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享有沉默权
- 来源:新体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裁判,足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09 13:19
前不久,在BBC电台第5频道某档直播节目中,丹尼.贝克对英国足球裁判圈大腕霍华德.韦伯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访谈。韦伯承认,执法比赛时他偶尔会走神——比赛如火如荼,他却琢磨着晚餐吃些什么——而这,很有可能让球员的明显犯规从他眼皮底下溜走。误判就这样诞生了。
人非圣贤,谁都曾白日做梦。我并不认为韦伯犯了天大错误,问题在于如果BBC或天空体育台享有如此威权,能让裁判解释自己在比赛中做出的决定,谁将从中获益?
李.普雷伯特和安德烈.马里纳同为足球裁判。他俩与韦伯履历相当,都曾多次因争议判罚遭致声讨。但我们是否有必要逼这些裁判公开承认自己“有眼无珠”,忏悔“回想起来,那真是个明显的点球”?在我看来,这于事无补。
因为这不会改变结果:比赛失利的一方仍是输家,输球的主帅仍会牢骚满腹。唯有媒体赚了,他们可以引述来自裁判的原话,彰显其赛事分析具备“公信力”,继而提升销量或点击率,让赛后报道变得比赛事本身更受关注。
至少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裁判尚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神秘感。裁判没有义务对判罚做出解释,盖因足球规则第5章明确规定:“裁判的所有决定是最终的。”
换言之,就算你因裁判的判罚万般不悦,还是忍着吧,别抱怨了。裁判高于规则,他们就是规则。现代足球规则始于1863年,过去150年间这一点从未改变,如今它却突然成了无德裁判的保护伞,背负起天大罪过。
阴谋论在足球圈越来越有市场——明明很阴暗很八卦的推测,却偏偏打着铁面无私的旗号,穿着正义的马甲。媒体呼吁足球比赛必须确保公平,却忘了这项运动之所以风靡全球,随机性与混乱亦是其独特魅力。人们从利益层面声讨误判,同样是小题大做。没错,一次越位确实有可能令一家俱乐部蒙受损失,但若某俱乐部指望靠“绝对正确”的裁判维持生计,也就难怪会战绩平平了。
更何况足球运动的价值还不至于“缩水”到以钱来衡量。欧冠淘汰赛被视为足坛金元帝国之间的游戏,但今年5月底英冠联赛升级附加赛决赛,水晶宫与沃特福德一战让更多球迷疯狂。
如果裁判被迫向公众袒露心声,他们将变得越来越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诸位皆知媒体报道倾向性——表现优异者永远难入法眼,反倒是那些判罚出现争议的裁判,才是备受媒体青睐的话题人物。于是乎,职业裁判们挨个走到摄影镜头前接受聆讯。有的裁判承认自己犯错,有的裁判则顽固不化,拒绝承认任何错误。
表面来看,这些裁判地位平等,但如果裁判接受赛后采访成为例行公事,英足总挑选裁判之标准会否变成裁判的谈话方式、公关技巧,甚至“认罪态度”,而非基于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这会不会让某些口无遮拦的裁判打开话匣子,成为舆论红人,任话题风暴冲溃足球生态下的微妙平衡?假设某位头脑精明、深谙媒体传播之道的裁判向BBC《今日比赛》栏目组告密,“我可以告诉你,阿斯顿维拉的那个家伙就是那种收不住脚的球员,我们裁判一致决定向他出牌,直到他收敛为止”,律师们就有得忙了。
上述假设稍显戏谑,但距离现实并不遥远。媒体呼吁尊重裁判,给予后者更多话语权,但赛后采访并非为满足裁判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自身所需。
怎样才能让裁判判罚更好地被人们理解,同时又避免媒体插足,被预先设定基调?在我看来,足球比赛可以从橄榄球运动规则中借鉴一点——让裁判戴上麦克风。迄今为止,裁判借助麦克风解释判罚的案例只发生过一次。1989年阿森纳与米尔沃尔的一场比赛中,名哨大卫.埃勒雷戴上麦克风执法比赛,球员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被麦克风录了下来。埃勒雷向时任枪手队长的托尼.亚当斯出示黄牌,并解释说:“我不介意你骂我龟孙子,但你不能骂我是骗子。”有录音有真相,亚当斯毫无机会抵赖。
埃勒雷戴着麦克风上阵是一次意外。如今更多人认为,在现代足球比赛中,裁判不宜将麦克风用于此目的,原因是那有可能让观众听到太多过火的脏话。但这种鸵鸟心态毫无益处。现实是如果球员学会尊重裁判,就得戒掉很多骂人的口头禅。
与此同时,对公开质疑判罚的球队教练施以惩罚,也能够帮助裁判。借用前英格兰名哨大卫.艾拉雷的话来说,教练尽可以不满判罚,提自己的看法,但没有必要推测裁判做出判罚的意图。
即便英足总愿意维持现状,也该对那些喋喋不休的媒体人有所表示了。某赛季,天空体育名角杰米.雷德纳科普8次质疑裁判马丁.阿特金森的判罚,后者遂8次向他解释“在足球比赛中,一定程度的身体接触可以接受”。作为“正义的化身”,这个媒体人实在很讨厌。
作者伊瑞斯
译/黄一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