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圆的球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全运会,橄榄球
  • 发布时间:2013-10-09 14:08

  十二届全运会橄榄球决赛前,江苏女队教练赵群曾对笔者这样描述橄榄球:“这是一个不圆的球……”

  两小时之后,这个不圆的球在全运会赛场首次亮相不久,就被演绎出一个极不圆满的结局:一边的北京女队围圈而立,消极比赛;一边的山东女队默不作声,自由达阵;最后的比分更是一边倒:0比71,一切都让人目瞪口呆。

  “哎呀妈哟,这就是橄榄球(比赛)呀!”笔者旁边一个被组织来观赛助威的女学生这样感慨,她是第一次见识这个不圆的球,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

  刚出道,就成了争金点

  虽形如橄榄,但从体积上看,它不亚于足、篮、排等大球。不过,从归属上说,它在国内却被划在小球之类,由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中心管理。其实,体育人都明白,至少在2009年前,谁让它是中国的冷门项目呢?谁让它在国内开展得较晚呢?更关键的是,谁让它是非奥运会非全运会的项目呢?

  在中国,橄榄球运动首先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中,以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广东的解放军体育学院最早开展,也最为积极,其次是东北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高校。全运会上,北京女队的老领队郑红军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人,也是中国这个项目发展的“拓荒者”。当初,各校开展的是15人制橄榄球,而且属业余层面,人少底薄。用郑红军的话说,玩橄榄球的女生“比大熊猫还少”,真正能达到与国外同行交流水平的只有中国农大的男女队和解放军的男队。

  2009年是中国橄榄球发展的分水岭。七人制橄榄球项目正式进入奥运大门,国家体育总局随后就借此契机为这个“小球”的发展设计了一个最好的具体抓手:将其列入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正式项目,而且一冠二金,一亚二银,一季二铜。

  此后的形势,用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一部主任、中国橄榄球协会秘书长刘荣耀的话说:“一夜之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参加全运会,在2010-2011年之间,部分省市相继成立了橄榄球专业队。到全运会注册时,全国已有10支女队,11支男队,球员达1040人。

  这项举措对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但是,橄榄球这个初来乍到的纯情少年,一进入全运会的名利场,难免被赋予复杂的功利使命和角色。正如有的教练坦言的那样,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有刺激性的,甚至让人眼红的奖牌争夺点。

  在所有参赛队伍中,北京队尤其是女队最有金牌相。男女队都配备了国内国外顶尖的教练,都是预选赛冠军;女队中有7名国手,占全队队员的一半以上。两支队伍练得也苦,在北京持续桑拿天那段时间,他们中午一两点都安排有训练和比赛。全队上下,誓在夺金。在男队因“主力有伤,球在眼前却跑不动”

  而意外失利后,一位女队队员用东北话告诉笔者,她们夺金是“必须的”!

  最后的结局似乎印证了山东队总教练卢晓辉赛间讲的一句话,这种比赛就是“赤裸裸的锦标”!

  急求成,只会揠苗助长

  “中国橄榄球的速成是国际上少有的”,赵群这样告诉笔者。他说:“江苏女队2010年组队,队员训练一两年后就参加比赛了。”

  刘荣耀也说:“我们目前没有国外那样的普及和培养方式,各省市在组建队伍时走了一点捷径。”即从足球、篮球、田径、柔道甚至拳击的运动员中选拔出一些适合人才,转到橄榄球项目中来。而橄榄球运动的特点也为这种中国式的“走捷径”提供了可能。它是一个综合性体育项目,搂、摔、踢等动作都是允许的。比如,达阵得分后,可以获得追加射门,这需要足球队员的功底;快速推进时,要的是冲刺速度,需要短跑好的田径素质。

  还有一点也很有利于中国和亚洲人,在足球场大小的空间里,15人制的橄榄球更讲求力量、对抗和强冲,对身材和块头的要求较高;而七人制的橄榄球在同样的场地中进行,人少了一半多,空间相对变大了,更讲求奔跑速度和身材精干,这正是中国队员的长项,以致于不少中国教练选材的第一标准就是速度。北京男队有的队员的百米速度在10秒5左右,江苏女队一位主力选手百米速度手计时在11秒4左右,让外教都啧啧称道。

  从一个后起项目的角度上说,这些有利之处加上中国队员技术掌握快、手上功夫细腻的特点,使得中国橄榄球运动在短期内很快开展起来,无疑是一件幸事。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速成也让一些急功近利的省市看到了亮点。他们关注的是比橄榄球运动发展更快的东西:快出成绩,快出政绩。于是,正如赵群所说:“第一个全运周期,一些省急于组队,找一些能打球的成年或半成年的选手出阵比赛。”为了参加全运会,东北一个省份东拼西凑,把一些已经退役的老队员和一些体校队员招来,临时组队参加预赛。没能打入决赛后,这支队伍立即烟消云散了。西部一个省份从北方一所大学里全盘端来学生军,包括教练,一签约就是两届全运会,许诺说若打好了,解决各种待遇,训练也在这所大学里。可预赛时,由于一些主力队员双重注册问题没搞清楚,被对手告发,以致不能上场,实力大损,人心也变得不稳。

  更多的省份则是重视一线队伍,不重视基层和后备力量;重视成绩,不重视项目本身的发展。老教头郑红军曾坦率地指出,北京队看上去实力强大,原因之一是有不少中国农大、北师大相对有经验的队员,其实北京这项运动的开展状况和群众基础很不乐观,偌大的都城只在朝阳、石景山、东城区有青少年队。

  卢晓辉说:“历届领导都盯着一线队,盯着塔尖的成绩,这些无疑是需要的,但只关注这些,不关注塔座的建设的和项目的未来,那目光就太短浅了!”他觉得,中国橄榄球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从小抓起的长效发展机制。

  要成熟,工夫功夫是铺垫

  黄梓杰是有着七名老外、水平在亚洲居首的香港男队教练,他对内地队员的身体和灵活度很是称赞,同时,他觉得从比赛经验和意识上看,内地队伍尚不成熟。对外交流之后,中国同行也认为,我们在整体观念、团队意识,甚至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上确是弱项。

  赵群说:“国外球员几乎都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橄榄球,那种感觉像巴西人玩足球,进入专业队后教练直接教战术,不再教基础,而国内队员还在手把手地教技术。”

  刘荣耀说:“我们在调查了世界前十名队伍后发现,女队员最好的平场年龄在24-27岁,男队员在26-29岁。”安徽女队教练孙涛则认为,中国队员的黄金年龄,男线应当在从事这项运动6-7年的时候,女线只略早一点。

  可见,经验需要积累,意识需要培养,而这一切无不需要时间的铺垫,不能只走捷径,急于求成。而中国橄榄球运动要达到这一点,所有教练的指向都是一致的,要有这个环境,要有从小玩起,从基础抓起的一定普及度。

  北京队请来的新西兰教练组官员郭威介绍说,在新西兰,橄榄球的普及度超过中国的乒乓球,即使一所学校只有几十人,也要设一块橄榄球场,有的社区拥有三四个俱乐部。更有甚者,如一名来北京队陪练的新西兰某省青年队队员,他家三兄弟都打得很出色,家中的农场里还专辟有一块地方做橄榄球场,难怪新西兰的橄榄球水平在世界前列。郭先生说,来北京陪练的这支省级二线队伍,足以与亚洲顶尖的香港队抗衡。

  目前,橄榄球的基础建设在中国一些省份呈上升势头,如山东、江苏、安徽、辽宁等省,许多地市建有基层队伍,有的学校设有这种课目,省内有单项比赛,安徽还将其列入省运会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开展状况仍不理想。

  显然,这和国内对这项运动的认知度不高有关。许多人把英式七人制橄榄球等同于电视中出现的美式橄榄球,因而留下这项运动过于“暴力粗野”的固有印象。现在小孩子多为独生子,保护还嫌不足,家长怎肯让他们玩这个“危险”游戏,更多的人连橄榄球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看懂和参加这项运动了。

  求关注,提高认知是关键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其实决策者和媒体的认知度和重视度更为关键。以后者为例,七人制橄榄球比赛很少出现于各种媒介上,尤其是电视中。缺少宣传,自然让社会对橄榄球缺乏了解和兴趣。为此,刘荣耀只要见到“有影响力”的人士,就要宣传一番七人制橄榄球,甚至不厌其烦地做“扫盲”工作。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次全运会之后,橄榄球因为惊人的“消极比赛”事件而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业内人士多少有点忧中带“喜”,哪怕是恶名呢!

  的确,正如刘荣耀所说,只要了解了七人制橄榄球项目的特点,就会喜欢上它的。首先,它不像美式橄榄球那样,“粗暴”得要穿护具;由于有许多规则限制着,它让运动者既是斗士又是绅士。况且,七人制橄榄球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带扑搂的冲撞式,一种是类似过去游戏“粘年糕”那样安全有趣的触摸式,后者很适合孩子玩。其次,它对场地和装备的要求并不高,易于开展;第三,它也是一种动脑运动,很讲究战术配合。它在国外如此盛行,远超美式橄榄的事实,就证明了普及这项运动的可行性。赵群认为,这项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以柔克刚”有所不同,更强调“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鼓励“勇往直前,寸土必争”,日本和欧洲国家都愿意让孩子从事这个项目,以提振国民性和民族凝聚力。赵群说,他所在省的一位相关领导很看好这项运动的精神,甚至说“中华民族现在缺的就是这个!”

  几乎每个玩橄榄球的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决策者,毕竟在中国的国情下,他们的意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项运动的发展前景,毕竟现在这项运动还必须依靠行政的投入和支持,即使这样,球队的生存状况也不很乐观。

  笔者问过进入全运会决赛的一些队伍是否有赞助,得到最多的答复是:“不多”和“几乎没有。”有个省队还穿着全运会发的服装进行比赛。赵群说:“连电视转播都没有,商家哪里会知道你,怎么会在你这儿投钱!”

  他们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穿着“北控”字样服装的北京队员身上,而北京队老领队郑红军却一脸苦笑地对笔者说:“北控的赞助是去年才有的,而且根本不够队伍的使用。你想想,同样在一个场地打球,一支足球队一年的投入会有多少,我们与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同样希望领导和相关部门能给橄榄球以更大的关注和投入。

  促发展,重在才和财

  一个项目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外乎人财物,中国橄榄球发展中的问题也大多集中在此,尤以前两者为甚。

  比如说队中人才问题。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队员,二是教练。

  孙涛教练说,由于项目认知度不高等原因,在选材,尤其女队选材时,他们总有一定的难度。老领队郑红军则说,北京队现有编制80个,却总招不满,尤其是青年队,空缺一半以上。此外,由于是从别的项目中选材,得到的往往是二三流的人才。至于现有队员能否安心留在队中,也很难说。笔者就此问过北京女队主力刘艳,她说自己已27岁了,目前在中国农大当体育老师,工作很稳定,能否继续打下去还在犹豫。另一位在北师大读社会体育专业的队员则明确表示,“以后不会再打,会像刘艳姐那样,毕业后找个学校当老师去”。

  一支处在成长中的项目球队,缺少老队员的传帮带,的确是一件让人担忧的事。

  再看教练。现在各队的中国教练大多是原来中国农大、解放军军体院的队员。像山东队总教练卢晓辉等人还是决赛对手北京队领队郑红军的学生,至今仍以老师相称。这些教练目前存在着提升水平的问题,而且人数也需要增加。此外,北京队请了新西兰一个6人教练组来短期合作,其中一位是新西兰七人制橄榄球总冠军队教头,江苏、安徽等队也都以二三十万人民币的年薪请了新西兰和斐济的教练。这些教练确实为中国球队注入许多新的东西。不过,正如赵群所说,这是一种捷径,毕竟中外队员的体质不同,以后还是要转到发挥自己特点自己风格的道路上来。据说,山东队就曾请走过一位“不合适”的外教。

  其实,最让人担忧的还是基层教练的水平。孙涛教练说,安徽省地市级队伍的教练大多接触橄榄球不久,有的只是经过短期培训,没有多少正规训练和比赛的经验,这对橄榄球项目的基础教育很有影响。

  尽管第一次亮相全运会,就现了大眼,尽管问题重重,但中国七人制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前景仍然被大家看好。这些问题也是这个后起项目在中国这种大环境下,从开展到发展,从发展到提高之中必然要遇到的,需要全方位地对待,冷静地解决,切忌急躁和失望。更何况,中国这个项目的水平在世界和亚洲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女队曾连拿四届亚洲冠军,在迪拜世界杯赛中,夺得过相当于第九名的碗级冠军;男队也是亚洲前四名的水平。

  赵群相信,只要多方重视,为这个后起项目提供好的发展机制和健康的成长环境,橄榄球自然会成为中国“大”球的。

  文 柏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