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房產的轉型之惑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投資,股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2 13:35
何謂: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相信所有今年投資證券市場的新老股民應該都心領神會,甚至刻骨銘心!
購房未必是理財首選
目前股市的「加護病房」狀態最感欣慰與松一口氣的,應該是正處在銷售期的房企了。之前由於股價狂顛直上,引無數股民蜂擁搶進,長此以往,後續勢必形成資金排擠的「蹺蹺板效應」(事實上已經發生),因此隨著滬深股指走高,大小開發商莫不坐立難安。「好在」股市的好日子僅僅維持近一年(以二〇一四年七月起漲點為准),「買房還是買股」、「賣房炒股」、「買股賺首付」……這些上半年令無數人廢寢忘食、滔滔熱議的焦點話題,現在想來都有「毛骨悚然」之忐忑感受。
但股市的沉淪是否就此凸顯、意味著買房已成為當下投資理財的唯一或最佳選擇呢?我看還真不見得!
各線城市購房各有根據
有些觀點已在專欄再三闡明,便不花太多篇幅贅述,簡言之,集所有優質(勢)資源於一身的一線城市,沒房的盡快買,但必須是徒步十五分鐘可達的地鐵房;有房的在規定套數內可增購(本地戶籍可購買兩套房);已經擁有三套(含)以上房屋的,宜應進行必要調整,優先處理偏郊、無租賃市場的房屋,在兩年內讓自己或家庭名下的房屋保持在三套、二百平米以內。
二線城市倒不一定絕對不適合投資房地產,只能說增持需謹慎,首先地段要極佳,價格要很「殺」;三線(含)以下城市則應嚴陣以待、戒慎恐懼,精選條件要限縮至地「點」,非絕佳不入市。
以上是針對首重安全、「眼見為實」、非掌握實體房屋不安心的投資人可採行的理財策略,雖然以未來的投資環境來看,上述做法堪稱保守、穩健,獲利未必能對抗通脹,但終究不像股票一旦崩盤形同毫無作用的廢紙,而房子在手最惡劣之處境只有套牢與否的問題(非住宅、無租賃市場則另當別論)。
實體房產抗通脹能力趨弱
可預見的未來是怎樣「險惡」的投資環境?由於國內外經濟形勢趨於惡化,收入減少、支出增加的停滯性通脹難以避免,以往房地產「隨便買隨便賺」的時代又一去不復返,更可怕的是「土地愈賣愈少,房屋愈賣愈多」,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手,勢必由土地向房屋轉移,這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現實。
換言之,尚具投資價值的一線城市面臨用地指標近乎枯竭的窘境下,勢必優先全面實施房屋持有環節稅費——房地產稅(相關稅法可望在三年內出台),加上出售房屋時總價百分之十上下的交易成本,無疑進一步減損其投資商品屬性。至於其他各線城市的房地產,如前所述,除了極少數板塊(二線城市不超過百分之二十,三線(含)以下城市不超過百分之十),大多數區域的抗通脹效益,只能說:不提也罷。
惡性通脹就在你身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明知道通脹壓力日趨嚴重,貨幣捏在手裡勢必日趨貶值,有如燙手山芋,以往抗通脹工具——房地產、股票、黃金……又處於險境自身難保,對仍有閑散資金的消費者來說,究竟該如何確保辛辛苦苦賺來的人民幣不至大幅縮水?在我看來已成當前顯學。
這就難怪市面上充斥著各式各樣投資理財的課程與研討會,惟可惜的是十有八、九純屬不切實際之理論,或遊走在法律邊際的旁門左道,甚至許多根本就是「請君入甕」的騙人伎倆,但為什麼不少人還是趨之若鶩呢?因為大家都害怕某專家所預測「十年內百分之五十的中產階層將回歸貧窮」的夢魘會在自己身上發生!
這其實也是投資理財大行其道、房地產黃金十年「買房像買大白菜」的本質原因之一。
蔡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