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城山(中)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城山,鄭板橋,三清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3 07:50
天谷有天師 古常出道觀
天師洞是青城山中心道觀,在混元頂下緩坡坪台上。古名黃帝祠,隋名延慶觀,唐稱常道觀,宋名昭慶觀。隋大業元年(六〇五年)雕刻張天師像及二護法神將于岩壁天師洞內,因名天師延慶之觀。宋承其命名之旨以天師昭慶道教。唐以「三一」與「正一」之道為常道,標《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旨。依山坡高低分三層台,最高為懸岩上天師洞,中為黃帝祠,下為常道觀,人們習慣把這三座殿宇合稱為天師洞。
入五洞天門,經集仙橋(架海棠溪上)到觀門外石梯下亭榭。有鄭板橋書「山矮人高,心清水濁」木刻聯。山門上有「古常道觀」四個金字橫額。山門石台下兩旁有青龍白虎殿。兩殿間小坪有三株高大的柳杉襯托出典雅古樸的廟貌。丹梯兩壁有多幅名人詩刻。山門前有一副貼金對聯:「勝地冠兩川放眼岷峨千派繞,大名尊五嶽驚心風雨百靈朝」。山門內額有余沙園居士(滄一)法書「天谷中心」。三清大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像」。彩塑莊嚴慈祥,為道眾朝拜中心。每逢朔望,鐘鼓齊鳴,頌贊詠雅,香煙飄渺,道儀整肅。大殿正中空井直通樓上無極殿以通香煙。大殿正額有「丹台碧洞」匾額,康熙皇帝賜道士陳清覺,複製於此;並為全真龍門派青城青羊(川西)之開派名稱。殿上匾聯甚多,其中有一聯最能體現道教「師萬物,法自然」的觀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清大殿前院有兩株古樹,一為「祖堂」樓下的公孫橘;一為院前右的古銀杏。銀杏高數十米,周圍約七米。枝葉扶疏,相傳為張天師手植。大殿后有石梯可上至黃帝祠,石梯轉彎處有杜甫詠丈人山詩石刻:「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丈人祠西佳氣濃,綠雲擬住最高峰」。台壁與大殿后壁間有小道通至三島石與上天梯。台壁上有奇字似篆文三字「契壽空」。
黃帝祠內供軒轅黃帝像。有于右任先生手書匾額與對聯:「古黃帝祠」;「啟草昧而興有四百兆兒孫飛騰世界,問龍躋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衛神州」。殿左有馮玉祥將軍撰並書的「軒轅黃帝之碑」。殿右有龕供藥王孫思邈騎虎像,有「六時泉」與「道在養生」二石碑。出黃帝殿右門上緩坡小徑至後院,徑左壁嵌近代名人書法刻石多塊。後院正中有清代木結構「龍跤仙蹤」坊。坊後清代閣門兩側嵌有石刻「岳飛」書諸葛亮《出師表》。牌樓閣門前有兩歧棕,此棕分兩幹,為唐代植。入門上石梯有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虛靖天師)塑像。石雕天師像威嚴三目,左手掌向外直伸,掌上有「陽平治都功印」方印文。旁有兩甲胄神將。三像雕造于隋大業元年(六〇五年)。龍跤仙蹤木坊右有三皇殿,因供石雕三皇而名。殿內碑刻皆重要文物。其中,《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書碑》高一點四米,寬零點七米,厚零點一米。唐玄宗手詔飛赴寺僧人「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開元十二年立」。《龍門派碧洞宗道脈淵源碑》、《彭椿仙真人重修常道觀碑》是重要歷史文獻。此外,還有張大千繪天師像,趙蘊玉繪呂祖像、邱祖像碑刻三通。三皇殿右有小閣(吊腳樓)「白雲閣」,閣旁有宋代「九株松」,今存三株尚茂。
正殿大院左側有三島石奇觀。巨石高數丈,鼎腳危立上合下分,傳為張天師降魔之石。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二年)六十一代天師張仁最來常道觀掃墓拜祖時,題「降魔」二字嵌于石峰上。三島石(降魔石、試劍石)後縫中有石磴約三十級可下至海棠溪邊朝曦亭。逆溪而上有洗心池,聽寒亭,夏雨後兩山瀑布匯飛霧,其寒可聽,其池清心。三島石前坡上有亭「慰鶴亭」,亭在叢蔭中。後有上天梯,由山縫石梯約二百級經息心亭、清虛閣、飴翠仙窠、朝陽洞可達上清宮(約五里上坡路)。
天師洞建築于青城山腰,海拔約一千米。清康熙年問陳清覺道長所建遺存,僅木雕屏兩套。今大殿與黃帝殿及前門樓基本上為彭至國道長籌建(一九二〇——一九三九年問)。
三清殿為重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殿前通廊九級石階,前簷六柱皆立於精雕的怪獸背上(高一點二米)。殿面寬五間,前後簷柱和金柱共二十八柱(高四點四米)皆系整石。
出後山門「曲徑通幽」,南上坡有「龍橋」,傍山岩鑿寬僅五尺。下臨懸岩。傳為張天師誓鬼處,兩山間裂縫如筆勾開名「擲筆槽」。前行至訪甯橋,右行經朝陽洞至上清宮約二公里;左行過橋一公里到真武宮(呂祖殿)。途中有「聞勝亭」,系馮玉祥將軍居此聞抗日勝利而建。真武宮傳立晉代名洞天觀,宋宣和年間更名清都觀(一說清都、洞天,應在天國山中)。南朝劉宋時有逸士費元規讀書於此。
唐天寶時有道士薛昌煉丹於此。宋學者張愈亦隱居於此。傳說有杜光庭墓今不存。清人黃雲鵠題刻的雲松塔尚在。從真武宮登坡有軒皇台可望後山,並有徑通往後山。此坡背面有金鞭洞。亞毆建于清同治四年(八六五),為小巧玲瓏的四合院,背靠軒轅峰。供真武帝君,東嶽大帝,張三豐,八仙。八十年代新建住宿樓,一九九二年建成王靈宮殿。宮中有楊太虛狂草碑與呂祖詩碑,始陽(今天全縣)楊土司題壁。楊太虛為清臨亭縣人,曾主持射洪縣金華觀。真武宮詩碑已翻刻于金華山,與金華觀楊書碑並為雙絕。祖師殿南為天侖峰,傳說是神天寶庫「天倉」所在。背面金鞭岩傳為財神趙公明藏鞭處。趙公明又稱趙玄壇,亞一玄壇元帥。秦時隱終南山,後在趙公山(大面山)助張陵創正一二一教。很可能是巴族虎王之後裔。張陵教區的道民本是巴蜀族人,故以民族虎神為護法神。
由訪寧橋右至上清宮的坡上有朝陽洞。傳為甯封修道處,中供邱長春、甯封、呂洞賓,左供天官、地官、水官,右供鬥姥。大洞有徐悲鴻聯:「古洞常臨光照耀;蒼崖時有風來儀」。側有小朝陽洞,小朝陽洞曾為清人黃雲鵠(光緒時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與弟子講《易》處。有「天高紅日近;在仄絳宮寬」悟道聯語。有記云「朝輝暮藹,溪月松風,大野平疇。連峰疊琳,並能移入情志而蕩滌污濁」。又有《宿朝陽洞曉望》詩:「夜雨空山枕石眠,起來楷眼盼遙天。天林日射青如黛,大野雲鋪白似綿。妙境靜觀殊有味,良游重讀又何年。人機樂意人間滿,肯羨蓬萊頂上仙」。又有《青城留別》詩:「洞府三十六,青城信仙山。仙人亦人耳,只無俗慮關。俗虎果能除,何用逃塵寰!長歌別肖史,我姑戲人間」。近代哲人黃雲鵠講易。易理倫講道,道含易象,皆繼青城蜀易之學。
三宮俱美韵 蓮蕊獨佳清
上清宮始建于晉朝,唐重建,五代前蜀最盛。今存殿宇為清末民初重建。正殿左院今名文武殿,供文聖(夫子)武聖(關羽)。文武殿內神台石雕九龍極為精美。有張大千繪麻姑、王母、花蕊夫人、張三豐線刻石碑。有黃雲鵠詩碑。此殿天花板繪有墨龍、廿四孝圖、三國故事,圖頗佳。
上清宮大門如城門洞,傳為馮南軒所修防禦工事。一九九二年肖宗靜道長(坤道)擴建加寬成今式。大門前有石梯二十餘級及小坪,坪前有亭榭,梯下兩旁有參天古銀杏。宮門前兩株古銀杏直聳雲霄,高數十米。青城貢果無心白果當以此為正品。宮內供奉太上老君、呂純陽祖師、張三豐祖師。
上清宮前下約百米即至三岔路口:直東下約一公里至圓明宮;南下過月城湖至建福宮;北下可到鷹咀岩、上皇觀、中皇觀、青皇觀、神仙洞、八封台,古成都哉天山(趙公山下)。
圓明宮始建于明代萬曆年問,位於丈人山北木魚山下。宮以寶園山為屏,孤峰挺秀,楠林叢圍,獨特清幽。後牆外有呂祖洞,由幾塊巨石搭成。宮門不在殿宇中軸線上,開門於靈官殿左側廂房一邊。前照壁有「圓明宮」三大字。門聯云「栽竹栽松,竹隱鳳凰松隱鶴;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龍」。中軸三殿,左右有廂房多問設食宿點,院內花木絢燦具幽隱寂靜特色。
前殿靈祖殿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二年)建。王靈官紅臉三目,穿甲執鞭,是道教糾察護法大神,又稱玉柩火府天將。中殿鬥姆殿在一至四級石階上。鬥姆像三目八臂,為北斗九星(包含七星與五方五鬥)之母。她是道教最尊女神,尊稱「中天梵氣圓明道母天尊」。左右分供地母與金母(西王母)二女神。再上石階是後殿,中供「四御」:吳天金闕玉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左供文昌帝君、鍾離權祖師、呂純陽祖師;右供張紫陽真人、邱長春真人、孫思邈真人。三殿各有花木庭院,匾題有「別有洞天」、「蓬萊閬苑」。
玉清官在丈人峰北坡,從圓明宮西南行約里許。古名天真觀,祀天皇真人,一九三八年由成都道教界重建,有題記刻石幾處。前殿是天尊殿,中供元始天尊(玉清),左祀太乙真人,右奉邱長春真人。前殿兩側廂房構成三合院而前景開闊,可俯覽川西平原。茂密古樹參天,望丈人北坡並有登峰之路。後殿是純陽殿,中供呂洞賓,右祀甯封,左奉孫思邈。呂祖殿主神呂洞賓高於尚古青城丈人與藥王,代表清末西派丹道崇祀及川西道派特色。玉清宮有清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石刻甯封像。甲申年(一八四七)刻三豐祖師像。蓮蕊石碑是戊寅秋(一八七八)趙鵝山題。以上三石在天真殿內。純陽殿內石碑刻「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劉咸榮書」。劉咸榮為成都「劉門」大師,三代皆道學儒學哲人。碑背面刻麻姑像,右下題字「哈哈,這個仙姑本不差。手內提起一朵花。修真養性玄妙大。果真昆侖一道家。」此題以昆侖神山貘姑為道術真系,以花環節象徵玄妙丹法,應得呂祖心傳。又有光緒二年(一八七六)黃雲鵠《修青城丈人觀神像記》。有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鑄造鐵罄一個。觀後又有「天然泉」。觀左有蓮蕊石,天然石狀如蓮華。從玉清宮出山門斜向下行可到丈人觀,亦稱丈人行宮。途中有神仙洞長約百餘米。原有四合道院於一九六三年拆毀。一九九一年新建丈人觀距玉清宮約二里。玉清宮下行約六里達中興場。上坡里許到四望觀,近年新建小廟。沿山道可直登丈人峰頂,對視乾元山、高台山風景獨佳。
青城聯語數百,可與劉咸榮道長題玉清官麻姑像妙語對應者亦多。例如天師洞西客堂「子午生機三陽震;庚甲神化一氣和」。「打不破羈網千重六根皆是冤孽;參得透玄關一點三寶總屬秕糠」。(玉清宮)。「齊古今陰陽在握;光風月和氣盈空」(天师洞)。「欲求寡欲先無我;為所當為不問他」(天師洞)。「呼吸化三丹步步淩空,此中自有長生術;鴛鴦傳二井心心相印,由來平坦半邊天」(上清宮,鄭少琴題)。
上清宮所處之高台山,建福宮與玉清宮所處之丈人山和天師洞所處的天谷中心混元山,皆分佈於青城山的「前山」。今辟青城山之前山宮觀遊覽區,由長生宮至上清宮,在十餘里間有觀堂數十所,全山道觀今尚可列舉廟名地址者約五十餘所。
青城山「後山」,實指味江流域即由建福宮上山經飛仙閣、王小波紀念館、沙坪場、太安寺、白雲洞一線(味江上游山谷)。此區西北鄰熊耳山與臥龍自然保護區;東北與趙公山相聯;東越天倉山通天谷中心天師洞;西南接天國山與鳳鳴(「鶴鳴神山治」)。味江出六頂山,匯青城、天國十大溪,在元通場西與西河(文錦江)匯合,全長六十三公里,因產茶著名名謂味江。後山今有亭閣八十六座,溪橋二百餘座。
後山門牌坊上聯語述歷史名跡云:上聯:「覽勝且入長坪。問小波義旗,獻忠供吏,唐求隱跡,杜宇遺蹤。往事動高吟,千古豪情添絕唱。(下聯)探奇須登大面。看泰安佛殿,宋明墓群,靈谷飛泉,丹岩雲洞。風光宜細賞,一山幽意論平分。」唐乾符中,詩人、青城縣令唐求曾隱居味江,號味江山人。一九二五年,在崇慶縣街子場發現「唐求故里碑」,才知唐求原本蜀川人。他的詩清新奇趣,通達明朗,《全唐詩》收有三十六首。王小波于宋淳化四年(九九三年)在青城山起義。次年由李順率軍攻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權,發行「應運通寶」。李順自稱孟蜀之後,效古蜀王隱天國山改漢姓「李」。今沙坪鍋圈岩建有「王小波博物館」,為仿宋磚木結構大殿,有王小波起義塑像。
《薛仙洞記》碑,一九八九年發現於兩河鄉石城(古赤石城)羅家坡七仙洞內。洞內有石刻造像,具唐宋風格。兩河鄉大安村有唐刻三佛洞摩崖造像可以比對。碑文近千字,系天國山區重要歷史文獻。據碑文可考:洞即羅山太乙洞,唐天寶中薛昌亦浴丹於洞中。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與宋祝穆《方輿勝覽》兩書皆誤記「儲福宮」為「延慶觀」,於是將後山天國區儲福宮誤移行今前山常道觀。因之在儲福宮西之羅仙觀(洞天觀)沿前誤移至今真武宮,薛昌井亦變於今真武宮側。由是白雲溪、杜光庭讀書台及墓、張愈隱居、唐玉真公主修真之儲福宮等皆誤指於前山天谷(乃誤天谷與天國為一)。天國山區清都觀即鴻都觀(青城亦赤城)。白居易詩「臨邛道士鴻都客」實指公孫述之臨邛(今街子、上元),天國山之清都。其人即楊什伍(玄宗賜名楊通幽)。楊通幽所學「檄召之術,三皇天文(古蜀符文);役命鬼神無不立應。(受自)西城王君青城真人。」西城乃今之後城山(赤石城山)。此是西山昆侖西王母之系,王方平、王仙柯皆其代表人物。
天國山主峰上(海拔一千九百三十八米)有融照寺,其對面有「一把麻」(流沙坡)。寺旁有「龍池」可占驗晴(水清)雨(水濁)。寺下方洪坡岩的洪真洞,據傳為「洪崖真人」隱處。洪崖真人服琅殲之花而隱,化為青城真人。洪崖真人指黃帝之臣伶倫。他友于赤松子、浮匠伯,又與嫦娥為侶,應是西貘系昆侖仙人。
白雲洞在趙公山尾峰西夷華山(小瑩華山),海拔二千一百一十二米。岩有三層,層層皆列洞,大小近百洞。牛頸項上洞中有岩刻詩系岷山丹法寫景佳作:「忙忙收拾玉爐砂,整頓行裝日已斜。袖拂白雲出洞府,肩挑明月過天涯。可憐枝上新啼鳥,難捨籬邊舊種花。吩咐貓犬隨我去,不須流落俗人家。」
趙公山(大面山)一名聖母山,云為趙昱弟弟隱此,又以為財神趙公明(黑虎玄壇)神壇。趙公山海拔二千四百二十三米,有神仙、玄女、狐女等洞。山南(下坡)成都載、八卦台、麻姑洞、上皇、中皇、青皇三觀。再下為王婆岩、上元宮至中興場。上皇觀出土的飛龍鐵鼎今陳列在離堆公園伏龍觀前殿。唐飛龍鐵鼎埋於土中約一千多年,於清咸豐年間出土,至今不鏽。上皇觀一名玄真觀,唐睿宗第八女玉真公主與金華公主修道于此。青城山下玉堂鄉南華村宋墓曾出土北宋政和丁酉年(一一一七年)繪刻的畫竹碑,現存文管所。北宋蘇氏畫竹為出土奇品。
應毅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