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问题的关键不是品牌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公车,品牌,监管
  • 发布时间:2012-04-19 13:24

  近日,政府宣布,公务用车必须选用国内自主品牌车型,连合资品牌都不能选,而且明确提出了“18万元以内,排量不超过1.8L”的“双18”政策。消息一出,德国三大汽车厂商的股价应声下跌,奔驰、宝马、大众分别下跌4%、3%和4.5%。

  公务用车选择本国厂商产品,是一种正常现象,特别在美国、日本、法国和韩国这些拥有一定汽车工业基础的国家。这样做,除了保护自主工业,更多是出于国家形象考虑,不仅仅以成本为选择依据。中国公务车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被以奥迪为代表的国外品牌占据,这跟当时国内汽车工业和自主品牌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市场中的一块大蛋糕,如何选择车型,中间肯定充满了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并不能一言两语说清。如今出台这样的规定,也不代表自主品牌就能够高枕无忧,反之,质量等问题进一步暴露在公众监督下,扎实做好产品和品牌才是正道。

  群众对于公车的使用,一直非常关注。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大力整治,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聪明的中国官员总有很多钻空子的办法:大排量豪华版贴小排量基本版的标;日常使用豪华越野车却称“抢险救灾专用”;号称“外宾接待使用”的,实际为主要领导用车;以属下企业名义购入豪华车,却借调机关公用……而就在截稿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政策中针对的是“普通公务车”,而不包括“领导干部公务车”。这一解释,再次让事情充满了“可解释性”。

  说到底,选择何种品牌其实只是事情中很小的一部分,要解决问题关键还是看公车监管方法和力度。

  2010年8月,欧盟主席范龙佩用三辆欧盟奔驰公车载自己一家子去度假,为此大受公众指责,最后只能支付以租车公司价格和司机费用合共4.2万人民币的办法了结。由此看来,公车问题全世界都有,只是中国更为严重。

  世界各国对公车的监管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用卫星监控公车状态,禁止官员私用;比如官员自付30%购车款,“参股”公车所有权;比如鼓励官员租车办公,完事回来填单报发票时需要解释用途等等。

  公车问题,说小了是公务员的素质问题,说大了则是国家政府机构的廉政和效率问题。不管如何,核心不过是政府的管理问题,可行性的制度和执行的力度缺一不可,至于选什么品牌车型,只是其中很小一个环节罢了。

  编辑总监 李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