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有女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家庭教育,佛經,冥想
  • 发布时间:2015-08-12 13:18

  孩子一出生,在心靈上這是片淨土,父母就是這片土地的第一個播種者,你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實,許多年輕的父母都會想到為了栽培孩子給孩子充分的營養,給他豐富的知識,從多方面開發他的智力,但如何對孩子的道德品格的培養卻著墨不多,這源於當前社會的觀念,一切以利益為出發點。

  因此父母和孩子的個性成長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將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在孩子身上,任何一個優點都有父母的傳承,任何一個缺點都可能是來自父母的影子,以無聲的行為取代有聲的說教,相信效果會好出幾倍。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中之重。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永遠眷戀且永不停課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師。」正是通過家庭教育,家長把自己的品德、知識、生活習慣經驗,潛移默化無形地傳授給了下一代,並將伴隨孩子們全程的人生。

  本社前編輯部郭先生偶然在一次的攝影展中,認識了陳冠廷女士,她對女兒劉書妤的成長感到無比欣慰與自豪,本刊即以此故事分享給讀者,藉此能對每個家庭的親子活動領域有所借鑒。在這場攝影展會埸中,有贈送她女兒從幼兒園大班至小學二年級的畫畫作品製成的桌曆,現場每人拿到桌曆第一個疑問是,如此幼小年紀是如何畫出這樣豐富的色彩與細緻的構圖,當打開桌曆第一頁一看原來她的媽媽如此年輕美麗,大家都用疑惑眼神衝著她,不太相信她的女兒已經上大學。

  因她先生的職業關係,不常在身邊,所以一切都是她們母女兩人相依生活居多,是一種另類單親生活,而她把所有精神全放在照顧及栽培女兒身上,在一次是偶然中發現十個月大的女兒看到佛祖法相時,會舉起雙手朝法相膜拜樣甚是可愛,女兒從一歲開始很喜歡拿著筆塗鴉,她就開始買構圖的童話故事給她畫,在女兒二歲大時,她買來《唐詩三百首》碟片讓她聽,女兒居然在無意中能唸上幾段詩句,童幼時期時時處處能發現女兒的驚人表現。

  陳女士為了女兒有好的學習環境,特別安排讓女兒就讀私立國中一直到國中畢業,奠定好中文與英文基礎後,帶到美國就讀高中一直到去年申請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及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但最後擇優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就讀,去年鼓勵讓她參選多倫多世界亞裔選美,當選前五名並榮膺最佳慈善大使亞裔小姐的稱號。

  也因為這樣的因緣,把她小時一幅繪畫作品,在今年多倫多選美大會中義賣所得七百多加幣,全額捐助尼泊爾震災,所謂慈善是出發心,人人只要打從心裡發出慈悲的念頭哪怕一個悲憫或一塊錢就都是慈善之舉,慈善不分錢捐多或捐少也不光是指捐款才是慈善,重點在發自自已最大愛心才是真正的慈善。

  陳女士希望借由她以一位平凡的女性,能有如此培養女兒成長的過程經歷,期許一些沒被發覺潛能的天才兒童,希望能有機會給予他們父母一些個人的切身經驗,也期待女兒未來以慈善的身份,發揮她的從小成長過程及才藝方面鼓勵更多幼兒發揮他們的潛能及自信。陳女士說她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從小佛緣重,也因為信仰,讓她領悟到人生的無常,人要活在當下,並不是掛在嘴巴上,重點是,當逆境來的時候,要如何用樂觀的心態戰勝逆境。我每天都有我自己的功課要做,而且堅持每天一百零八遍大悲咒梵文、一部金剛經、一部心經並加念地藏經,並以冥想靜坐方式調節心靈徃內觀,把這些調節靜心的功課當成日常生.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受益良多,也改變我的一些習性,個性方面也變得較柔軟。

  一句的心靈度化可救人靈性,可讓幾乎絕望的人聽了法喜,藉由改變心境而提升靈性,本來想不開但因為聽了一句法語而改變思維就是法布施,布施有法布施及財布施,陳女士在法方面自己已定,在財方面要大家共同發心,雖然法布施為第一等,但財也不能免。法布施只有高境界者聽得懂,那是娑婆世界買不到的,所以慈善定義很大;有些話會用圓融方式直說,她曾用自己的處理方式讓原先不往來的親人兩家和平,所以很多人都以為她是一位講師,經常用心靈言談間讓朋友之間的心結打開,與朋友說過的一些言語,她常常自然忘了不記心中,但她們都會在聊天當中,無意間聽了她的一句話而在心靈上起了漣漪。她們也都感恩陳女士的一些言論而在心靈上有所提升。

  陳女士也分享一小段真實故事,讓我們了解「身教重於言教」的意義,她女兒小時候有一次在菜市場,在過馬路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家推著回收紙箱過紅綠燈,紙箱掉在地上,一些攤販路人只看了一下,我當下叫我女兒站在旁邊等我,我去幫那位老人家將掉在地上的紙箱拿起來,幫他放好;第一點我在教育我的女兒如何尊重和幫助老人,如何去行善,是當下發自內心;第二我在故意做此動作,讓那些攤販看,我當時還請他們給我一條繩子,幫那位老人家把箱子綁好,雖然是看起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希望能激發更多人付出愛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從小培養女兒這方面的為人處事道理。

  而這位表現令媽媽欣慰的女兒——劉書妤,稱贊自己的媽媽是一位心地善良、虔誠的信徒,媽媽是她效法學習的對象,媽媽的願望就是去推動慈善讓人人都能參與使個人小小力量促進最大的愛心,不分種族,一切以愛為基本,這樣世界才能祥和及圓融。

  現在與媽媽一起出門,時常會鬧出不少笑話,由於媽媽平時注重養生、念佛經、冥想靜坐,所謂相由心生,外表看起來非常年輕,由於媽媽的想法與觀念也很現代與前衛,經常被誤認兩人是姐妹關係,和一般的媽媽不同。

  由於媽媽自我要求高,從小培養她畫畫、舞蹈、鋼琴、小提琴、英文等各方面的才藝,也曾經參加過學校的管弦樂團,到過很多地方表演。在美國念高中是我最痛苦的時期,由於剛到美國人生地不熟,媽媽沒有陪同過來,住在姨媽家裡,思念媽媽是最痛苦的,但也因為媽媽的鼓勵,才撐過了高中的階段,後來選擇了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冷門科系Asian American Studies就讀。

  我從沒想到我會申請到我夢寐以求的大學,「Asian American Studies」是我現在的主修,很多人見到我都會問我念什麼科系:當我說出我唸的科系是這個時,大家都會給我個驚訝的表情,仿佛在問為什麼要念這個,或者是以後工作好找嗎?這個科系確實冷門,美國有非常多的亞裔族群,特別在東海岸和西海岸非常多,所以不是每個大學都有這門科系,在這個包含了各個族群的美國,亞裔算是少數民族,當然歧視問題還是存在,在大家崇洋媚外的同時,大家是否瞭解在很多年以前,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和其他的亞裔族群是多麼的努力在一個陌生的土地上為自己的夢想和家人奮鬥著。

  至於參與選美活動是媽媽的鼓勵,希望培養她的視野及自信心,她自認為自己並不是屬於靚麗型的女孩子,競爭不過其她女生。但媽媽還是鼓勵她勇於嘗試,過程勝於結果,在她二十二歲那年,回台灣過暑假,媽媽幫她報名參加選美活動,順利拿到好名次,初次的選美舞台經驗,也造就了她二〇一四年的多倫多亞裔選美自信心,得到第五名及親善小姐稱號;參與這些活動除了實質的獎項外,內心也讓她體會了「只要有心,什麼事情都可以作得到」和「一切痛苦都會過去的」兩句座右銘。參與了選美活動,讓她更有機會接觸了慈善活動,提供自己的作品,義賣所得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跟隨媽媽的願望推動慈善作公益。

  本篇的故事就想告訴大家,對於人生剛剛開始的孩子,可以說只有身教,沒有言教,母親的身影便是最好的教材,孩子這個時候需要的是身影,而不是聲音,孩子這個時候還不懂得聲音的意思,但是母親的行動會對他產生直接的影響。

  在人生的最初幾年,母親對孩子來說意義極為重大,母親的細心照拂不僅讓孩子更健康,同時這種照拂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母親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母親的存在就是孩子教育環境的一個部分。

  家庭教育作為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話題,父母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成就貢獻的人,可是當前在整個家庭教育中仍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去努力,通過全方位的努力,使我們早日走出家庭教育存在弊端的誤區,讓孩子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無可替代。「言傳」固然重要,而「身教」卻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後記:《中國怡居》雜誌目前正與陳冠廷女士磋商中,能否敬請成為本刊代言人,齊心協力來推動社會公益。

  文/許富城 圖/林明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