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上的“节俭办全运”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全运会,节俭
  • 发布时间:2013-10-09 14:02

  节俭办全运。场馆由十一运的129个缩减为117个;开幕式时间在下午、时长120分钟、取消大型文艺演出;运行经费压缩了78%;100元以下的门票数量占总量的85%……

  辽宁省体育局局长孙永言说:“这次节俭办全运,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比如我们的场馆,柏叶训练基地(射击、自行车、飞碟比赛场馆)在全运会结束之后可以用于我们辽宁队或者其他省队、甚至国家队的训练。在这之前,就主要用于我们省队的训练。而开幕式沈阳也取消了没有必要的大型演出和烟花燃放。”

  话虽如此,但全运会“瘦身”会不会有些过度?如果把节俭单纯定义为少花钱,是否又太片面了呢?

  为节俭,从人数上压缩

  本届全运会,代表团数量从上届的46个压缩到36个;运动员减少了1500人。代表团总人数比上届少了1666人;裁判员精简到了200人;媒体记者从上届的4000人缩减到1000人;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压缩了近一半……

  为了控制预算而进行人员数量上的压缩,是否真的有必要呢?运动员辛辛苦苦训练,到头来却被告知因人数超标无法参加。裁判员从700人缩减到200人,意味着裁判的工作量更大,如此繁重的工作状态下,又能否全身心投入到一场比赛的吹罚中呢?如果真的本着节俭办全运的态度,那么在开幕式上“大规模”的演出,做到真的节俭了吗?

  开幕式取消了烟花燃放,用人海战术向全国观众诠释“全民健身”,参加演出的大多数是辽宁省内各大学的学生。甚至有学生和记者抱怨,后悔来参加演出。暑假不能回家、不能打工、不能到社会上实习历练,每日都在练习方阵。看台上摇旗呐喊的“演员”,也是从各高校找来的大学生。

  节俭,不只是少花钱

  为了节俭办全运,组委会在十二运减少了媒体的班车。游泳、田径等热点赛事,参与报道的记者人数多,每日从媒体村出发的班车会在早、中、晚有三趟。其他一些受关注度不高的赛事,每日只有早上和中午有班车,有些场馆甚至只有早上的一趟车次。常听到有记者抱怨,想要一天报道两个赛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记者曾向组委会反映,组委会给出的答案是:班车就这么多,着急或者赶不上比赛,可以到门口打车。在媒体村前,有专门的出租车落点。一位司机告诉记者,沈阳的几家出租车公司在全运期间轮流值班,每天就在这里候着。记者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那里每天都停靠着5辆出租车,每次路过都看不到任何一位记者往出租车方向走去。如果可以减少出租车的数量,这笔费用用于班车的增加,这样会让记者在采访时更加从容。

  节俭需要态度而非形式

  白天举行的开幕式,原计划投入9000万元的预算只用了900万元,就连记者的饮水和餐食都得到了严格的削减。按照官方的说法,十二运的运行经费控制在8亿元之内,与前期预算相比压缩了78%,一共节省了28亿元。

  如此之高的天文数字在城市建设方面根本不值一提。从2009年拿到申办权之后,为了展示自己的城市面貌,沈阳开启了城建计划。翻修城市主干道和全运会场边周边道路691条,改造和扩建交通要冲的机场和火车站,全方位升级了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系统。

  仅此一项,没有几百亿元的投入根本无法实施。其中从沈阳桃仙机场到奥体中心的轻轨就投入50亿元,超过从运行和场馆建设方面节俭下来的资金之和,这还不包括占地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的全运村和周边配套设施。

  从机场到奥体中心的轻轨,在全运会期间,车上根本看不到几位乘客。记者采访到的一位沈阳市民说:“谁没事儿往机场那边溜达,去机场的话现在谁家都有车,还有机场大巴,都比轻轨快。这些东西,都是给你们外地人看的。”

  当承办全运会的一方不再为了赛事、为了迎接各地宾客的到来而大兴土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俭办全运。

  文 张春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