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与市场互为引导,中国国际时装周的逐渐细分化与落地,正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任何发展都讲究一个时机,年轻的中国国际时装周还没有到如四大时装周一般讲定位、分男女的时候。包容并存,广为吸纳各方设计力量,并帮助他们实现落地,才是眼前最需要做好的事情。
在发布数量和规模上创下历史新高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2015春夏系列)圆满落幕,三场牛仔装发布、两场童装发布以及五场婚纱礼服主题发布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在时装周发布品类细分与市场消费细分逐步对接下,“好穿”的秀或许更受欢迎。
秀场折射市场,好穿重于好看
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一直是国内时尚产业和本土品牌发展的风向标。参加本届时装周发布的本土设计师中,既有以“金顶奖”设计师为代表的60、70后知名设计师,也有一批迅速崛起的80后新锐设计师,展现了中国自主设计的新势力,其中有近半数是首次参与。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在时装周的T台上,实穿与先锋并存,经典与怪诞兼具。
不过,以登上T台的设计为载体,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在设计师和品牌的脑海中,“好穿”变得越来越重要。诚然,牛仔、童装和婚纱都是紧贴市场动向的服装品类,设计师收敛搞怪、突出实用,无可厚非。但如何在摆正以实穿为本位的基础上融合潮流,同时撇清与“淘宝款”的关系,这绝不是设计师转变态度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d’nim·陈闻牛仔装发布会上,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设计元素被糅合进了牛仔服设计。发布会后,“时尚牛仔”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陈闻对此的解释是,牛仔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服装品类,但是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师只要以现代的时尚手法来对待牛仔,而不是把它仅当做是一个符号,那么牛仔也可以变得很时尚,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董文梅·T100亲子童装发布会和Showkids·刘嘉童装发布会都不约而同地以亲子装为主打,还有名瑞颇具争议的“孕妇婚纱”,这些秀或许在设计上并没有太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彩头,但都无一例外地接地气,甚至符合了一些在道德层面仍未下定论却真实存在的市场需求变化。
无论如何,有一句话说得没错,有市场支持的时装周必然能走得更远。刚刚获得“2014年度最佳女装设计师”称号的陈闻说:“本季时装周上我看到了很多新锐设计师的涌现,他们在观念上有很多新内容,但与市场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再接再厉。”
市场催熟秀场,时装周再细分?
如“婚纱主题日”这样的某一品类集中发布日,并非本季时装周的首创,之前的几季时装周上也有婚纱礼服和童装等品类集中发布的情况,如此安排往往也容易引发人们的一些联想——市场催熟秀场,我们的时装周是否可以做得更加细分?
这样的联想并非没有根据。近几年,男装和童装相继成为中国服装产业的新蓝海,但国内却没有任何一个有名气的男装周或是童装周。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当岐看来,时机还未到。“牛仔、童装等品类发布场次的增多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时装周已经到了需要分化的程度,现在还不到火候。”
今年早些时候,有传闻纽约时装周将会效仿伦敦时装周,开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男装周。
这个消息得到了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首席执行官Steven Kolb的证实,他说:“我们既有新锐设计师,也有成熟的设计师,纽约有足够的场所举办走秀。不过,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确保资金、开放媒体伙伴。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用来租赁场地,支付国际编辑的差旅费,加大市场推广以及生产成本等等。”
设计师、场地、资金、推广……这些让Steven Kolb感到困扰的内容,也同样会困扰本土时装周的进一步细分。但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来说,对市场成熟度的前瞻和把握,应该是第一步。
享誉国际的四大时装周都有各自的特点,如纽约时装周的“休闲运动”,伦敦时装周的“先锋前卫”,米兰时装周的“潮流时髦”以及商业价值与设计梦想并存的巴黎时装周。比起前者,诞生于1997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确还未进入谈及定位为何的阶段,包容并存,广为吸纳各方设计力量,并帮助他们实现落地,才是中国国际时装周眼前最需要做好的事情。
本刊记者_黄天玉/文 李涛/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