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杠,从“保险”两个字不难看出它的使命——为车辆和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这种功用我们不必真的冒生命危险去体验,却也能在游乐园的碰碰车中感受到。
马车时代,发生碰撞首先遭殃的是马,所以马车车厢是没有保险杠的。但汽车时代就不同了,较快的行驶速度不但对行人构成威胁,也对车辆自身构成威胁,汽车保险杠应运而生。据记载,第一款保险杠出现在1898年的TATRA President上。
然而即便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保险杠依旧没有普及,还是少数豪华车上的奢侈装备,直到大量生产的福特A型车出现,保险杠才变得亲民。
这种最早期的汽车保险杠就由两条水平钢带构成,靠弹簧支架固定,因为离车身较远,在低速碰撞时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受当时车身造型的影响,这种保险杠还可以为防止行人卷进车轮起到保险作用,但平面化的构造只能抵御正面撞击。
20世纪30年代,一些车商开始用先进的单片锻造工艺制造保险杠,并且将边角部分线条柔化,形成一个U型,可以减缓边角的冲击。此外,这个时期保险杠上的装饰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单纯的安全性功用增加了装饰色彩。
20世纪40年代,随着汽车外形本身的变迁,保险杠不再是一个独立于车身之外的突兀零件,而是成为汽车的“围裙”,与车身紧密相连,将车头车尾包裹起来,甚至还能起到挡泥板的作用。
到了50年代,保险杠的设计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在美国车上,保险杠与前脸融为一体,而艺术色彩被发挥到极致,以至于车商忘记了保险杠的初衷——保险杠前部多会有一对防撞锥,这种防撞锥由平面化发展到流线型的立体式,一旦发生碰撞,会对行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直到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保险杠设计才分道扬镳,欧洲车厂的前杠简洁,最外层加设一个橡胶保护圈,避免前杠被擦碰,而美国车厂的前杠复杂多样,甚至从车头底部转移到车头四周,车头缩进了保险杠内部。
绝大多数欧洲车商原本的设计都不能达标,所以不得不加固保险杠,因此美规车型的保险杠十分厚重,破坏了车原本的美感。
在欧美设计渐行渐远之后,销售到美国的欧洲车为了符合标准就要变得非常奇怪,比如兰博基尼康塔什,按美国的概念看它相当于没有保险杠,所以必须被加上两个“疙瘩”状的前杠才能销售,与整车风格完全相左,让顾客和车商都非常无奈。
本身保险杠就较大的美国车受到的影响要小些,但也能直观地看出前杠设计的改变。
正是这种来自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双重压力,80年代里根政府放缓了对保险杠安全性的要求,将时速标准打了一个对折。收入较低的一部分美国消费者又马上对这条新法规表示强烈抗议,因为它大大增加了低速碰撞的维修成本。
与此同时低成本的塑料保险杠在欧洲流行起来,它有良好的行人保护功能,但一旦碰撞必须整体更换,难以维修,和镀铬材质比起来略显廉价。
出于对行人保护的重视,90年代全世界的保险杠风格又统一起来,以清一色的塑料为材质,并在保险杠内填充泡沫。而黑色、灰色的塑料保险杠逐渐淘汰,同色保险杠成为所有车的标准配置。如今的汽车保险杠不再是一个独立部件,能够很好地与车身融为一体,甚至于如果不观察保险杠接缝很难确定它和车身的界限。
撰文>鹅军司令 设计>韩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