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出镜率最高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举重,加重
  • 发布时间:2013-10-09 13:57

  全运会举重比赛的现场,有一群比运动员登场次数都多,比裁判员还忙碌,但在观众眼里却熟视无睹的人。他们戴着白手套,一字排列坐在举重台下,每当运动员的杠铃“嗵”地一声落地时,他们就军人般齐刷刷地站起身;运动员一离开举重台,他们就冲上去忙乎一番;瞬间,他们又下台站成一列,齐整地坐下……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加重员。这是一个6+1的加重团队,领班的中年人是举重辅助裁判候宝来,其余6位清一色是20出头的专业队队员,都是经过精选的小伙子。

  加重工作看上去简单,不过是搬弄铃片,卖卖力气。其实不然,它与小伙子们平时举重训练“不是一个劲儿”。举重是瞬间向上发力,而他们用力是在各个方向,且总在不停地抱着和滚着杠铃片做加减法,运动中的体力消耗可想而知。候老师粗算过,一场比赛有16个运动员登场,每人试举6次,这就意味着加重员每场至少要往返举重台96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白费力气”的工作。比如,一名运动员试举成功后下场了,在他向检录员申报增加重量之前,加重员要按比赛规则和现场指令,为杠铃自然增加1公斤的重量。其实,这是一个“假重量”,因为运动员随后要加的实际重量往往与之不同,可加重员必须履行这个程序,做一次“无用”功。更多的时候是他们完成加重后,刚刚跑到台口,指令又变了,必须立即返回,重新加减重量。这样的举动每场都有十多次。如此算来,持续不到两小时的一场比赛,加重员要重复坐立、登台操作一百多次,而搬运的重量就无法估算了。

  裁判长对加重员的要求是稳重准确,为此,小伙子们并非只卖力气,还要坐在下面不停地看着大屏幕上的队员信息,迅速计算着要为下一个运动员加多少重量。同时,这些重量在他们的脑海里要经过换算,指向不同大小和颜色的杠铃片。每种颜色代表着特定的重量,如大铃片依据红蓝黄绿色,分别代表25、20、15和10公斤。难怪队中最帅气的小伙儿杨智说,开赛第一天,他脑子最累,头都发涨,第二天才是腿发酸。

  侯老师说,女子举重开赛后,他最担心的是把杠铃杆的“性别重量”弄错了。因为女子比赛的杠铃杆重15公斤,男子为20公斤。小伙子们平时都用后者,习惯会让他们在加重时疏忽大意,所以他没少叮嘱他们。

  在加重准确的同时,还要迅速高效。小伙子们反复琢磨程序,协调分工。杠铃一落地,队伍两边的小伙子就各有一人从两侧跑上台去,靠紧铃片,摆正杠铃;加减重量时,又有两人跑上台来,各把一端。杠铃片换大时,第五个人上台用换片车协助,第六个人用抹布拭去台上洒落的镁粉。侯老师则站在台下静观默察,防止遗漏。一切如行云流水,忙而不乱。

  在台下,加重员的神经也是紧张的,越到大级别比赛,危险性就越大。一次,一名运动员的杠铃滚到台下,把2号裁判吓了一跳。加重员在第一时间跑上去,制止了杠铃的滚动。杨智说,我们可能是全场出汗最多,喝水最多的人了。前三名运动员举完之后,他们身上就开始出汗了。尽管每人椅后都有一块小毛巾,但一场比赛后人人前胸和腋下还是大片汗迹,晚上回家先要把工作服换下,快洗快干,第二天再用。每半场,杨智要喝一两瓶水,中途还不能去厕所。

  加重员没有替补。有位加重员上台时,一脚踩错阶梯,卡在台边,摔了下来,小腿迎面骨几乎露出。他迅速爬起,没事一样上台加片,裁判长和许多观众竟然没发现。第二天,他照常站到了队伍里。

  “加重员是出镜率最高的工作人员”,这是裁判长告诉小伙子们的,其含义不言自明。杨智说,第一天上台,无论心里多么紧张慌乱,表面上还得显出沉稳大方。只有回到家,他才会放松地打开电脑,回放比赛视频,悄悄欣赏一下自己在场上的“光辉形象”。

  文 柏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