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采访?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采访,媒体,迷失,价值
  • 发布时间:2011-07-11 16:24
  最近参加厂家的大小活动,几乎无一例外有特别要求:采访一下我们老总吧。

  采访嘉宾没变,前去采访的记者也还是那些熟面孔,只是地点从车展现场搬到了酒店商务中心。更崩溃的是,采访提出的问题基本上也没变,老总正襟危坐,谈吐优雅地作答。

  这感觉恍若时空穿越、电影情节回放,有一刻我恍然大悟: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回答,这已经是第三次听到了。

  采访,变成了例行公事。我迷失似地问自己:采访,为什么而访?

  媒体想听到一些声音,想证明一些判断的时候,自然有求证的欲望,采访是求证的最直接方式。《汽车导报》是一家喜欢发问的媒体,我们絮絮叨叨地问自己、问别人,希望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我们的采访代表自己,更希望代表读者,在我看来这真是件高尚的事情。

  眼下被人拿作“凑人头”,伤不起啊!

  这些年遇到的令人尴尬的采访还真不少。有人在采访前递给我一张纸条,希望我按照纸条上的问题发问;有人希望我删掉“敏感”的问题;也有人希望我在采访时架起闪光灯,让企业老总享受“被闪光灯包围”的感觉;甚至有人按住我那份并不尖锐的采访提纲对我说:“帮帮忙,通融一下吧?”

  当然,也有很多令人欣赏的职业公关,他们希望与媒体一起分享这段思考的过程,我们提出的采访需求,总能得到他们的积极协调,沟通出最合适的采访。记忆最深的是,2009年,我们临时起意想采访别克Bussiness Concept的设计团队,上海通用公关团队迅速协调了采访,并专业地与我沟通采访需求。我带着疑问走进了泛亚,三位设计师饱含激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还破天荒地让我们拍摄了这款概念车的“私房照”,而这距离我们提出采访需求不到72小时。

  好的公关和好的媒体方能完成漂亮的协作战,如球场上的双方——既是对手,更是搭档,旗鼓相当、彼此尊重才能有出色的表现。

  我们欣赏这样的采访——有价值的采访。

  前天,我又接到一个采访邀请,那是一款熟悉的车型,我们曾四次采访它的设计团队,那些程序化的回答我都能背出来了。公关公司盛情要求我提供采访提纲,面对那个可以设想的采访场景,我说了NO。与其浪费彼此时间走个过场,不如将精力投到需要的地方。我们的问题已经在前几次采访中得到回应,因此我选择做一个听众。

  向无谓的采访说NO,并非我们清高,彼此的职业需要尊重。我们的采访代表我们的思考,如果没有思考,我们不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