涉足H股,无非是想提升自己的海外知名度,将触角更多得深入到国外市场。但是管理层目前似乎显得格外激进。相较于2008年,当前的海外形势无疑更为严峻,欧洲债务危机如何在成员国之间用政治手段来解决,美国经济又如何在低迷中复苏,都还是未知之数。两大经济体的一举一动牵动全世界金融体系。海通证券管理层追求盲目扩大,忽视投资者利益,也势必要遭到成熟市场投资者的抛弃。
上市时间窗口仍未明
从今年已在港发行的金融股来看,融资规模也较之前计划有所缩水。今年10月6日,中信证券成为首个在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的中资券商。此次中信证券上市共发售9.953亿股H股,其中95%为国际配售,5%为公开发售,按招股价13.3港元计算,此次H股募资总额约132亿港元(107.84亿元人民币),比原计划最多募集150亿港元缩水近一成。
香港市场与国内市场不一样,投资者更为理性,并且从目前的情况看,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定价博弈中,投资者占据上风。
尽管海通证券将此次H股发行推迟到明年,但根据现在的情况,明年上半年H股机会仍然不多。对于明年的市场,欧债危机的解决程度、内地货币政策微调程度都不太明朗,因此很有可能要到下半年市场才会出现相应的机会。当下,如何说服国际投资者按照合理的价格认购,是海通证券接下来要费神的。
本刊记者 于勇
……
海通证券在这场失败的“大跃进”中所表现出来的贪功冒进和不顾中小股东利益的“个性”,恰是该公司近年来经营风格的写照。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国际投资者放弃海通证券更深层的原因,也在于公司只顾扩张而罔顾股东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海通国际在卖力吆喝为保母公司发行的同时,“弃卒保车”的举措或许还损害了同期发行的周大福珠宝(01929,HK)的利益,因为周大福珠宝的控股公司周大福控股,也是海通国际的小股东,目前持股比例为7.02%。
“母子”利益输送
此前海通国际在对海通证券新股认购上,推出了惊人的孖展低利率0.68%,借贷比率高达95%,并且推出各种优惠,包括豁免新股认购申请手续费,豁免12月份港股买入佣金以及存仓费,上市后孖展按仓高达70%。
历史数据显示,孖展利率都会维持在1%以上,即使是如此,券商在孖展业务的盈利依然非常有限;而且香港券商提供给客户的孖展借贷比率在90%以内。同期发行的新股中,周大福珠宝、中国多金属等公司的融资认购利率都是0.99%,而此前某些新股认购的融资利率甚至在1%以上。在借贷比率方面,也均为90%。因此可以说海通国际这种“亏本价”的孖展利率,根本完全无利可图,更多是为了给母公司发行H股“保驾护航”。而且海通证券提供给客户95%的借贷比率也放大了未来海通国际向客户追补仓的风险。在为母公司“保驾护航”之下,海通国际无疑对风险控制也会有所放松。
在第一天的认购中,海通证券孖展认购6.52亿元,海通国际录得其中6.5亿元的孖展,刚好相当于公开发售的集资额。海通国际同时又是海通证券上市保荐人,可见要力保母公司上市不失,花费的心思可不少。
但是这两项优惠政策对海通国际其他小股东有点不负责任之嫌,而周大福与海通证券之间的种种关系表示,同期在香港上市的周大福也因此受到损害。
“弃卒保车”周大福受伤
港股弱市之下,“巨无霸”新股海通证券与周大福“狭路相逢”。两者于12月5日同时开始招股,融资额分别达到约130亿港元和约220亿港元,上周同期也是新股发行的高峰期,除了这两家公司之外,另外还有10多档新股展开上市承销活动,集资接近600亿元,整个新股发行市场出现了混战的局面。
混战局面下,海通“弃卒保车”,用不赚钱的融资利率吸引客户,也损害了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而海通国际最重要的小股东,恰恰就是周大福控股。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此前海通证券和周大福存在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目前剩下的关系主要就是周大福控股对海通国际的持股,而海通系显然更重视母公司海通证券的利益所在。
港交所权益披露资料显示,海通证券持有海通国际69.54%的股份,而周大福控股则持有海通国际7.02%的股份;此外,周大福珠宝招股书显示,周大福控股则持有周大福珠宝(01929.HK)发行后股本的89.5%。
2009年,海通证券为扩大其海外业务就一直与国内其他券商竞相角逐香港市场。至2010年1月13日通过旗下香港子公司海通金控收购大福证券正式完成,占大福证券已发行股份的60.48%。此后,海通金控更名为海通国际,大福证券也在不久后更改了名字。
周大福控股仅有的7.02%的持股显然撼动不了海通国际助力母公司登陆H股。周大福除了作为小股东以外利益受损外,还作为海通国际的承销公司受损。海通国际给予母公司此等力推,用“不厚道”来形容并不过分。
机构不买账:轻视股东权益
尽管海通国际推出了优惠政策吸引孖展客户,然而机构投资者仍不买单。尽管把定价日从12月9日延迟到12日,海通证券却没能在多出的三天时间里说服买方,押后定价后仍然未能幸免上市中途腰斩的命运。
截至12月13日,海通证券A股报收7.96元人民币,相当于9.77港元,若海通证券H股以招股下限9.38港元定价,将较A股折价4%。但是有消息人士指出,即使以招股价的下限9.38港元定价,海通证券H股上市也面临困难,有机构要求海通证券进一步减价。
事实上,从海通整个大集团背景看,由于海通的股权极为分散,使得几大股东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上毫无发言权。这从公司股东大会小散闹场、大股东对公司经营情况并不知情的局面可以看出。也正因为如此,海通管理层拥有极强的话语权,并且借助上海国资委的平台将海通打造成了一个在依托传统业务上创新业务迅猛发展的平台。
创新业务的发展无疑是中国券商业未来寻求瓶颈突破的业绩点,但是历史经验表明,内部防火墙的快速弱化,往往也会随着泡沫的破灭而加速公司的危机进程。就拿海通此次涉足H股,无非是想提升自己的海外知名度,将触角更多得深入到国外市场。但是管理层目前似乎显得格外激进。相较于2008年,当前的海外形势无疑更为严峻,欧洲债务危机如何在成员国之间用政治手段来解决,美国经济又如何在低迷中复苏,都还是未知之数。两大经济体的一举一动牵动全世界金融体系。海通证券管理层追求盲目扩大,忽视投资者利益,也势必要遭到成熟市场投资者的抛弃。
上市时间窗口仍未明
从今年已在港发行的金融股来看,融资规模也较之前计划有所缩水。今年10月6日,中信证券成为首个在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的中资券商。此次中信证券上市共发售9.953亿股H股,其中95%为国际配售,5%为公开发售,按招股价13.3港元计算,此次H股募资总额约132亿港元(107.84亿元人民币),比原计划最多募集150亿港元缩水近一成。
香港市场与国内市场不一样,投资者更为理性,并且从目前的情况看,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定价博弈中,投资者占据上风。
尽管海通证券将此次H股发行推迟到明年,但根据现在的情况,明年上半年H股机会仍然不多。对于明年的市场,欧债危机的解决程度、内地货币政策微调程度都不太明朗,因此很有可能要到下半年市场才会出现相应的机会。当下,如何说服国际投资者按照合理的价格认购,是海通证券接下来要费神的。
本刊记者 于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