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不靠谱 何以应对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羽绒服,天气,服装
  • 发布时间:2014-12-10 09:36

  从11月跨入12月,记者翻看着日历感叹时光的飞逝,转眼一年即将过去。走出门外冷风嗖嗖,不禁又打了个寒颤。暖阳和煦也就几日,突然感受到凛冽的北风,记者还真有点儿不太适应。

  说到天气,自然与服装行业的生产与销售是密切相关的。然而,近两年,不规律的气候变化让厂商摸不着头脑。去年暖冬,羽绒服销售量明显下降,多数厂家积累了的不小的库存。如此看来,服装厂商确实是“看天吃饭”。

  也许有人会反驳,羽绒服的商品需求不具有代表性,比如东北人即使是在暖冬也需要羽绒服防寒。即便不以羽绒服举例,其他品类服装的销售受天气影响也是存在的。去年炎热的天气就曾影响到休闲装的销售量,美邦、森马、星期六等企业都曾表示,持续强烈的高温天气影响了消费者进店率。

  除少数个性人士的着装需求之外,遵守正常着装规律的消费者都会认可一个定律,即看天穿衣。纵观今年气温变动,10月的温度忽冷忽热,11月接轨12月又出现了持续降温。琢磨不透的天气不仅给消费者的穿着选择出了难题,更让服装企业的生产遇到了困惑。

  面对琢磨不透的天气,难道说,厂商们真的无以应对吗?需求与供给的问题中,厂商能够控制的供给,除了受到不可控的气候影响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调整手段吗?以记者之见,也不尽然。气候的控制变量不在厂商手中,但是生产变量和销售节点却是厂商能够掌控的,此所谓应变。

  类似ZARA那样只用两周时间就能完成研发到上架的服装企业,不仅产生更大的生产效益,也将天气变换所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当然,并非每一个品牌都有快时尚品牌的快速供应链,但是如果厂商整合供应链,缩短各个连接点工时,将各职能延伸发挥最大的效用,想必提高生产率也并非难事。

  很多厂商负责人想必对记者上述言论嗤之以鼻,生产与销售当真那么好控制吗?厂商需要考虑的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生产要考虑到各项成本的控制,各个环节的协调,哪一个能说变就变?的确,改变生产量、调整生产线及销售渠道,厂商需要面临的风险很大。

  然而,整理相关信息不难发现,在面对变化之时,有一些企业能够及时自我调整、自我突破,以自我之变应对外部之变。例如,苹果新出了变大变宽的iPhone6,立马就有裤装厂商决定调整服装口袋大小,以迎合消费者;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服装企业也在努力研发适合未来智能化生活的智能服装。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外部环境不断改变的时候,学会从自身出发而非消极抱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可见,很多企业在应对不规律气候的问题上,也需要有前瞻和创新的思维,引导自身走出困境。

  本刊记者-王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