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MUSEUM 不是再会,有缘再见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汽车导报,汽车博物馆
  • 发布时间:2013-03-13 14:45

  2008年2月,《汽车导报》第117期上,宣布将进行改版,同时也准备推出新内容,其中一项重头戏,就是汽车博物馆的专题报道,3月份的第118期,汽车博物馆的第一炮——《大众汽车城》隆重面世。

  2013年2月,整整五年过去了。除在2008年6月因受汶川地震影响,以及在2009年12月,我们做了一个汽车博物馆20期的中期总结外,其余的57期杂志中,我们跑遍五大洲,走访了57个形形色色的汽车博物馆。这是一个纪录,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未完待续……

  约在两年前,我开始比较大程度地参与这个栏目的工作。说句实话,从那时开始,在编务会议上已数不清听过多少次“《汽车博物馆》要‘关门’了吗”这样的疑问,但我们还是努力不懈地又干了二十多期。到了本期这个五周年祭,大家可能会说,终于还是要谢幕了。

  然而,这次并不是一个大家预期的汽车博物馆闭幕礼。《汽车导报》经过多月的筹备,即将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版。我们认为,也是时候为《汽车博物馆》再作一个总结。其实,按我原来的打算,是希望在《汽车博物馆》满60期时才作总结的。60这数字在中国传统中,有周而复此、循环再生的意思,对以历史和文化为题材的博物馆专题甚有意义。至于尚待进行的三期,我已早有腹稿,甚至到过其中一个,可惜恰巧遇上维修闭馆,不得其门而入。因此,《汽车博物馆》的第58、59、60……期仍会在将来的《汽车导报》中出现,不过基于时间安排和内容资源分配上的考虑,会改以不定期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希望喜爱汽车博物馆的读者继续关注。

  我和博物馆不得不说的事儿

  五年前,《汽车博物馆》栏目由本刊总编辑徐茜拍板推出至今,期间很多同事出谋献策,而且远渡重洋地艰辛采访,到今天已有点儿“物是人非”的意思。多位博物馆“元老”或离开了杂志社,或是调任了不同的岗位,然而他们曾为这个栏目作出过的努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57个曾刊登的博物馆中,我自己到访过的不到一半,自问没有资格代表其他同事说说博物馆。不过,倒想说说一个我和博物馆的故事。

  我是历史系的科班出身,一向视博物馆这东西为自家本业,也就是说,看博物馆本来就是我的专业和兴趣所在。即使撇开学术研究、文化产业这样较高深层面的话题,我也认为博物馆的藏品,不论文物古迹或经复原的仿品,其实都是在诉说一个个历史故事,并且具体地表达了人类及其生活环境的过往实况。在我看来,这每每是非常有趣的。因此,参观博物馆对于我,无论是否工作的一部分,都是一乐。

  时光倒流,回到1990年,我毅然辞去杂志社记者的工作,开始一段漫游式欧洲之旅。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的足迹遍及大半个欧洲大陆,到8月底我独个到了德国,途经斯图加特这个当年还不算热门的旅游城市。那里就有奔驰和保时捷两间举世著名的车厂,而且它们都开设有汽车博物馆,自当成旅游项目去参观。其后我回到香港,整理照片时觉得这个题材不错,为了赚回一点旅费,便写了一篇关于奔驰博物馆的文字,连同图片投稿到当时一本汽车刊物,承蒙采用,还把其中一张照片上了封面,这是我个人第一次写汽车相关的文章。

  到1992年,友人推荐我向香港另一家汽车杂志求职,那篇奔驰博物馆封面故事正好成为我的作品样板,就这样我加入了汽车媒体的行业。因此,也可以说,是汽车博物馆的故事开拓了我往后20年的事业。

  此间乐,不思苦

  从我对博物馆的迷痴,加上源起自汽车博物馆的情结,不难明白我对这方面报道特别用心的一种感情。自从参与《汽车导报》的《汽车博物馆》栏目的工作后,我更是多次自动请缨实地采访。屈指一算,其中有25个博物馆我曾探访,主笔撰文的有16个,以近两年的时间计算,可以说是很密集的工作,但对我来说,乐在其中。

  我也到过很多不同的博物馆,包括几所全球最著名的,或是散落在中国各地的,然而无论展品如何精彩丰富,我都以“第三人称”心态参观。由美轮美奂的凡尔赛宫,到简朴的毛主席故居,虽然参观时都引发了不同的触动,但客观地说,终归是历史的一部分,和我的现实生活建立不上实际关系。但是在汽车博物馆或相关的展览中,我却看到自己的影子。例如在勒芒24小时大赛博物馆,我看到了那部前WRC冠军麦克雷参战勒芒时的法拉利赛车。当年我正好也在勒芒采访拍摄,曾经在我眼前鲜活地飞驰的赛车,如今静悄悄地留守在博物馆内,而麦克雷其人已逝。又如在澳门的大赛车博物馆中,有一部雷诺方程式赛车,当时的车手是澳门的葡萄牙裔少年艾明达。此君正是我的朋友,如今参加保时捷卡雷拉杯比赛,我和他谈及此赛车,说到当年在澳门出赛逸事,真有活生生的历史就在我身旁之感。

  去年我到访法拉利,主人热情地邀请我又一次参观车厂。老实说,我已曾多次参观法拉利的生产过程,但这趟引起我注意的,是厂房有一角摆放了近年来的重要产品,以及别具纪念价值特别版车型,其中有两台612 Scaglietti曾作环印度之旅。那年我亲身参与了这项活动,重见这台我在印度开了七天的612,实在忍不住脱口而出叫声:我的612啊!相信若干时日后,这台车大有机会进入博物馆。试想,到时在博物馆中看到一台自己亲自开过的车,那是怎样的情怀?

  其实,在我到过的各所汽车博物馆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留念物事:像雷诺藏车馆中,馆方为我把老车逐一开动的情节;在劳斯莱斯私人博物馆中遇上的馆主儿子;在玛莎拉蒂博物馆中,毫无数据在手却可以滔滔不绝为我讲解的车厂老员工。还有更多更多……

  要我在去过的汽车博物馆中选出一家最好的,我认为既无必要也不现实。因为每一家各有本身的历史背景和收藏主旨,更各有不一样的故事。也许将来有一天,我可以把汽车博物馆的选题和编排,作一比较严肃的学术性讨论题材,想来倒也是有趣的研究。

  当年小伙今日“中坑”的轮回

  回说二十多年前我去过的奔驰博物馆,那时它的名称是Daimler-BenzMuseum,不过是间大平房。后来奔驰车厂将之重建,并于2006年开放,正名为Mercedes-Benz Museum。新馆规模宏大,大楼设计新颖。去年我再到斯图加特测试奔驰A-Class新车,厂方特别安排我们一行在周一闭馆日专门参观这博物馆。那是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重临旧地,虽然建筑物已大不相同,馆内的展品和主题也经过重新整理,不过主要展品仍不离从旧馆珍藏至今的名作。其中一台是1955年的300SL Gullwing,银色车身配上红色内厢,我一眼就认出,它正是当年曾经一见,并拍作杂志封面的那部车。经过二十多年,它就如长生不老的神仙,一直是这个样子,令我产生了一种故人重逢的奇怪感觉。可惜我就没有像它那样保养得那么好,经过二十多年,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一个中年汉。

  我特别在这车前徘徊良久,还找一个和当年照相一样的角度拍了照片,作为人生一个段落的纪录。这是我参观并写成报道的第一家汽车博物馆,也是到今日为止,我到过的最后一家汽车博物馆。对应《汽车导报》五年来的《汽车博物馆》栏目,我觉得是一个特别的轮回历程, 缘起缘灭,人生很多时,就是兜兜转转再回到原点的历程。

  就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有缘再会。

  撰文 林健辉《汽车博物馆》栏目团队主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