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心态下的激情燃烧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澳大利亚,汽车,开放,赛车
  • 发布时间:2011-07-12 10:46
  提到澳大利亚,人们很容易与F1联系在一起,会想到V8房车赛,还会想到Safari拉力赛,但很少想到澳大利亚本土汽车,这是为什么?一个拥有赛车情结的国度,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心态看待汽车,倒不在乎拥有汽车姓氏的是谁。

  对于F1车手而言,墨尔本赛道是最美的赛道,在风驰电掣时能看风景,还有街道旁的热情观众,在缺乏生活场景的极速运动下,是件够浪漫的事。这也正是F1揭幕赛喜欢选择这里的原因,不但有人气,还有生活气息。

  激情赛车文化

  F1的赛道围绕着阿尔伯特公园转圈,在风景如画中尽情地分享蓝天白云还有新鲜的空气。这一绝,致使再强劲的马达轰鸣也会被消融在大自然的怀抱。这是F1赛事车手们乐此不疲、难得轻松的一刻。与其说,这是竞技的热身,不如说是放松。可见这项运动的激情离不开生活的参与,就像在公园里晨跑的市民,需要自由和轻松。不知为什么,这项运动最后还是像被丢进了设定好的盘子里的电驴子那样,去争抢仅有的几粒豆子(名次),变得疯狂而凶狠,再现了古罗马斗兽场的血腥,只不过这种刺激被轰鸣的发动机替代了,比的是谁的吼声大而已。于是,有人给这项运动冠以“烧钱运动”的骂名。

  西方人从赛马到赛车,似乎都在延续好斗逞强的原始野性,却非要冠以运动的美名加以遮掩,后又被商业染指,使得所谓的极限运动不是简单地玩刺激,最终逃脱不了利欲者的算计。不过,也有人把这项运动看作比较单纯的娱乐,就像看皮影和社戏,看庙会里的杂耍。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类型,不必以差异来衡量,而与习俗和社会形态有关。

  所以,观赏阿尔伯特公园赛道,也许会让你远离竞技的喧嚣,或是血腥的争斗,会看到运动还源于人性的自然与平和,即便是人造的“机器马”也变得有神性,将文明融入到自然属性里,这就把汽车由代步的机动化变成可以观赏、有灵性,成为可以共享的一种娱乐。于是,也就有了V8房车赛这样优雅与奢华的绅士运动,但又绝不会让你产生距离感。包括越野拉力赛在内,营造出能释放汽车激情的氛围,就连中国车手都能参与其中而不觉得陌生。

  阿尔伯特公园赛道如今已经成为品牌,而且非常成功。尽管也有人动意想把此赛道转移到其它地方,却被官方否定了。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公民意识在起作用,并没有被利欲所左右。然而,这项运动到了亚洲就不同了,毫不掩饰其功利色彩,不仅赤裸裸而且冠冕堂皇。如雪邦赛车场、上赛场等,除了以“形象工程”高调大兴土木外,还都毫不忌讳有涉足赛车的经济雄心。如雪邦开业就赚了3亿美元,产生了“聚金效应”,被后来者的上赛场看作是仿效的榜样。尽管与这项运动的初衷与期待并非贴合得很紧,但要想不被人质疑也难。

  没有自己的品牌也自豪

  事实上,澳大利亚并非汽车大国,产销量最多不过百万辆左右,只有少量出口,品牌基本上都是外资,本土品牌也只有霍顿,但现在也归于通用旗下。这就是说,在澳大利亚根本就没有“民族汽车”的概念,政府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基本上都是以外资为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拥有汽车的自尊,同样能享有历史带来的自信和自豪。这就是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心态来看待汽车,与汽车发达国家一样,分享着汽车文明带来的福祉。其中赛车文化的普及就是最好的佐证之一。

  那么,澳大利亚汽车业究竟怎样?业界认为,澳大利亚汽车产业虽然规模小,但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长期以来,业内人士总是把眼光放在日、韩汽车崛起的一面,看到的是如何借助汽车“发家致富”的经济奇迹、向海外扩张的能力,却没有看到“经济动物”的贪婪本性,在汽车文化领域却是苍白的事实,没有积淀的尴尬。尽管日、韩汽车风靡世界,但给人产生的联想不过是商品的概念,远没有欧美汽车带给你的有深度的文化厚重感,即便再普通的品牌也都有故事可说。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原因,时间太短。实际上,这也并非绝对,关键看是否有文化产生,是否拥有软实力。比如,在澳洲人看来,像霍顿这样的品牌具有上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欧美汽车起步,甚至是婴儿期,至于归谁所有并不重要,同样觉得自豪,这是他们的创造,并被打上了土著的烙印。

  和中国的关系渐密切

  如今,中国消费者对澳大利亚汽车的了解主要是从上海通用生产的别克荣御、林荫大道等产品上获悉,其次是曾经落户上赛场的V8国际房车赛。正因为上海通用的成功,带出了霍顿,使澳洲汽车闯进了中国人的视线。上海与澳大利亚的交往也就有了汽车的介质,走得更近了。从原型车的引进和生产,到研发、冬季试验等,澳大利亚对于上海通用来说已不再陌生。

  有鉴于此,澳大利亚政府部门的领导还亲自到中国推介他们的汽车技术,寻找合作点,进军中国市场。从整车到零部件,包括新能源汽车等,信心满满地看好中国。

  相比较而言,V8房车赛的知名度要比霍顿高。中国媒体提到澳大利亚的汽车还是停留在赛车文化上的多,即便是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上海通用部分车型和发动机等),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澳大利亚的汽车及历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汽车普及和产业积淀,赛车文化是很难形成并产生影响力。而澳大利亚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有别于联合国工业组织发布的“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战略的七种可能”,完全是开放的汽车业,同样能够建成澳大利亚最大的单项制造业,创造可观的附加值,在GDP中占有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

  这就是澳大利亚的汽车业,给生活带来美好的产业,把机动化的需求转变成了一种文化,而不是为了满足虚假的尊严却挂羊头卖狗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就不难理解澳洲人为何把霍顿看作既是本土汽车的骄傲,又是国际化缩影的原因。这种包容使得汽车可以做到无国界,文化却有性格。也许,从赛车文化的角度,可以解读一个开放心态下的激情燃烧。

  文/颜光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