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时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劳斯莱斯,宾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3-13 14:39
从宾利的克里克伍德(Cricklewood) 走到劳斯莱斯的德比(Derby),宾利从此面目依稀,灵魂和精神,亦惨遭同化。但我竟一时无法说清这是坏事还是好事——世上少了一个纯粹而极致、浑身散发性格光芒的,甚至还有点儿混不吝的宾利,这不是好事;但是宾利毕竟活下来了,即便没完完整整地活下来,这总不能说是坏事吧?
劳斯莱斯老板欧内斯特·沃尔特·海弗茨(Ernest WalterHives)与沃尔特·欧文·宾利(Walter Owen Bentley,常作W·O·Bentley或简称W·O)之间的多年缠斗,与其说海弗茨胜了,不如说宾利败了——败在了自己手上。相比其对技术和性能的偏执和对赛车事业的狂热,他最大的失败不在于不善人际关系与协作,而是在商业经营上的无意识。宾利的倒闭危机,根源是多年来持续的财政困难,而这又是由于宾利长期在研发和赛车事业上的过度开支。海弗茨懂得自己取胜的关键所在,吞并宾利后,他开始遵循这一成功的经验改造宾利。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要讲的3. Litre “Derby”。
危机早已潜伏
从1919年10月第一部3 Litre开出克里克伍德工厂直到1932年工厂关闭变卖,毫无疑问,W·O统治下的、克里克伍德出产的宾利才是最原汁原味的宾利。但创始人W·O的天才大概仅限于机械工程而不在经营和财政,宾利汽车在历史上基本未逃脱过财政困难的宿命。即便历史上最知名的“宾利大少”(Bentley Boys)之一伍尔夫·巴纳托(Woolf Barnato),在1926年以财神姿态携金入主宾利并取代W·O担任主席之后,宾利汽车的财政困难也未得到根本解决。
1929年,华尔街大崩盘迅速恶化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长达数年的大萧条紧随而来,即便富裕阶级也不得不开始厉行节俭,售价高昂的宾利汽车首当其冲,本已紧巴巴的财政愈发难以为继。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两笔在1931年7月到期的抵押贷款。这两笔贷款的担保人,同时也是时任宾利汽车主席的巴纳托无力还款,7月10日,法庭正式指派接管人对宾利汽车进行清算。
程咬金阻击
第一个以英雄姿态援救的是飞机发动机制造商Napier&Son。该公司很快就与接管人达成共识,将对宾利注资收购。《泰晤士报》在10月24日也发文透露,Napier不日将正式收购宾利。时至11月,正当收购谈判进行至最后拍板阶段,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半路杀出,提出一项对宾利的竞投拍卖反建议,并在密封投标中以12万5千英镑的价格成功阻击了大热门Napier,以黑马之姿赢得对宾利的控制权。殊不知,这家名为“英国中央公平信托”的公司,不过是宾利主要竞争对手劳斯莱斯注册的空壳公司。
惨败
从1914年宾利生产飞机发动机与政府建立起官方联系起,这场“劳宾之争”看起来更像是劳斯莱斯老板海弗茨与W·O的私人宿怨。此次收购战中,劳斯莱斯吞并宾利只是战术性的表面现象,成功阻击Napier援救宾利以绝后患才是更拍案叫绝的战略制胜。这场私人恩怨以1931年年底的海弗茨大胜告终,克里克伍德工厂关闭变卖,宾利搬迁至德比生产,开始了作为劳斯莱斯子公司的新历史阶段。而W·O则在这个冬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冷”,先“被”夫人离婚,后来甚至连原本的代步车辆也因产权属宾利公司而被没收。不忍卒读的还不仅如此,受命于法庭指令,依照合约他还不得不任职于劳斯莱斯直至1935年4月。而劳斯莱斯给他的待遇只有孤立和隔离,他的全部“工作”就是在伦敦客户和在德比的工厂之间往返穿梭,担任联络工作,或者开车到布鲁克兰作测试,甚至穿越欧洲大陆或阿尔卑斯山作长途路试。
“宾利之最”
W·O负责测试原型车的这段期间,他受到严格限制,不得对新车开发说三道四,只能对即将发布的3. Litre“应该是什么样”发表意见。这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产品定义”工作。劳斯莱斯当时宣布自己统治下的新宾利将是“优雅的跑车”。虽然被完全隔离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车设计开发过程之外,但W·O却意外地对此表示了认同和欣赏:“the best car ever to bearmy name”,他甚至说,“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话,比起其余所有宾利,我情愿拥有一部像那样的。”
1935年合同期满后,W·O带着强烈的悲剧色彩离开了劳斯莱斯和那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亲手创立的公司,转投拉贡达(Lagonda)。而他所“情愿拥有”的那部几乎与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却意外地高度认同欣赏的,正是人称“The Silent Sports Car”的3. Litre,它也是第一部“德比宾利”(Derby Bentley)。
英国人把在德比生产的宾利叫“德比宾利”,接待我们的宾利经典车部门的弗兰克·米肯(Frank Meakin)更直接昵称其为“Derby”。更有一群玩老爷车死忠拥趸,专门追捧德比宾利。统计显示,从1933年到1939年,德比宾利共建造了3. Litre、4. Litre两大型号2422部,70多年后的现在仍有1770部存世,“存活率”超过七成,对于在英国本土和欧洲大陆上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的老爷车来说殊为不易。
相对于传统上那个怒吼着在赛道上奔跑的“老”宾利而言,德比宾利是“新”宾利,进一步解剖还会发现,它其实是披着宾利水箱格栅马甲的劳斯莱斯。而且,所谓德比宾利,论时间不过十四五年,论车型也不过3. Litre、4. Litre以及后期的Mark V,在宾利长达94年的历史长河里,为何形成如此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溯源宾利的“运动+豪华”
严格说来,宾利汽车的创始人W·O并非是那种学院派出身的工程师。他16岁离开学校,从铁路公司的学徒工程师干起,通过手把手地传帮带完成了在机械设计和制造专业上的原始积累。期间,年少的他还是一名业余摩托车骑手。在马恩岛和布鲁克兰赛道的比赛令他有机会一尝速度的快感,并由此奠定了他日后所创立的宾利汽车的诸多性格属性。
5年的学徒期后,W·O又到伦敦国王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理论工程,1912年,他与哥哥H·M·宾利两人联手组建了名为“Bentley & Bentley”的公司,代理法国汽车DFP在英国的销售业务。为了推广促销,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驾车参赛,但对于DFP的性能他们心里没底。机缘巧合,W·O有次在DFP的法国工厂,见到一名高管桌上的镇纸竟是一个铝合金材质的汽缸活塞,他顿时来了灵感,为他的DFP换装了这种革命性的轻质活塞并改良了凸轮轴,携夫人里昂妮亲身驾驶,首次出战阿斯顿克林顿爬山赛便打破了该组别的记录。而宾利改良版DFP的“快、猛、运动性格和顶级品质”,同时概括出了宾利汽车的雏形和特质。宾利汽车在赛车运动方面的传统,也在这时播下了种子。
栏目主持:李峯 摄影:刘勍楠、宾利 设计: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