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行文时,我正和创立《汽车博物馆》栏目的前主编李晔在瑞典的冰湖上飙着车。同样是冰天雪地的冰湖,其实我们犯不着跑这么大老远,中国东北到处都是,一到冬天冻得结结实实。也有不少汽车企业会在这里做冬季驾驶培训活动,车还是那些车,冰也都是H2O,大老远地飞了一万多公里,何苦呢?
这一点,打高尔夫球的人一定更能理解。国内也有非常不错的草场,为什么偏要跑到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去挥杆呢?去过的人一定会告诉你,即便是同样的草场,他们也照顾得更悉心;即便是同样的球童,他们也一定会在收杆时好好护着你的杆头。
就怕汽车没“文化”
情况就是这样,迅速崛起的市场一定可以短时间内组建优秀的硬件,却一定提供不了软件的支持。我不知道将这种氛围称之为文化是否合适,如果这个命题是站得住脚的话,那中国其实是没有汽车文化的。
或者说,在我们这一小撮人鼓吹文化之前,中国的汽车社会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迅速膨胀的市场,催生了各种奇形怪状的消费行为,但倘若细细追究,其实没多少人是懂“汽车文化”的,甚至多数人是不认同汽车有文化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AMG车主会一脸茫然地问我,AMG和别的奔驰有什么区别啊?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德国,我相信傲慢的销售人员会先丢给他一本杂志——我的产品是有文化的。
说文化,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多数还是趋利的。“文化可以拿来做什么?”这是多数人问我们的问题,正如我前几期杂志卷首写的一样,汽车文化其实不当吃不当喝,你若不认同,它就是草芥,是废物。但倘若一个社会一直酝酿不出汽车文化,这大概也让人蛮失望的。诞生不出汽车文化,我也不信你能诞生出别的文化了。
世界第一
所以,五年前我们提出《汽车博物馆》这个话题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在怀疑——做这件事是否有价值?博物馆经营了五年,我们亲自探访了接近60个博物馆,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光是路程,我们就走了四五十万公里,绕着地球转十来圈了,而我们大概也是世界上走访汽车博物馆最多的媒体了。
汽车这个行业,往根上数也就数得出一个世纪出头的历史,多数企业也不过四五十年,放在“文化”二字的瀚海里,这简直就是鸿毛一根。所以,要给汽车设定“文化”话题,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难搞的事情——更何况我们已经有了专业的《中国赛车杂志》和《改装与四驱》两本细分杂志了。按照欧美人对汽车文化的理解,历史就是他们最厚重,也是最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了。
汽车是人类的文化遗产
这几年我走过不少博物馆,法拉利、菲亚特、奔驰、宝马、大众、捷豹、通用、标致等等,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表达形式的区别而已。有钱的(如宝马)把博物馆建成一个巨大的showroom,甚至有大众这样把博物馆变成一个主题公园的做法,没钱的也要保护好这笔珍贵的遗产,如通用那样做个恒温恒湿的大仓库好好存着老祖宗交代下来的遗产。而文化,就在这一台台车里。
在德国,我见到两个白发苍苍的老夫妇,趴在一台老甲壳虫面前窃窃私语,据说当年恋爱的时候他们就开这车。车承载着他们的故事,也就成为他们的文化了。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甲壳虫,于是甲壳虫变成了一类人的精神符号,在美国,它是反战群体的符号,在德国,它是普通百姓的小理想……这些故事,我们想要表达,我们选择了《汽车博物馆》这样一个言说方式。
盘点行囊再出发
这些故事,我们一定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
《汽车博物馆》栏目并非曲终人散,我们对文化的探索却也迎来了一个新起点。从《经典车》开始,我们试图将目光聚焦到单一的车型上去,如此挖掘出每一台车的故事。文化价值的载体何止一二,《汽车博物馆》的五年回望并非终结,而是我们盘点所得、规整行囊,并且重新上路。
只是,对于文化的理解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文化是茶饭之间的文化,但绝非是草根的自发行为,央视用几年的时间发起“群众文化”,时至今日这个不再吸引我们仰望的媒体几乎没了文化。而我们要做的,是文化的倡导者——我们会用更有前瞻和引导的方式来探讨文化。每台车,每段历史,组合起来,也算是文化的一种吧。
撰文 吴佩 《汽车导报》执行主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