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巴赫:在争议中翘首以望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奥委会,体育政界
  • 发布时间:2013-10-09 14:49

  这位国际奥委会新掌门从运动员时期至今,都是在争议中度过的。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125届国际奥委会全会上,59岁的德国人托马斯.巴赫在第二轮投票中以49票的绝对多数胜出,当选国际奥委会119年历史上的第九任主席,这也是国际奥委会第一位拿过奥运金牌的主席。不过,这位国际奥委会新掌门从运动员时期至今,都是在争议中度过的。

  体育政界的平步青云作为一名体育官员,巴赫还从没落选过,对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竞选也是如此。在巴赫顺利当选后,《法兰克福邮报》立即制作了专题新闻,历数了巴赫的辉煌历史,尤其是他在体育界高端管理层的平步青云。1981年,28岁的巴赫当选为当时新成立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并于第二年进入联邦德国奥委会。1996年,巴赫第一次竞选国际奥委会执委便告成功,2000年,也就是萨马兰奇退休前一年,巴赫更是以46岁的年纪出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并于2006年再次当选。今年新主席的竞选,看似是6位竞选人之间的残酷竞争,但熟悉游戏规则的人都知道,除了美国人布伦戴奇,国际奥委会主席的位置还从未旁落出欧洲人之手。投票尚未开始,舆论早已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最终的投票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竞选结果揭晓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总统高克在第一时间对巴赫的当选表示祝贺。默克尔强调,当选这一体育界最重要的职位表现出巴赫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享有的声望和信任。高克则在贺词中写道:“您将在新的职位上肩负打造今后的奥委会以及传统悠久的体育盛事的责任。”与巴赫保持良好关系的各界人士也纷纷恭喜巴赫的当选,“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首位执掌国际奥委会的德国人,巴赫的当选对全德国是极大的鼓舞。

  《南德意志报》在有关报道中着重提到了巴赫的出身。父亲老巴赫在战争中受到了很大创伤,在巴赫12岁的时候便撒手人寰。是母亲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小巴赫,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巴赫5岁开始练剑,14岁时拿到了德国少年组冠军并进入国家队,18岁成为世界杯青年组的季军,23岁在蒙特利尔奥运会获得金牌,24岁巴赫和他的队友们被评选为德国年度运动团队。遗憾的是,在1980年,由于西方世界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巴赫失去了在最好年华蝉联奥运金牌的机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将未来事业的重心瞄准了政坛。30年来,担任奥委会主席就是他的梦想,而今天,他做到了。

  巴赫也是一位不亚于萨马兰奇的商业奇才。曾在阿迪达斯营销部门的工作经历,将帮助他更好地延续萨马兰奇一手打造的有关奥运会的商业化运营。正如德国奥委会名誉主席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说的那样:“萨马兰奇通过巨大的财政收益影响了奥林匹克,而巴赫完美的融入了其整体规划。”《南德意志报》认为,罗格在国际奥委会的12年是极为艰苦的,巴赫的当选意味着国际奥委会在艰难度过贿选与兴奋剂丑闻后,又将迎来另一个春天。

  备受争议的运动生涯

  也有人并不赞成巴赫的当选,他在运动员时期的队友中,就有反对者。巴赫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后,德意志广播电台走访了德国的剑坛名宿。有人表示,巴赫在比赛场上的成功是因为他擅长用湿润的手套作弊。手套湿润会导致短路,对手击中时会因短路而无法显示。

  “有一场比赛,巴赫的手套是湿的,开始我以为只是出汗。裁判注意到之后,让巴赫更换手套。他走到我旁边,拿出一副新的手套。我发现这只手套也是湿的,我看得非常清楚。这样的事情和公平竞争的运动精神相差甚远。”一名已经退役的击剑运动员在向德意志广播电台要求身份保密的情况下,讲述了这一段故事。亚特兰大奥运会德国代表团旗手、击剑运动员安恩德.施密特也指责巴赫,认为运动员巴赫并不“干净”。

  事情过去多年,巴赫通过自己的发言人表示,对于这些事情没有任何记忆。无论巴赫是否在比赛中作弊,在德国民众的心中,他就是那个年代的英雄。笔者在街头随机访问了一些德国市民,大多数年轻人对巴赫的名字感到陌生,几经提点才联想到新任的国际奥委会掌门。只有几位老人还能回忆起当年那个所向披靡的剑客。“我记得他,他曾经为我们这个国家带来荣誉。现在他是国际奥委会主席,作为德国人,我很自豪。”

  成功当选靠人脉

  当然,以尖锐评论屹立在德国新闻界之巅的《明镜周刊》不会因为本国人当选而放弃一贯辣评的态度。《明镜》在报道中援引了巴赫此次最大竞争对手、瑞士人奥斯瓦尔德的评论:“我们需要的是一位独立的候选人,一位不依赖于某个联盟、以自己的职务服务于体育事业,而不是抱有其他目的的候选人。”

  奥斯瓦尔德是在投票开始前接受西德意志电视台采访时说出以上言论的。谈及萨巴酋长可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左右奥委会成员投票时,奥斯瓦尔德表示,“我们有明确的伦理规则,在这件事上,或许不是所有人都遵守了这些规则。”为此他受到了国际奥委会伦理委员会的警告。他被提醒要注意国际奥委会的规则──即不希望候选人之间发生直接的交锋冲突。奥斯瓦尔德私下对瑞士记者含糊地表示,存在“来自德国政界的压力”。到底谁受到了压力,以及压力来自何方,他没有挑明。

  竞争国际奥委会主席不能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选战”,这是国际奥委会的一条伦理规则,也就是头面人物不可以公开表达对某位候选人的支持。可是在选举前,被认为是国际奥委会里最有影响力的拉票人物——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协会主席、科威特人萨巴酋长在接受西德意志电视台采访时,却公开表示支持来自德国的候选人巴赫,“我是托马斯.巴赫的支持者,我支持他当选下一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我会尽一切努力提供帮助”。这样的表态着实令人感到意外。

  此外,奥斯瓦尔德还在一个德国人相当敏感的领域对巴赫提出指责,他对瑞士法语电台称,巴赫利用他的地位促成奥运组织与他自己代言的公司签约。这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到了巴赫在公共生活中活跃的另一个侧面,这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称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多方面”的。《明镜》的报道指出,巴赫与西门子公司签约担任顾问,报酬高达20万欧元。他利用自己在国际奥委会的关系,通过科威特能源部长萨巴酋长,试图争取让这个海湾国家成为西门子的大投资方。此外巴赫还是阿拉伯──德国工商会的主席,该组织为德国企业,包括军火企业与阿拉伯国家的业务牵线搭桥。由于巴赫在体育和政界的关系,他在阿拉伯国家的人脉相当不错。基于这些内幕,《明镜》对于巴赫的当选仅仅表示了谨慎的乐观。

  巴赫的当选,意味着国际奥委会将迎来另一个发展的契机,如同萨马兰奇从1980年开始做的那样。由此带来的状况可能是摒弃前任主席罗格的那一套,开始新一轮的扩张运动。不少欧洲媒体也担心,重新重视商业开发,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奥运会规模无止境扩大、成本持续走高,甚至再次引发兴奋剂之类的恶性竞争。是重走萨马兰奇的老路,将奥运会这块蛋糕做强做大,还是把罗格一贯的瘦身计划推行到底?又或者巴赫有他自己的另一套理念?对于巴赫,人们都在翘首以望。

  文 吕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