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諂媚,正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3 08:37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晉代,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採摭群書,剪截淫放」,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於貞觀五年(六三一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治要」,即治國必須遵循的剛要、理論與方法。該書不僅是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
《群書治要360》將《群書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六大綱目整理成書。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對現代人的德行、修養、工作、學習、生活等都有著寶貴的指導和借鑒。
壹、君道
五、納諫
扁鵲不能治不受針藥①之疾,賢聖不能正不食(食疑受)善言(善言作諫諍)之君。故桀有關龍逢②而夏亡;紂有三仁③而商滅。故不患無夷吾④由余⑤之論(論作倫),患無桓、穆之聽耳。(卷四十二 鹽鐵論)
【白話】扁鵲不能醫治不接受針灸和藥物的疾病,賢人和聖人也不能糾正不接受勸諫的國君。因此,夏桀雖有關龍逢,夏朝還是滅亡了;殷紂雖有微子、箕子、比幹三個仁人,但商朝還是滅亡了。可見不用擔心臣子沒有像管仲、由余那樣好的見解,就怕國君不能像齊桓公、秦穆公那樣願意聽取諫言。
【注釋】①針藥:針灸、藥物。②關龍逢:桀的臣子。桀作酒池塘丘,為長夜飲。龍逢力諫被殺。③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三人。④夷吾:即管仲。⑤由余:一作繇余,春秋時天水人。為秦穆公出謀劃策,使秦位列春秋五霸。
六、杜讒邪
是故為人君者,所與遊①必擇正人,所觀覽必察正象,放鄭聲②而弗聽,遠佞人③而弗近,然後邪心不生,而正道可弘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白話】所以說,做君主者,他所交往的一定要挑選正直的人,所觀看的一定要選擇正大光明的景象,拋開庸俗的音樂而不聽,疏遠諂媚的人而不接近,這樣才能使邪惡之心不生,而正道也可以得到弘揚了。
【注釋】①遊:交遊;結交。②鄭聲:原指春秋戰國時鄭國的音樂。鄭國的音樂多為靡靡之音。故稱放蕩不雅正的音樂為「鄭聲」。③佞人:善於花言巧語,阿諛奉承的人。
或問:「天子守在四夷①,有諸?」曰:「此外守也,天子之內守在身。」曰:何謂也?曰:「至尊者,其攻之者眾焉,故便僻②御侍③,攻人主而奪其財;近幸妻妾,攻人主而奪其寵;逸遊伎藝,攻人主而奪其志;左右小臣,攻人主而奪其行;不令之臣,攻人主而奪其事。是謂內寇。」(卷四十六 申鑒)
【白話】有人問:「天子的守衛在於防禦四方夷狄的入侵,是嗎?」答:「這只是對外的防禦,天子對內的防禦在於自身。」問:「此話怎講?」答:「處於至高無上地位的人,『進攻』他的人很多。逢迎諂媚的侍從攻人主之心,而競相取得其財利;人主親近的妻妾嬪妃攻人主之心,而爭奪其寵愛;放縱遊樂的歌妓藝人攻人主之心,使其玩物喪志;人主左右的小臣攻人主之心,使其品行不端;心懷不善之臣攻人主之心,使其貽誤大事。這些可說是內部的盜寇。」
【注釋】①四夷: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②便僻:指君主左右受寵幸的小臣。③御侍:帝王侍從。
奸臣因以似象之言而為之容說①,人主不能別也,是而悅之,惑亂其心,舉動日繆②,而常自以為得道,此有國之常患也。夫佞邪之言,柔順而有文;忠正之言,簡直而多逆。(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奸臣用乍聽起來像是正道的話來諂媚君主,君主沒有能力辨別,以為是對的而心生歡喜,混亂了自己的心思,行為日益乖離正道,卻還總認為自己做得合乎道義,這是君主們的通病。那些奸佞們的言語,柔和順心而有文采;忠正臣子的話,簡樸直接而多半聽來逆耳。
【注釋】①容說:曲意逢迎,以取悅於上。說,同「悅」。②繆:音miù。錯誤;乖誤。
諂媚小人,歡笑以贊善;面從①之徒,拊節②以稱功。益③使惑者不覺其非,自謂有端晏④之捷、過人之辨⑤ 而不寤⑥ , 斯乃招患之旌。(卷五十 抱樸子)
【白話】諂媚的小人,總是笑著稱贊叫好;當面奉承的人,總是擊節稱贊功德。更使迷惑的人覺察不出自己的錯誤,自認有著和子貢、晏子一樣的敏捷,以及超越常人的辯才,而不能醒悟,這些正是招致禍患的旗幟。
【注釋】①面從:謂當面順從。②拊節:即擊節,形容十分贊賞。拊,音fǔ。拍;擊。節,古樂器中擯制節拍的器具,用竹編成,擊之成聲。③益:更加。④端晏:指子貢和晏子。⑤辨:通「辯」。指辯論的才能。⑥寤:通「悟」,覺悟,認識到。
昔李斯教秦二世曰:「為人主而不恣睢①,命之曰天下桎梏②。」二世用之,秦國以覆,斯亦滅族。(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話】從前李斯告訴秦二世說:「當了君主若不能放任自己、無拘無束,這就叫做把天下變成束縛自己的腳鐐手銬。」秦二世採用了他的話,秦國因此而滅亡,李斯也被滅族。
【注釋】①恣睢:放縱暴戾。②桎梏:古代用來拘系犯人手腳的刑具,在手上戴的為梏,在腳上戴的為桎,類似於近世的腳鐐手銬。
用賢人而行善政,如或譖①之,則賢人退而善政還②。(卷十五 漢書三)
【白話】任用賢德的人施行清明的政治,如果有人進讒言毀謗他,那賢人就會離去,而善政也就廢止了。
【 注釋】 ① 譖: 音zèn 。讒毀; 誣陷。②還:罷歇;止息。
七、審斷
天下之國, 莫不皆有忠臣謀士也, 或喪師敗軍, 危身亡國者,誠在人主之聽, 不精不審。( 卷四十八 時務論)
【白話】天下所有的國家都是有忠臣和謀士的,其中有折損軍隊、吃了敗仗,危及自身乃至亡國的,實在是因為君主聽了各種建議之後的決斷,不嚴密、不詳究。
夫讒人似實,巧言如簧①,使聽之者惑,視之者昏。夫吉凶之效,在乎識善;成敗之機,在於察言。(卷二十四 後漢書四)
【白話】讒奸之人看似誠實,花言巧語好像笙簧,讓聽到的人迷惑,讓看到的人昏聵。吉和凶的效驗,在於有能力認識何者是善;成或敗的關鍵,在於能夠詳審何者論述正確。
【注釋】①巧言如簧:形容人言辭巧妙動聽,猶如笙中之簧。簧,笙、竽、管等樂器中振動發聲的薄片,用竹、金屬或其他材料制成。
凡有血氣①,苟不相順,皆有爭心。隱而難分,微而害深者,莫甚於言矣。君人②者將和眾③定民,而殊其善惡,以通天下之志者也,聞言不可不審也。(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大凡有血氣的萬物,如果彼此不和順,就會有競爭之心。人們交往中隱晦而難以分辨、細小卻有大害的,莫過於言語。做君主的要協調眾人、安定百姓、分別善惡以通達天下人的心志,對聽到的話就不能不加以詳察。
【注釋】①血氣:血液和氣息。②君人:為人君主;治理人民。③和眾:使百姓和順。
不用之法,聖主不行;不驗①之言,明主不聽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話】不合時宜的法度,聖明的君王不會施行;不切實際的言論,賢明的君王不會聽信。
【注釋】①不驗:不切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