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近在身边的水镇
世间万物,各有不同。山有山的沉稳,水有水的灵动,城有城的风情。古北水镇将乌镇『搬到』了北京的密云,是否会勾起你的回忆?
早就听说北京密云要建一个古北水镇,完全照搬南方水镇的样子,闻名不如亲见。
早晨6点,白色的凯雷德映衬在金黄色的阳光之下,一路怀着对水乡人的点滴憧憬驶上京承高速,前往古北水镇。
水乡生活
水乡生活一直是我所欲也,平日里看到照片往往都会呆滞一段时间。对于乌镇的慢节奏生活更是欣羡。羡慕他们依水而生,缓慢地过着一天又一天。

走进水镇的刹那,原本纷繁杂乱的心境顿然变得恬静疏淡,那河街并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那傍河而筑、粉墙黛瓦的枕水人家;那绿柳垂曳、小桥流水中的乌篷船……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怡情怡性。若是非要区分水镇与乌镇的区别,怕是只有北京这气候。
除此之外,一切的一切都如乌镇水乡一样。踏上窄巷中幽幽的青石板街路,两旁壁立连阵的都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那一扇扇棕黑色的栅板门面,浸着沧桑透着清幽,散发着淡淡的木材特有的香气,仿佛蕴含着久远魅人的故事。穿行在这幽深的巷弄里,感受的是岁月的苍凉与静寂,恍惚置身于中古时代的梦影。
或许因为水镇还在修建,来的人并不是很多。有些院落,空荡荡的,轻轻推门进去,慢慢地关上门,靠在门板上,隐去外面的喧嚣。感觉自己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与世隔绝。就这么靠着门,安静地审视着周围的一切,门板坚实可靠,同样透着淡淡的木香。轻手轻脚地走进东厢房,按顺序参观。认真阅读墙壁上的简介,看着屋内摆放的物品,水乡人简单、朴实的生活画面逐渐清晰明朗,立体地在我面前,让我心生仰慕。

徜徉在古北水镇,船在水中游,人在桥上走,桥街逶迤、桥廊错落。水、船、桥、树、屋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我突然遗憾没有带一本书来,本应该在这样的宁静祥和的气氛里,坐在老式实木椅子上看一会书,通过墨香和这水镇聊聊。眼前一幕幕美景,让我蓦然想到书中说过的一句话:“走的是路,走不尽的是生活。”
梦里水乡
细看之下的古北水镇还是有明显新造的痕迹,但在此时此地能有如此高完成度的水乡实属不易。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意境在脑海中得到了充分的写实。整个景区由一条小河串起,建筑沿河而建。我就这样闲庭信步徘徊了近两个小时,感受着枕水人家的魅力,领略着梦里水乡的温情。

古北水镇引入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作坊,供游客参观,有些项目还可亲自参与,一试身手。走进染布坊,迎面便是高挂在院子里的各色花布,用长长的竹竿撑着,像从天而降的帘幕,只道是天宫中卷帘大将被贬人间,从此天上帘幕再无人管,落入人间。旁边的作坊里,各色染缸和洁白的布匹极为诱人,让人忍不住要卷起袖子,亲手做一方印花染布。酒香不怕巷子深,还未走进三白酒坊,早就闻到四溢的酒香了。穿过曲折的巷子,来到酝制佳酿的酒窖,中央是方形的发酵池,两旁堆满粮食和酒缸,空气中迷漫着浓郁的酒气,人也觉得飘飘然,要醉了。
水镇是婀娜多姿的,小船从水中潺潺划过搅碎了倒映在水中的街景,映射出太阳泛起的条条金黄色的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小桥上拍照留影,不大不小的嘈杂声增添了不少生气。昏黄的阳光下,光滑的青石板上留下了我的影子,成群结队的游客里却没有一个落单的人。

安静的水镇容易让人联想,不变的青山常流的绿水维系着心上人的思念,入口处的那口古井、房后那条流淌的小河还有门前那一排苍茫翠绿的大树。时空地点心境的转换,岁月随时光的流逝让这些稀松平常的事物变得弥足珍贵。勾起我对家的渴望。打更的声音,广场角落的戏台子,一条石巷一条水巷,一段故事一段思念。
出游是一个完善人生的过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游览途中,记录点滴,感受快乐。不同的游览形式会有不同的收获。或许是辛苦的,或许是繁杂的,或许是忙碌的,或许是充实的,但这些对于游览者来说,最终一定是快乐的。
撰文>彭天龙 摄影>豆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