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政策吃饭,按规律办事
- 来源:新体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奥运会,政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09 13:12
政策不等于规律,胜似规律。政策不等于制度,甚于制度。这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切实感受和领悟。没有完美的体制,也没有无瑕的政策。倘若忙于落实政策,而不是以遵从客观规律为要,必有一桩桩突发事件和敏感话题值得深思。体育亦然,全运会亦然。
这个秋天,第十二届全运会如约而至,辽沈大地一派繁忙景象。有人急切要将几年的艰辛磨砺转换成各色奖牌,政策带来机遇,机不可失;也有人手中政策托底,心中并不着慌。
奥运会放弃棒垒球,全运会随即将其裁出;奥运会增设橄榄球,全运会雷厉风行般地跟上。凡此种种,接天不接地,不知主办者是否听到老百姓抱怨“看不懂”,是否看到媒体报道“说不清”。
厉行节俭属于政策还是制度,或许只是一种美德。发展体育事业,惠及大众体质健康,原本与奢华铺张毫不相干,但歪风为何总想搭全运会的车?倘若只按花多少钱来决定办多少事,大概难称节俭的美名。
某省全运会得金总量中,70%以上源自政策惠顾,排名得以上升10个位次。时下,出没于政策缝隙之中,也要有些智慧呢!
算不清的金牌设置,记不住的记分方法,据说都是为体现政策倾斜。政策并不万能,缓解矛盾于一时,未必一定不偏离客观规律和实际,因而必然时有调整。何况新的矛盾产生,又要研究制定新政策。之所以政策面前早下手,怕的正是一个“变”字。
举办全运会最终要把体育这块“蛋糕”做大,而不只是减少切分中的争执。凡事无不具有正与反、利与弊的两重性,政策不会是万全之策。体育竞技的生存之道莫过于维护公平竞争,一决高下是比赛的魅力所在,却不是竞技的全部意义和价值。
本刊记者在全运会一线采访,那里有热情,也有冷漠,有全身心的投入和对观众热情的回报,也有紧盯着金牌的炯炯目光。围绕全运会出现的矛盾是不能回避的,唯有正视现实,积极探索,兴利除弊,中国体育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靠政策吃饭,更要按规律办事,体育诸事概莫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