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著名作家、前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有句动人的名言:“我总是暗暗地想,所谓天堂的样子,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吧……”此时此刻,我脑子里回荡着这句话当然是为了我们的《汽车博物馆》,我也暗暗地想,在那些汽车拜物教徒们看来,天堂的样子应该是汽车博物馆的模样吧。有幸,5年里,我们介绍了近六十个这样的“天堂”,今年20岁的《汽车导报》藉此又创造了一个记录——全世界唯一一家亲身采访过这些汽车博物馆的媒体。
回想当初提出做这个栏目的动议很简单——这些年但凡在汽车媒体这个圈子里混着,就有很多机会被汽车厂家安排参观他们的博物馆;但凡去了认真地看用心地听,总会被沉淀在馆藏品背后的故事感动;而透过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汽车,我们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在中国市场上气象万千的各国汽车老字号的内里乾坤。汽车这个改变世界的机器上,每一点进化都闪耀着工程师、设计师、营销管理大师、造车工匠等各色人物的智慧光芒,也折射着人类这百多年跌宕史中无数的华彩乐章。
只是哪怕在旅游已然成为国人度假首选的今天,那些通常地处偏远的汽车工厂及其不远处的博物馆也很难被列入“景点”。而每年以千万级数量增长的中国车主们,到底掏钱买了个日用方便的工具还是买了个让自己身心愉悦的玩具,的确取决于他对品牌的认知度。就此,从《大众汽车城》开篇至今,《汽车博物馆》栏目每期都以洋洋洒洒的大篇幅,以一些“无用”的冷知识、小故事伴碟,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大家面前。以此明证,所谓导报以传播“汽车文化”为使命,真不是一句空话。
而领衔这份功德的是我们人称“谢馆长”的导报美女编辑谢忻,天知道这些年她是怎么忽悠到各个厂家的支持和配合的,又怎样调度了导报团队里一众车痴们为之呕心沥血地采访撰稿拍摄。特别要感谢资深汽车评论家颜光明老师的鼎力支持,他以独到而精湛的见识,为整个博物馆专栏增加了难能可贵的厚度。当然,这部五十多集大制作的后面如果可以列出“演职员名单”,那一定会很长很长,限于篇幅,恕我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适逢我们的“汽车博物馆”图片展在深圳图书馆揭幕,有读者藉此要求我们推出特辑。其实,《汽车博物馆》系列丛书的出版计划已经列入2013年工作日程了,想把它们拍成纪录片的念头也动过了,至于能否美梦成真?我们以5年打造一个品牌栏目的精神说一句:果然什么事儿都贵在坚持,而且,人要活得足够老,以见证各种想法如何变成现实。
撰文 徐茜《汽车导报》杂志社总编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