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不安全

  上个月的专栏从柴静的雾霾演讲说开的。今天,我又要拿崔永元的转基因问题当引子了。小崔前阵子在我们学院搞了一次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演讲,跟遗传学专家争执的场面颇不愉快。紧接着,网络空间一片喧闹,“挺转”的、“反转”的各不相让。

  话说回来,乱成一锅粥的局面,归根到底又源于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生存安全!在这个全球化的风险社会,在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关于公众安全的一点儿风吹草动,都会引得人心惶惶。特别是高科技带来的问题,因其难以确证难以理解,更是闹心。

  相对而言,人们对汽车科技带来的安全似乎越来越乐观了。先不说近年来令人眼花缭乱的ABS、EPS、倒车雷达、胎压感应预警、车门自动落锁,单单是古老的安全带、钢化玻璃、安全气囊、碰撞缓冲、儿童安全座椅,都让人心里越来越踏实……还有很多细小精心的装置,比如安全带锁扣提示、侧面安全气囊等等,也让人觉得非常贴心。再有,老外甚至发明了主动避险功能,汽车遇到障碍会提前探测并及时制动,用不着司机费心。据说有一款汽车还能探测酒精,驾驶员饮酒之后将无法启动汽车--简直就是私人警官啊!

  但是--凡事就怕“但是”--事情往往没那么简单。令人担忧的雾霾背后,是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收入的增加,是人们平均寿命的显著延长。崔永元穷追猛打的转基因技术,也能够培育出防病虫害的作物,能够减少化肥农药污染,而且因为化学品产量得到控制而可能有助于解决柴静的雾霾问题。据说转基因的黄金大米还能弥补特定人群的先天生理缺陷,为他们带来福音。当然,同样道理,说转基因好话的科学家、质疑柴静的人士也应该多多思考工业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

  上述各种汽车安全技术,难道就是好事吗?汽车的安全装置越来越完善,是否意味着驾驶员的安全防范能力正在迅速弱化?把太多的安全工作交给机器、交给电脑,汽车使用者就更安全了吗?

  我自己骑自行车的心态,大概能够说明问题。平时骑车运动,一定会带好护具。头盔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手套。考虑到灰尘、蚊虫或者飞絮,还要戴上运动眼镜。装备齐全,骑车时也比较放松。没有护具的时候,就小心翼翼,速度尽可能放慢,看到周边有人有车就感觉紧张。但实际情况是,没有护具时总是非常小心,没有出现摔车的状况;而护具齐全,却因而太大意了,几次“阴沟里翻船”,又因为速度快而后果颇为惨烈。这是不是说明:安全装备让骑车变得不安全了?

  再回到汽车安全技术方面。记得我在美国学驾照时,考官对安全细节最为在意,而驾驶员的驾驶水平有多高,倒是次要的考量。在上车前,考生需要绕车一圈,检查轮胎等部位的状况;天色较暗时要打开示廓灯;倒车要回头透过后窗查看车后状况……如果这些动作没有做到,直接fail。现在看来,这些动作应该都是多余的。因为胎压有自动警示,用不着亲眼查看;车灯会根据实际光线状况自行开启;倒车雷达越来越灵敏,而且智能化程度相当高,用不着回头查看。其他的,还有很多--我们行进中不用随时留意车速,因为电子警示装置帮我们操心超速。我们路怒的时候甚至可以放手与对方一搏,大不了拉到4S店进保,反正气囊啥的能保证我们身体安全。在砂石、冰雪路面上,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对速度的控制,因为EPS、智能四驱都可以确保车辆稳定行驶……

  嗯,那好。万一……机器、电脑出问题了呢?你的高端智能手机有没有过死机的情况?你的电脑染过病毒吗?先进的高铁、动车、超音速飞机出过事故吗?再看看网上广为流传的大量初学者事故,他们难道不是因为沾了自动变速器的光,才容易出现在刹车时误踩油门、酿成大祸的状况!自动变速器解放了手脚,让初学者不至于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但是看似有助于安全的技术,却带来了太多的麻烦。技术的进展,不等于更好的安全保障。

  文/杨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