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的实践性与偏执狂只有一线之隔”这是华克定理,由英国奥斯克菲姆公司总裁B·华克的经典之语提炼而来。它从哲学角度出发,阐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善于实践、执行的企业人,也不能只顾实践、执行,还应结合理论,适时总结。否则养成了光会呆板执行,不会变通的习惯,往往离“偏执狂”只有一步之遥。
华克定理中所说的“偏执狂”,从医学解释,是由妄想引起的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也叫做妄想症,不过现代精神病专科已将“偏执狂”与“妄想症”细分开来,“偏执狂”是头脑妄想且行为顽固的一种疾病。“偏执狂”的含义在管理学中已经伸延到“思想痼疾”上来,泛指对既定目标顽固不化的错误坚持,当外部条件因素发生变化后,不懂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吃一堑不会长一智,遇到坑不会拐弯,仍然朝着原有的既定计划思路呆板地走下去。因偏执顽固,掉进过一个坑还是不懂绕弯,又再掉进一个坑,导致更大的不幸。
华克定理告诉人们:在执行企业决策的时候,一线人员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既定路线走,而是要随机应变。“完全的实践性”既包含了对既定方针策略的坚持,不轻易改弦易张、朝令夕改,又包含了在执行中遇到新情况后的机动调整,根据情况变化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把握、完善工作方法和谋略,排斥片面的偏执与顽固不化。“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企业策划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就不能回避,而应直面它,以找到新的更准确的目标和更好的方案为宗旨。企业如果不会见机行事,只懂按部就班,就不具备“完全的实践性”,也体现不出真正的执行力,很可能成为某种偏执狂,甚至可能最终失败。
“蠢人煲汤”的故事似乎可以使人们对偏执狂有更通俗的理解:古时候有个人,按照别人的介绍在家熬一锅大补鸡汤,他按介绍一步步做下来,汤快熟了,开始尝咸淡时,舀了一勺喝,觉得淡,就随手抓把盐撒到锅里。随后又尝了一口勺里的汤,还是觉得淡,他皱皱眉,自言自语地说:“咦,明明按照人家的介绍适时加盐,怎么还是淡呢?”他又抓了一把盐放进锅里,但还是去尝勺里的汤,自然那汤是淡的。于是他不断地往锅里拼命加盐,重复着尝汤、加盐,一罐盐很快见底了,他百思不得其解的说:“活见鬼了,盐加了那么多,这勺里的鸡汤为啥还是不咸呢?”后来当他恍然大悟到锅是锅、勺是勺,却发现那鸡汤已经咸的发苦不能喝了。
细节上的错,是比较隐蔽的错,比如某公司在计算机的程序安装中,点错某个按钮而搞得走投无路,比如在登陆某网站输入密码时,不分大小写,半天也进不去,再如企业日常工作流程次序的颠倒或漏掉了某一步,那注定是要走弯路回到原地的,最后企业经营也会因不合格而搁浅,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粗枝大叶特别容易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由于粗心而偏执,一错再错的偏执下去是可怕的。小事错了造成的后果不大,但如果是方向性的错误,就会带来惨重的后果。
全球化工行业的老大--美国杜邦公司于1963年推出了可替代天然皮革的新材料--可发姆,希望它像尼龙一样能引发一场用料的新革命。但是,由于美国进口鞋日益增多,尤其是来自欧洲的女鞋,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款式新颖,材料和生产成本都很低,售价也大大低于可发姆鞋,导致了杜邦公司的竞争乏力。1971年4月14日,在经过7年的探索性研发,损失近1亿美元之后,杜邦公司总经理麦科伊不得不对股东们正式宣布:彻底放弃可发姆材料,选择其它实惠的材料进行生产。这种忍痛割爱般地放弃终于使杜邦公司在经营上重新获得了转机,这就是变通的胜利。
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往往在开局的第一步就埋下了线索,有时候越走越错还蒙在鼓里,也可能做得很不错却半途功败垂成,在即将成功时功亏一篑而败北。企业经营应该审时度势,注意随时灵活变通,从方法到目标都要对既定方案进行适时调整。只有不断自我完善,才不至于在决策执行中走进偏执的死胡同。
文 许亮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