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主不再是“老大”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全运会,辽宁
  • 发布时间:2013-10-09 14:22

  在过去的四届全运会上,东道主在奖牌榜始终名列第一。而这一次,“东道主现象”却在辽宁被终结。

  自从八运会东道主上海占据榜首,九运会广东、十运会江苏、十一运山东,均延续了“东道主现象”。第十二届全运会,山东在客场卫冕,而东道主辽宁最终位列金牌榜第二。东道主拿到金牌总数第一,这已经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在2009年山东全运会结束之后,人们都觉得辽宁在十二运摘得头名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辽宁作为体育大省,多次为国家输送奥运健儿;在过去的四届全运会上,辽宁在奖牌榜始终名列前茅。而这一次,“东道主现象”却在辽宁被终结。

  辽宁省体育局局长孙永言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解释。第一,山东代表团实力很强,基本上保留了上一届的阵容;第二,国家体育总局在全运周期,取消了与西部省份的联合培养,辽宁因此失去了一部分金牌。为了给西部地区体育事业支持,前几届全运会实行“协议计分制度”,简称“双计分制”。该制度规定,凡向西部地区的运动队提供技术、场地、训练设施或者教练员的东部省市区,受其帮助的运动员获得1枚金牌,东部地区省市也可以获得0.5枚金牌。本届全运会取消了“双计分制”,仅保留解放军队和各省市之间的“双计分制”,这一改变无疑让原本寄希望通过该政策有所收获的东道主大失所望,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夺金策略。

  此前,东道主可以利用政策大手笔引进运动员。第九届全运会,广东率先开启了吸引人才机制,引进运动员超过100人,也如愿获得了金牌榜第一。第十届全运会上,江苏引进140多名运动员,其中15人获得当届全运会的金牌。而到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山东与西部地区联合培养的运动员多达184人。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改变了政策,限制了联合培养运动员的人数。这一规则的改变,使得辽宁和西部省份培养的人员从本来就不多的80人减到了40人。全运会期间,记者曾在比赛中偶遇辽宁代表团官员。对于“辽老大”的称号,他只有苦笑:“你看看哪个代表团没有我们的人,除了香港。我们根本留不住人啊。”

  除了政策的改变,辽宁在十二运的赛场上并没有享受到“东道主待遇”。在先期进行的竞走比赛中,辽宁拥有绝对优势的50公里竞走项目被取消。在击剑、柔道、跆拳道等大项上,代表辽宁出战的夺金热门由于裁判判罚、运动员压力大等原因屡屡丢失金牌。孙永言表示:“虽然是东道主,但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在有些比赛,我们也是‘受害者’。”

  如今,新媒体大行其道。赛场上的不公,只需要一张照片发到微博上,就能引起轰动。平时很少有人问津的花游比赛,就因为四川的文婷姐妹控诉打分不公,在微博上被转发上万次。正因为如此,裁判对东道主在判罚上有所“收敛”,不敢有太多的“主场哨”。

  对于没能取得金牌榜第一,孙永言认为成绩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弘扬全民健身的宗旨。“虽然我们在奖牌数量上落后,但我们总分是最高的。我们这一次全运会要向全国人民展现的就是全民健身,让全国人民看到辽宁体育的发展,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话虽如此,但从几个方面还是能看出辽宁对于奖牌的重视。在比赛中,辽宁选手没有享受到很多主场优势,但从历届全运会上来看,东道主都会为了成绩,从场外因素着手,使用一些“招数”,辽宁队也不例外。比如6月份辽宁为全运会铁人三项项目举行了一次测试赛,但真正可以参加的只有辽宁队和解放军队的辽宁籍男运动员,很多其他省份的队员都被告知不能参赛,也就无法提前熟悉场地。在大连进行的赛艇项目,只有辽宁住在赛场附近,其他代表队都住在距离赛场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另外,本届全运会辽宁代表团派出了928名运动员参赛,参加全部31个大项、277个小项,运动员人数在所有代表团中列第一,也创下了历届全运会之最。明眼人都能看出,“辽老大”志在家门口向金牌数第一的宝座发起冲击。结果,却事与愿违。

  国家体育总局为何要实行新的规定,客观上影响了东道主对金牌榜第一的冲击?笔者从其他媒体记者口中探知一二。上届全运会开幕之前,曾有官员询问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人:“谁是东道主,谁就是第一吧?”令总局负责人一脸尴尬。无论该传说是真是假,至少国家体育总局此番改革,或许也是对“金牌论”的一种冲击。

  文 张春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