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全运会的唯一出路
- 来源:新体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改革,全运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09 14:20
创办于1959年的全运会又到了再一次吹响改革号角的时候。改革会有波折,会遇到困难,但如果不改革,也许会就此永久性丧失改革的机会。
这是我在辽宁全运会闭幕日发的微博──在“节俭办赛会”的背景下,辽宁举办了一届尚属圆满的全运会,新闻中心和媒体村的高质量服务和志愿者的奉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感谢辽宁!感谢志愿者!但安保偏严、门票难买、观众偏少多少也影响了“共享全运”的氛围和效果。全运会本身则要重举改革旗帜,重聚改革共识,重铸道德文明价值观。
不到140字,难以言尽对辽宁全运会的观感,但这多少也是我最核心的感悟。
辽宁全运会的亮点与不足
辽宁全运会最大的亮点是节俭办赛会。近几十年来,国内综合性运动会越办越多,越办越大,越办越奢华。除了北京奥运会这样的盛会须按照国际一流甚至超一流标准运行外,大部分运动会是“超规格、超标准”举行,甚至本身的存在是否有必要都有疑义,民众的抱怨和非议声也越来越多。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新风的催领下,辽宁全运会终于迈出了意义深远的改革步伐,大刀阔斧实施“节俭办全运”的思路,从开闭幕式改到白天举行,到每人一次性纸杯的多次使用等,奢靡之风顿挫。这无疑是深得民心的举措,这种思路和举措应成为今后举办大型赛事的“行动指南”。
节俭不意味着草率和懈怠!举办大赛,硬件无须太硬,但软件一定不能软。就是说场馆设施等可以不必追求豪华气派,够用就行,但管理和服务等“软件”一定不要马虎。在少花钱的前提下,办赛标准和质量不能降低,否则就是对“节俭”的曲解。
总体而言,辽宁举办全运会做到了少花钱但保持办赛高质量的效果。与山东全运会相比,媒体村的房间里少了沙发,但多了宽带和无线网络。虽然降低了记者的舒适度,但必要的工作条件却得到了保证。采访全运会不是为了享受,这种改革为记者们所理解和支持。这样的事例在辽宁全运会上俯拾皆是。
辽宁全运会的第二个亮点是“东道主不再是金牌榜第一”。尽管辽宁非常渴望金牌总数第一,拼尽全力,最后却未能如愿,心中的那份不甘和遗憾让人同情和理解,但这种“颠覆”对全运会的走向毕竟是一种正能量。
从八运会起,东道主金牌总数居第一成为一种铁律。随着赛场上种种争议的浮现,这种“金牌榜规律”逐渐从民众的认同滑向质疑甚至反感。东道主赛场上赢得了金牌榜第一,场外却收获了更多的抱怨和批评。在此种情形下,东道主如若再不顾一切去争这个“第一”,实属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有智慧的东道主会搭建一个最好的舞台,让宾客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而不必自己抛头露面争当主角。办好运动会是东道主最大的责任,也是东道主最炫的“金牌”。悉尼、雅典此前堪称典范,今天轮到了辽宁,我们对此应予以褒奖。
辽宁全运会的第三个亮点是志愿者。大学生们操持在全运会的各个角落,很多人一天忙碌十几小时。他们有辛劳,有喜悦,也有委屈。这些家庭中的90后宠儿在“全运时间”内却暂别娇惯,任劳任怨地为全运会而奔忙。全运会带给他们最重要的历练,必将在各自的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这也是全运会带给辽宁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这些志愿者身上,人们看到了辽宁人举办全运会的渴望、真诚、热心、努力和才能。感谢志愿者,他们应该得到一枚最大的“金牌”。但在辽宁全运会上,安保需求与赛会精彩这对在国内外大赛中始终存在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大连等地举办的火炬接力中,普通民众很难近距离感受火炬传递的盛况,这与大型运动会设立火炬传递以让更多的民众感受体育精神、共享体育激情的宗旨无疑是相悖的。全运会期间,很多看台观众寥寥,但民众却抱怨难以买到门票。无论中外,衡量运动会是否精彩圆满,极其重要的一个标准是门票销售是否火爆,现场观众是否踊跃,这是举办大赛的根本目的,也是辽宁全运会“共享全运”理念的应有之义。但在这次全运会上,无疑是有缺憾的。这对此后国内运动会的举办者是一个警示:运动会当然要确保安全平顺,更要大力推进民众参与度,在门票销售方面力求积极、公开、便捷。更节俭,更便民,是今后全运会承办者改革的方向。
全运会的标准制定和标准化运作势在必行
曾有人说,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靠品牌,一流的企业定标准。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举办机构已跻身“一流企业”行列,而全运会品牌意识和品牌效应差,“全运标准”几近空白,只能靠四年一次的“卖产品”──组织比赛来赢得生存空间。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由各国轮流举办,各举办城市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千差万别,如果任其自由诠释、自行其是办赛,就很难保证统一性和高质量。于是,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等国际组织对制定大型赛事的标准极其重视,把它作为一切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次在揭晓奥运会举办城市之后的一小时左右,国际奥委会都要与7年后将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签订一份苛刻的《城市合同》,事无巨细,都考虑得严丝合缝,以保证每届奥运会都办成一次“合乎标准、高质量”的运动会。
国际奥委会对于大到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持注册证件可免签进入举办城市所在国,小到从运动员村到赛场车程时间,都有明确规定。而各国际单项联合会则在赛事的举办方面,如场地灯光亮度、混合区和媒体区的设立,甚至运动员淋浴喷头数量,都有明确规定,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因此,奥运会、世界杯的举办城市都是“带着镣铐跳舞”,只能在极有限的自由度内发挥。这些外来的标准虽然让承办方觉得碍手碍脚,但最大的好处是保证奥运会、世界杯能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尽可能减少纰漏。
还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奥委会特别重视“标准”和经验的传承。最近十几年来,规定每届奥运会举办城市都要把自己的承办标准、做法和经验无条件地传承给下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以尽量让后来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筹办奥运,而不是从零开始,从头摸索。这样,无疑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效益,并保证质量。
但国内举办全运会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了!四年一次,圣火熄灭,这届全运会就到头了,一切经验和教训都束之高阁。由于缺乏标准,下一届全运会另组班子,另起炉灶,从头摸索,难免多花成本、多走弯路。尽管每次也都会有取经和讨教,但毕竟是两套人马,效果会大打折扣。
国家体育总局虽是全运会的主办方,但在运动会的具体筹办方面大多只能提供指导性意见和要求,而这些意见和要求缺乏约束性,很难及时纠正赛会中的一些不足和偏差。显然,全运会要办得更有效率和效益,更节俭,质量更高,标准制定和经验传承是两个关键词。从国家层面应该协调,赋予国家体育总局作为主办方应有的权限,并与承办省市签订具有法律或至少法规效力的《城市合同》,制定并监督举办省市严格按照合同筹办全运会。
严格按照科学的标准筹办全运会,能最大限度地少走弯路,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是最大的“节俭”。这是全运会改革的重要方向。
把“中国奥运会”变成“中国全运会”
除了武术,全运会设项基本与奥运会同步,全运会办成了“中国奥运会”。为了从薄弱处寻求奥运金牌总数的突破,全运会完全接轨奥运会也可理解,事实上对奥运项目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中国军团在雅典、北京、伦敦三届奥运会上金牌榜坐稳前两位,从金牌数量转向金牌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三大球战绩和田径、游泳突破成为人们更关注的焦点。
在现有全运会设项情况下,有些国内基础不好、国内民众参与度和关注度较低的项目,只要是奥运会所设,便可高枕无忧地留在全运会内,并获得资金支持。而有些国内基础好、老百姓喜欢的项目,因为不在奥运之中,便始终无缘全运会,只能靠自己寻求发展。这对于推广民族体育文化、增强中国体育在世界体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是非常不利的。
诚然,要在全运会上缩减奥运项目难度极大,摔跤在奥运会上起死回生即是生动一例。具体到每个奥运项目,运动员都付出巨大心血,让他们离开全运会都很残忍。但是,把丁俊晖、侯逸凡、古力等名将和一批非奥项目排除在全运会之外,不也同样“残忍”吗?
显然,国家体育总局应该具有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信条,下决心为全运会“瘦身”,削减一批国内基础不好、民众关注度不高的奥运项目,把钱花在刀刃上,通过全运会重点扶持田径、游泳基础大项和中国优势项目,以及武术、围棋那类能体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项目。
妥善处理好职业体育与全运会的矛盾,也是全运会改革的当务之急。孙杨、叶诗文、徐莉佳、刘翔等奥运冠军固然给中国争得了荣誉,但姚明、李娜、郭川等非奥冠军带给中国体育乃至中国的美誉度一点也不逊色。从世界体坛看,职业体育的影响力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奥运会。在守住奥运会半壁江山之余,一定要花力气在职业体育上寻求突破,“制造”更多的姚明和李娜。
但中国现有的体育体制,基本上是为奥运战略服务,某种程度上在拖累着职业体育的发展。在职业足球、篮球、网球体制中,俱乐部是基本细胞,职业联赛是基本载体,还有各自项目的亚冠、国家队比赛,赛程已排得满满当当。这时插进四年一次的全运会,会极大影响职业选手的职业生涯。从本届全运会网球赛李娜退出、郑洁和彭帅大满贯赛事战况低迷等,可以看出这种矛盾已很尖锐。
该是全运会为职业体育让路的时候了。全运会更应该扶持那些暂时无条件成为职业项目和需要国家投入的项目,而放手那些“翅膀已经硬了”的职业项目,让职业选手离开全运会的羁绊,全身心地投入职业赛事中。这就要改变观念,无论是姚明的蜚声中外,还是李娜的豪取大满贯,虽与奥运金牌无关,但同样是为国争光,甚至是更大、更好的为国争光。
如果从职业体育和基础弱项两处入手“瘦身”全运会,会大大精简全运会,从根子上做到“节俭”。同时,适度增加群众基础相对更好的台球、围棋等项目,也会增加全运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创办于1959年的全运会又到了再一次吹响改革号角的时候。改革会有波折,会遇到困难,但如果不改革,也许会就此永久性丧失改革的机会。现在改革,未必立刻成功,立即见效,但总有成功的一天。如果不改革,则永远也见不到曙光。
(作者系新华社体育部主任)
文 许基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