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博物馆》诞生记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汽车博物馆,汽车导报
  • 发布时间:2013-03-13 14:48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这是我和所有《汽车导报》编辑部前任和现任同事,在或多或少地参与过汽车博物馆专题的编采工作后的共同想法。我们没有细数五十多个博物馆中,有多少是我们在全国媒体中率先甚至独家的报道(其实应该不少),因为,我们不是想着和其他媒体比较,只想自己做得更深入和更全面。

  汽车博物馆的四大门类

  2008年3月,《汽车导报》汽车博物馆专题隆重开幕,第一期报道的是大众车厂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总部建立的大众汽车城。最初,这题材只是环绕车厂开设的官方汽车博物馆,后来我们不断扩大视野,在全球各地搜罗不同形式的汽车博物馆,五年下来,这个专题已经累积了57辑,可以说是《汽车导报》的长寿栏目。

  57个博物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自然是上文提及的厂商官方博物馆,基本上,大部分欧、美、日的大厂都已开设了这个部门,像奔驰、宝马、奥迪、通用和丰田这些车厂,开设的汽车博物馆不仅规模大、展品多,而且都对外开放,一般游客只要在开馆时间内支付入场费就可以参观。

  第二类是由政府开设的国家级或专题性汽车博物馆,如英国考文垂交通博物馆、意大利摩德纳市的恩佐·法拉利博物馆,以及澳门大赛车博物馆,这些藏馆规模大小不一,但都有完善的管理,同时也向公众开放,要参观这些馆子基本上也没有难度。

  第三类是由车厂设立,规模也很宏大,但只以私家收藏的形式立馆,不算是正式的汽车博物馆,例如法国的雷诺、日本的日产,和西班牙的西雅特,都有一个藏车库,藏品之丰比美官方博物馆,然而不会对外开放,只会邀请个别嘉宾或媒体,在合适的时机光临,至于广大的车迷,是无缘进入的。

  最后一类属于私人开设的汽车博物馆,如三和老爷车馆、马大立藏车馆,以及位于奥地利,却收藏英国劳斯莱斯汽车的私人博物馆。

  参访难度各不同

  要把这五十多个馆走完,的确不容易。其中第一类的厂家博物馆是比较容易的,因为除了车厂会为媒体安排一些探访的活动,亦可以通过我们主动要求,达成采访目的。至于各地政府开设的博物馆,即使不作事前联系预约,我们也会把握适逢其会,在当地的时间,特别加以拜访。事实上,欧洲的官办博物馆基本上都欢迎传媒,就算在没有任何相约下到访,只要亮出有效的媒体证件,馆方亦会免收入场费接待。

  至于非公开性的厂家藏车馆,由于并不对外开放,要访问就有点难度。首先要通过车厂多个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还要视乎该馆职员能否配合,原因是他们日常的工作并不包括接待访客,而藏品也不一定处于可以对外公开的状况。例如雷诺经典车部门就只有几个人,不但要负责养护所有旧车,还要准备这些车辆的参展或参赛,然而为了满足我到访的要求,他们特别把多台老车准备到可以行驶的状态,部门主管还亲自开一台来迎接,这样的事前预备工作自然不能说来就来。此外,好些藏车馆更要特别找说英语的同事或请翻译来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因此,这样的藏车馆,不但去一次对媒体和馆方都不容易,做好这个报道更困难。

  最后一类的私人博物馆,是难度最大的一种,原因是这类馆子的位置、规模、采访方式和展品内容都没有既定法则,无论去哪里找,如何找,找谁都是一个个疑问。即便是相熟如本刊老朋友马大立,没有到过他的私藏车库,又怎能想象他有这样的收藏品;没有找到玛莎拉蒂车厂的一位老员工,就不容易走进一个农庄内的玛莎拉蒂私人藏车库;还有前面提及的劳斯莱斯私人博物馆,开设在深山内,我从瑞士开了半天车进入奥地利,再到一个山区小镇才找到。老实说,去之前我压根儿不知道馆内的藏品,去过后就深觉不枉此行了。

  看馆养成职业病

  事实上,由距离我们最近的港澳地区博物馆,远至大洋彼岸的诸家博物馆,我们都认为没有白费脚程,既为读者带来不可多得的专题报道,也令编辑部同事间增加许多话题。每个汽车博物馆报道的第一批读者,就是我们的同事,当听到他们读完后的种种讨论和发问,我便知道这些报道吸引力所在。说真的,好些博物馆,我也是看了自家杂志的报道后,才引发自己要去看一次的想法。

  经过这样不辞劳苦,不问远近,找人、找馆、找车的过程,我们的同事们好像已练就了一种习惯,无论到哪里,都会打听有否汽车博物馆。这个看馆成瘾的癖好,使我深信,在未来的日子,《汽车导报》编辑团队还会继续为读者带来深入的专题报道,因为我们就是最爱看汽车博物馆的一群人。

  撰文 林健辉 《汽车博物馆》栏目团队主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