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的艺术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艺术家,占领
  • 发布时间:2014-10-20 15:51

  意大利罗马的一家食品加工厂倒闭后,旧厂房被200余户贫困移民和本土居民占据,形成了一座“都市贫民窟”。一群艺术家的到来给这里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原本的“贫民窟”变成了“生活的乐土”。如今,曾经的贫困移民不仅找到了生活的居所,成为了这个“乌托邦家园”的新主人,更重要的是,这些居民又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于人类学家乔治·德-菲尼斯的创举,每天清晨,两条公交线会运送大批参观者来到罗马普雷内斯提娜大街193号。这里曾是一个废弃的香肠加工厂,占地面积大,建筑破旧,如今却成了200余户家庭的住所——他们当中有厄立特里亚人,秘鲁人,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还有一些受经济危机影响交不起房租的意大利人——曾经的仓库变成了房间,随处可见的砖块和水管是家里的装饰品,花瓶、塑料游泳池、小足球场等设施齐全。

  现在的193号就像一个“大都会”,居民们在入口处写着“2016文明城市”,这里又像一个“乌托邦”,是人们梦想的家园。没有人知道,到了2016年,“大都会”是否还存在。也许不久之后,意大利著名的建工集团负责人彼得·萨里尼就会派人来拆迁,这里的住户们随时面临着被驱赶的风险,就像著名作家迪诺·布扎蒂的作品《鞑靼人的沙漠》所描写的一样,“他们每天都在等待着敌人的进攻,敌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来,也许明天就会到。”

  迄今为止,拆迁队伍尚未来到,这一定是人类学家德-菲尼斯的功劳,他如同这座城市的尤利西斯,使城市武装了强大的力量:大胆而明智的想法以及将其实现的决心。

  乔治·德-菲尼斯在长期旅行后来到了“大都会”,他曾走访菲律宾巴塔克族的栖居地,该民族正面临着消亡的威胁;他曾到印度的孟买,研究并记录了当地贫民的困苦生活。“人类未来的居所不应该是钢铁和玻璃搭建的高楼,而应是由纸张、木板以及塑料制成的。”德-菲尼斯说。回到罗马后,他发现了这个地方。

  为了打破这片区域与邻近小区的隔阂,也为了创建“大都会”居民彼此间的信任,德-菲尼斯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2011年,他召集了一些艺术家,并与这些居民共同谱写了一部“月球旅行记”,“如果地球不需要我们,我们就到月球上去,”艺术家们对居民们说,“我们共同创造一枚火箭,一架望远镜,一番事业。”“月球旅行记”不仅是献给伟大艺术家乔治·梅里爱(他在1902年拍摄了世界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的礼物,也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50周年的纪念品。

  吉安·玛利亚·托萨提是“望远镜”的创作者。这架望远镜由废旧木桶及回收金属制成,现在被立在火箭的塔尖上。她说:“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独自一人工作,没有人帮忙,甚至没人关心我在做什么。我的摩托车也被弄坏了,倒在了门口,很明显不受大家的欢迎。第二天下午,一个居民走过来问我在做什么。第三天早上,他开始来给我帮忙。之后越来越多的居民出现了。把望远镜放到塔尖上也是居民们的意愿。‘这样,他们都能看到了。’居民们和我说。我问,‘他们’是谁?居民们回答:是那些假装看不到我们的人。自那时起,我更加确信了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让那些被忽视的东西得到应有的重视。”

  Maam“他人他方博物馆”也由此诞生,它是仿照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巴西当代艺术博物馆Mac、意大利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Maxxi的缩写而起的一个饱含讽刺意味的名字。建设“他人他方博物馆”的目的不仅仅是让社会关注被忽视的群体,也是为了让被遗忘者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使贫民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会”。

  就这样,大家开始动工。五彩颜料、各种材料以及各种创意是必备的条件。德-菲尼斯将这座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大门打开,艺术家们一拥而入,与居民们商讨如何装修和布置。所有决议必须一致通过会议才能结束,没有投票,没有少数服从多数,没有区别待遇。

  居民们也会主动向艺术家们提出要求,譬如对危险的楼梯进行修缮。大卫·多尔米诺负责这项工程,他在原有的楼梯上加固了金属板,并将台阶数改为33,喻为上帝的旨意——对于一个楼梯作品来说,真是太完美了。法蒂玛的妈妈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为了迎接社工的到访,也为了让其看到这个临时居所可以满足养育子女的要求,她希望艺术家们把女儿的房间装饰得更加温馨漂亮。维罗妮卡·蒙塔马利诺承担了这个任务,粉刷与绘画一气呵成,法蒂玛的房间焕然一新,充满了艺术风情。

  “现在我知道真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子了,”一位居民说,“在他们到来前,这里是废墟一片,我们甚至没有清理和打扫的念头。现在我们已经爱上了这里,我们愿意尽自己的努力维持这份美好。”这也是艺术的基本功用。越来越多的意大利知名艺术家到这里来创作,例如维里斯、乔万尼·阿尔巴内塞等。

  目前,已经设计并布置完成的设施有餐厅、会议室、小型足球场和图书馆。在一座建筑的一角,还搭起了一座凉亭,在四周种上了果树。墙上的壁画是青年画家阿莱桑德罗·费拉罗的作品,暗粉色的背景上绘有无数只欢快的小鸟,仿佛在吟唱着美妙的诗句。

  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一传十,十传百,这里很快成为了罗马一景。许多导演、环保工作者、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甚至哲学家来此一睹奇观。“他人他方博物馆”声名大噪,斯特法诺·博埃里(米兰著名建筑设计师,2015年米兰世博会总建筑师)甚至邀请“大都会”的居民参加巴西圣保罗的“住房节”,一场世界顶级的贫民盛会。米开朗琪罗·皮斯托雷托(当今国际艺术领域中享有盛誉的艺术家,“贫穷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将其最著名作品“艺术之城”的复制品献给了“大都会”。他说:“做艺术就是要不断地变化、沟通和创作。博物馆的诞生灵感源于‘抢劫’——把敌人的好东西抢来,展示这些战利品。而‘他人他方博物馆’颠覆了博物馆的属性,反映了自由、责任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大都会”的确是一个博物馆,它所展示的展品是艺术家们的馈赠。这些展品分布在“大都会”每一个居民的家中。每个家庭都是一件作品的守护者,而非所有者。“‘他人他方博物馆’就像是一个中世纪的小教堂,在这里,艺术家们和当地居民一同劳作,没有人特立独行,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乔治·德-菲尼斯说,“‘他人他方博物馆’会一直保佑着‘大都会’的居民们,让他们免受失去家园、颠沛流离之苦,毕竟破坏如此多的艺术品会引起公愤的。”艺术家们这样想,“大都会”的居民们也这样想,彼得·萨里尼一定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译自意大利《快报》]

  阿莱桑德拉·玛密/文

  超超/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