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终极驴友:徒步的史诗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驴友,徒步
  • 发布时间:2014-10-20 15:42

  从今往后5到10年内,卡尔·布什比(Karl Bushby)或许会名扬四海。届时他将坐在一辆由专职司机驾驶、外形流畅雅致的“林肯城市”轿车里,前往白金汉宫接受英国女王的私人会见,脚边的冰桶里还放着一瓶香槟酒。这位今年45岁的英国前伞兵将被视作古往今来最为杰出的探险家,他规划了一条从智利的最南端至英国的徒步旅行线路,全长3.5万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这是人类在世界地图上勾勒出的最长行走线路。目前,布什比已经走完了全程的一多半。

  自1998年至今,布什比走过了1.8万英里的路程——他向北穿越美洲,然后西行渡过漂满浮冰的白令海峡,进入俄罗斯。接下来,他还要再走1.7万英里,才能抵达终点——他母亲的简朴住所,位于英国工业区赫尔的一条聚居着工人的街道上。布什比相信这后半段途经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然后进入欧洲的旅程要相对容易一些。

  然而,通往荣耀之路向来不是一马平川。旅途中,有两名电影摄影师要为美国《国家地理》拍摄一部关于布什比的纪录片,片子时长1小时。为了配合他们,布什比得从洛杉矶走到华盛顿,绕了3000多英里的弯路,一路上还不停地为《国家地理》自拍视频。今年9月,布什比抵达华盛顿。而在华盛顿发生的一切,或许会终结他的环球之旅,又或许会推动旅行进入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篇章。

  当下,在旅途中跋涉的布什比还没有很大的名气。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特洛伊市一家超市的后面,有一片藤蔓纵横、蛇虫出没的树林,布什比就在这里搭好了帐篷。弄丢了之前的那顶好帐篷后,他只能睡在这顶花26美元在沃尔玛买的帐篷里了。布什比的手一阵阵地刺痛,这是拜他竖帐篷桩时不小心惊扰到的胡蜂所赐。至于晚餐,则是一个在超市买的、用玻璃纸包的赛百味香烤牛肉三明治,冷的。白色的面包粘糊糊的,牛肉是切成薄薄的长条那种。布什比坐在一根原木上,往三明治上涂了许多芥末,以致于都品尝不出它原来的味道。“我本来还希望至少那家意大利餐馆会开门,”他指的是附近唯一的一家餐馆,“没想到这是星期六的晚上(译注:很多西方国家的店铺周末不开门)。”

  布什比穿着户外服装:轻薄的黄褐色卡其布裤子和一件长袖卡其布衬衣。他没有一丝“环球之旅英雄”的派头,体格上也毫无特点(别再费劲从他身上找6块腹肌了,他没有)。面对媒体,他往往采取一种自我嘲讽的姿态。“这趟旅程不算艰难,”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甚至还比不上普通人。我这是在证明任何人都可以完成这趟旅程。”对于这趟旅程,布什比声称没有更高的目标。而当你提示说他的环球之旅或可证明世界之渺小,或有可能促进世界和平时,他就会做惊恐状,“天哪,你太抬举我了!”

  这段从洛杉矶到华盛顿的弯路引人关注之处在于,布什比同他24岁的儿子亚当一起。小伙子长得高高瘦瘦,是从在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家中来美国游玩两周的。从1998年踏上环球旅程开始,布什比在16年里只见过儿子两次,这主要是因为他为远足所制定的一些神秘规则:除非徒步到达,否则不会回到英国的家中(即便父母在他未完成目标前不幸去世,他也不会回去参加葬礼)。

  从2008年以来,因为既缺资金又办不下签证,布什比被长期“卡”在墨西哥的梅拉奎,在那里找不到工作——实际上他整个人很懒散。2011年,当我为报道他的故事去到梅拉奎后,曾劝他和我一起到海上冲浪,但他只是懒洋洋地躺在沙滩上,慢悠悠地说:“我敢肯定,如果真的去冲浪,我将葬身海底,变成一具死尸。”

  从某种程度上讲,布什比的其貌不扬还救过他的命。有一次他被手持武器的哥伦比亚右翼武装包围,不过这些人很快就放松了对布什比的戒备之心,最后放他离开时,甚至还给他买了一瓶可口可乐。

  2010年,布什比花光了所有的钱,急需资助。这时,美国当红编剧、电影界大佬鲍尔·威利蒙想要采访他。两人见面时,这位《纸牌屋》的编剧惊呆了。“卡尔就是一个普通人,”威利蒙说,“他在旅途中经历过所有事情。他被囚禁过,也曾坠入情网。他一点一点地,每天走20英里,来追逐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并鼓舞着所有人。”最终,威利蒙承诺捐助布什比这趟花费不算大的旅行。在《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中,旅行将在俄罗斯驻华盛顿大使馆画上句号。在那里,布什比会向大使馆申请旅行签证——环球之旅的成败便在此一举。

  从2007年到2011年,俄罗斯大使馆4次向布什比发放了旅游签证,但在2012年,大使馆没有说明原因,对其实施了为期5年的签证禁令。不过2006年曾发生过一件事,布什比和另一名驴友、美国人德米特里·基尔费尔以时而游泳、时而在浮冰间跳跃的非常规方式,渡过了58英里宽的白令海峡,来到俄罗斯境内,之前从未有人以这种方式进入俄罗斯。俄罗斯人没收了布什比的手提电脑,从中发现了这个老兵同美军士兵在阿拉斯加一起活动的照片。俄罗斯人必定很想知道:他是间谍吗?就这样,布什比和基尔费尔被拘留了58天。

  俄罗斯方面本想对二人罚款后驱逐出境,最终一位俄罗斯法官推翻了这一判决,布什比获准返回梅拉奎。但他心里也明白,俄边境警察“正等着把我逮回去呢”。

  2011年,警察们终于等来了机会:布什比在俄罗斯一个偏远小村里弄丢了钱包,不得不走了两个小时,到最近的取款机取钱。可稀里糊涂中,他走入了一个外人禁止入内的军事安全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军事安全区有很多。“他的签证禁令被解除的可能性为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跨大西洋关系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说,“布什比先生会在黑名单上待好多年。”

  布什比本人也承认,成功申请到签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仍要尽力去争取。“如果跳过俄罗斯,只是从中国开启(下半段)旅程,那就说明我失败了。这16年里我什么都经历过了,生过重病,遭过抢劫,还曾拖着300磅重的雪橇穿越北极。如果就这么失败了,我下半辈子肯定会过得不安生。”

  布什比的父亲基斯曾是一名荣获勋章的英军特种空勤团军官,当年他说服布什比报名参加英军精锐伞兵部队的选拔。在部队里,布什比经常从飞机上跳伞后,还得背着30磅重物在1小时45分钟内跑完10英里。“我得了焦虑症,”他说,“都记不清有多少次我在医院里醒来,胳膊上还插着输液管。我成了所在部队的短板。”

  20岁出头时,布什比随部队驻扎在北爱尔兰首都贝尔法斯特,与当地一名女子相爱,并共育一子,就是亚当。但当1995年一家三口在英格兰汉普郡定居时,布什比夫妇的婚姻破裂了,亚当跟随妈妈回到饱受战火摧残的贝尔法斯特,而作为一名英军士兵,布什比当时是不得踏足那里的。此时他发现自己“孑然一身,不知命运去往何处”。于是,他为自己设定了一项终极挑战:一次向战友们证明他并非军中短板的旅行。

  北卡罗来纳州24号州际公路仿佛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柏油绶带。走近路标时,这些牌子显得格外庞大,公路两旁,青草的翠绿一直延伸到远方。父子俩共同旅行的第一天早晨闷热又潮湿,布什比推着一辆180磅重的手推车——名曰“野兽”——走在前面,亚当在他身后大约6米处疲惫不堪地走着。这个瘦瘦的、肤色苍白的小伙子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头戴一顶松松垮垮的遮阳帽,上身穿一件卡其布衬衣,耳朵里塞着一副黑色耳机。他一边听爱荷华州“活结”金属乐团的音乐,一边低头赶路。“走路时我只低头看地上,这会让我忘掉走路这件事。”

  先前的16年,亚当和父亲的联系少之又少,现在,他决定让这场旅行变得有意义些。“我想看看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弄清楚还有没有可以补救的地方。”亚当说。

  在我赶来之前,因为亚当生病了,爷俩已经在一家旅馆里待了3天。现在亚当病症渐消,他们再次启程,布什比走在前面,亚当在后面慢腾腾地跟着。“他是我儿子,可我都不怎么了解他,”布什比说,“对此我有一种负罪感。他没有工作资质,现在又当了爹(今年4月,亚当的女友为他生了个女儿),他的选择面又小了一些。我希望能帮他开阔视野,不知现在是不是已经晚了。”

  继续前行,布什比谈起了他的签证禁令一事。他曾写信给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恳请他们为一名对国家忠诚的老兵着想,对俄方展开游说,得到的答复是“不行”。了解到布什比的困境后,威利蒙也曾向俄罗斯驻华盛顿大使馆的发言人写信,得到的回复只有一句话“我们对签证话题不予置评”。

  布什比只好继续待在北卡罗来纳州。7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封电报让他振作起来。在这封电报里,普京表达了希望俄罗斯和美国能够“在务实、平等的基础上顺利发展两国关系”的愿望。

  布什比说:“那对我的事情有帮助——或许他为了显示友善就给我发签证。”

  “可你并不是美国人啊!”我说。

  布什比只得打住这个话题(政治并非他的强项)。

  又走了1英里,布什比放下他的“野兽”手推车,拿出保温杯,慢吞吞地拧下盖子。一阵微风吹来,伴着树叶的沙沙作响声,布什比大口大口地喝着凉水。

  这一幕让我颇为动容:他的日子基本上就是这样过的——每天孤身一人行走在路上,只能靠回忆来与那个他抛下的世俗又舒适的世界产生交集。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前行。如果问这个问题,他大概会告诉我说,在军营里接受的训练培养了他强烈的信守承诺的意识。“出发时我告诉自己,无论怎样,我都要走回来。我说到做到。”

  一辆18轮的原木运输车从我们身边快速驶过,产生的气流刮跑了布什比头上的帽子。经过一家汽车修理店时,我们停下来讨水喝,然后继续前行,终于到达当天的目的地罗宾斯镇,却发现我们被谷歌地图骗了:这里根本没有赛百味店,只有一家壳牌公司的加油站,根本无法过夜。我们只好打起精神,向下一个镇子进发。布什比对这种突发的状况、艰苦的条件不以为然,他安慰亚当说:“这不是旅游,不是远足,这就是在路上。”

  尽管布什比脾气暴躁,又笨又懒,我还是支持他、看好他的旅程。我想起威利蒙在谈论布什比和俄罗斯大使馆时说的一句话:“他们怎么能拒绝(发签证给)这位老兄呢?人家为了一次15分钟的会面,可是走了3500英里啊!”

  如果俄罗斯方面拒不发放签证,布什比的心里必定会感到刺痛,我们的梦想撞上冷漠的权力机器时也会有类似感受。不过即便如此,布什比这趟穿越美国的“绕弯路”旅行也算不上失败:在北卡罗来纳州条件糟糕的路旁,他与因多年未见而产生隔阂的儿子有了情感交流,重新体验了当父亲,甚至当祖父的感觉。

  现在布什比的任务就是要证明一个有缺点的普通人,到底能不能徒步环游世界。

  所以,他不停歇地朝着东方,朝着俄罗斯驻美大使馆走去,内心期待着奇迹发生。

  [译自美国《华盛顿邮报》]

  比尔·唐纳休/文

  张文智/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