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畫台灣南部——綠水青山的高雄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雄,客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2 14:30
高雄是僅次於台北的台灣第二大城市,我對它印象非常好,雖然這好印象裡的內容有瑕疵,但哪裡會有什麼完美的事物呢?
作為「古都」,高雄有記載的歷史可遠溯至明朝,那時它叫「打狗」,第一次聽到就覺得很好奇,怎麼會有這麼怪裡怪氣的稱呼呢?後面是否有什麼典故?後來才知道高雄這地方十四世紀前是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的分支馬卡道族的居住地,十五世紀時為抵禦來犯的日本倭寇與海盜,馬卡道人以刺竹修建防禦工事,並取地名為「竹林」(Ta-kao),因其發音與閩南語「打狗」(Ta-kau)相近,就被移居台灣的閩南人音譯成了打狗,這種情況台灣其它地方其實也有,比如基隆從前就叫過「雞籠」,雖然充滿了鄉土氣息,也說明音譯者的文化水平實在不怎麼樣。因打狗的發音與日語「高雄」(Taka-o)相近,日治時期又被日本人音譯成了「高雄」,此名於是沿用至今。
作為「熱都」,北回歸線內的高雄終年長夏無冬,街上到處都有椰子樹婆娑搖曳,一派熱帶風光,我春節時候去只穿短袖T恤就夠了,騎車時皮膚還會被驕陽曬得黑黑的。
作為「港都」,高雄是全球最著名的集裝箱港口之一,雖然現在排名已跌至第六,但仍與上海、新加坡、香港、深圳、釜山等一起屬世界第一梯隊。同時高雄也是全台最重要的工業和高科技中心之一,可是從街頭人們的腳步頻率看,它的生活節奏並不特別快,相反還透著絲絲的愜意感。
作為「旅都」,高雄又是南台灣最有口碑的旅遊勝地之一,可供觀光的景點很多,舊時高雄八景包括旗山夕照、埕埔曉鷺、猿峰夜雨、戍樓秋月、江港歸帆、鼓灣濤聲、苓湖晴風和江村漁歌等,看名稱已是極大的享受,有聲有色有形有味而詩意盎然,可如今它們大都已消逝殆盡,遺憾地只能作紙上觀。現在的佛光山、澄清湖、蓮池潭和壽山等,亦是引人入勝的好去處,實地實景散佈在高雄境內,全都美得有模有樣,遊客不可不去。
遊高雄,我是從街上的租賃點租了自行車,然後一路騎行漫遊的。髙雄是個非常適合騎自行車的城市,很多地方都有平坦而暢通的專道,將背包放在車兜裡,在微風吹拂下輕輕鬆鬆不緊不慢地踩著踏板,尋找著一個個想去的景點,隨時又發現一個個意想不到的驚喜,那感覺真好,能讓人充分體驗真正的自由行是什麼,於是騎著自行車我還到了高雄最知名的地方——愛河與西子灣,以及不太知名但絕對有意思的地方——新客家文化園區和自助一村。
愛河故事
愛河是流經高雄市區唯一的河流,日治時期稱為高雄川,戰後一度改名仁愛河,就像一條絲織的白練,有時直有時曲,飄飄蕩蕩在城巿的高樓大廈和綠樹紅牆間,異常美麗。它的河畔,猶如當年上海外灘的黃浦江邊,常常會被浪漫的愛的氣息陣陣吹拂,因而是極受熱戀中的情侶們青睞的地方;它的水面,無論是霧靄未消的清晨,還是波光瀲灩的午後,抑或夕陽餘暉的黃昏,乃至燈火倒影的夜晚,每每總會被甜蜜的愛的氛圍層層包裹,所以又會是個見證愛情的神聖之地。於是有位陳姓市民被這無時無地不在的濃濃愛意所感染,就在岸邊經營起一家由詩人呂筆命名的「愛河遊船所」,供人們邊劃船邊談情說愛,生意進而非常興隆。看著一對對戀人款款地在水中相互依偎,一條條小舟悠悠地在河上來回浮漾,讓人感受到這不僅成全了人之美事,亦幻成了一道柔軟人心的高雄美景。
我喜歡這種感覺,因而遊畫高雄,愛河成了我的不二之選。在二〇〇八年時完成的遊畫《愛河之戀》中,我畫了愛河上的中正橋作中景,橫亙在河面上的它紅紅的很漂亮;我又畫了岸邊高踞在圓形玻璃房上的龍的雕塑,以及一排排高大的樓宇作前景與遠景,這些是愛河的標誌性景物,至今沒有改變;我還畫了大片的水景,沒有多餘的東西,只有一些折光和倒影在上面。然後僅僅表現寬闊平靜的河面可能會顯得單調乏味,突然想到了蘇東坡,所以壓低地平線,我在畫的上方應該是天空的地方添了個大大的月亮,並在旁邊加了對親密無間緊緊相擁的有情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由此畫出的《愛河之戀》,讓我的心中也充滿了無比的溫馨。
西子灣四顧
西子灣是高雄西側依山面海的灣澳,清初時曾名「洋路灣」和「洋子灣」。長長的防波堤是西子灣的標誌,站在堤上四顧,左手邊可以看見旗山上的旗津燈塔,右手邊可以看見「國立」中山大學高大的塔樓式校門,後面可以看見鼓山半山腰上紅磚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前面看見的當然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旗山所在的旗津半島是高雄開發最早的地區,憑借良好的地理位置,清咸豐年間就已成了對外通商口岸,由於船隻頻繁進出,時常發生船難,清光緒九年就在旗山頂上建起了八角形的旗津燈塔,它是台灣本島上的第二座燈塔,有陽台能遠眺高雄港全景。
打狗英國領事館所在的「全台第一棟洋樓」,已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一八六〇年根據《北京條約》,清政府開放了包括打狗、安平、淡水、雞籠等在內的台灣四個港口後,英國率先在台設立了領事館。一八六四年英商天利洋行在鼓山半山腰上建竣了這棟樓房,就租給英國領事館當館舍。它屬巴洛克風格,紅磚的外牆、連續的半圓拱、雙柱並立的結構與竹節落水管等,又體現了與眾不同的清末建築特色,雖歷經滄桑,仍風采依舊,現已成了受保護的古跡,也成了受遊客歡迎的遊覽地,參觀其中常設的高雄史跡文物展,民眾可以了解到高雄的發展軌跡,並感受往日的打狗情懷。
客家文化園
新客家文化園區是個乾乾淨淨,也漂漂亮亮的園子,在高雄同盟二路上,鄰近愛河畔愛河之心、光之塔、客家文物館等景點,為全台灣首座都會型客家文化園區。它的客家香花步道,放置有刻著客家起源介紹的大石頭;它的生態池與小溪水流,能讓遊客認識客家人早期耕作、儲水用的灌溉水塘的樣貌;它的客家農特產及手工藝品展售中心,可以買到客家人種植的農特產和製作的手工藝品;它的有特殊屋頂的演藝廳,是以美濃菸葉為造型,而圓樓餐廳則仿照了福建永定土樓的造型,都很具特色。在這裡我遊畫了《高雄的新客家文化園區》看似簡單,實質頗為講究的大門,同時初識了台灣四大族群之一的客家人,並粗淺地了解了他們獨有的文化。
從建築文化方面看,客家建築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情感,並體現了儒家的許多觀念。除了講求平時的攻防思考外,客家建築還在建材、彩繪、空間架構、對稱均勻的美感,落落大方的整體方面細加琢磨,並會配上陰陽五行的氣勢,所以很有藝術性。其形式主要有一條龍式的竹竿屋和單伸手或雙伸手式的三合院。客家話所稱的祖堂屋就是竹竿屋,為四架三間單棟的橫屋,正中祖堂供奉祖先牌位,左右各設的單間互不相通,單獨建出口,有左尊右卑之分;三合院又稱夥房,由三排房子構成「冂」字形,三面屋宇環繞,正前方有圍牆、大門,內有庭院,亦有建成兩重庭院或築有門樓的家庭。三合院中央的一排是廳房,正中央的一間為正廳,供奉神佛祖先及招待賓客,正廳左右兩邊的廳房,是大家長及長輩的居處。廳房的左右兩側為廂房(橫房),按照左尊右卑、內尊外卑的規矩分配給晚輩居住,子孫增多後廂房可以向後並列擴建,但是新建的廂房不能比舊廂房高,以表示長幼有序的倫常,所以很特別。
從飲食文化方面看,客家飲食富有創新精神。早年南遷的客家人多集結在山區,那裡採食不易,每當農作物收成後,節儉惜物的客家人就會將部分的蔬菜等東西醃漬或曬乾,從而發展出了長期保存食物的技巧。在客家人的食譜中,用醃福菜、醃鹹菜等醃漬菜類或煲湯,或搭配肉類煮食,都是令人贊不絕口的好味道,所以很特別。
從服飾文化方面看,客家服飾富有很強的適應性。因長期過著顛沛流離的遷移生活,之後不管男女都要在惡劣的環境中為了生存而共同擔負起墾殖的重任,所以客家人的服飾從一開始就不尚浮華,只求蔽體禦寒即可,發展至今亦是色彩單調,造型單一,但方便實用,耐穿耐洗,充分表現了樸素節儉的精神。「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褲襠」是客家傳統服飾最真實的寫照,客家藍衫就是布料為藍色,右邊大開襟的大襟衫,它的袖子特別長,穿著時如將袖子反折起來以安全別針固定,即能形成一個可用來置物的囊袋,所以很特別。
自助一村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退守台灣後,國民政府大量的黨政官員、公務員、軍人及大陸各省居民也被迫轉往台灣,定居成了外省人新住民,專門為他們及其配偶、子女等眷屬建造的居屋叫「眷村」,當時有八、九百座之多。這些村莊都是神奇的地方,出了許多至今還深具影響的名人,比如我喜歡的作家白先勇,朱天文,編劇張艾嘉、朱天心,導演侯孝賢、李安、賴聲川、王偉忠,演員林青霞、王祖賢,作曲家侯德健、羅大佑,歌唱家鄧麗君、蔡琴,主持人胡慧中、吳小莉,評論家南方朔等。他們創造的眷村文化,被認為是台灣重要的次文化。因為曾經的自我圈禁,也就是與眷村「竹籬笆」外的世界,與原住民和本省人老住民的生活相對隔絕,他們的語言,習慣以及國家觀、倫理觀、家族意識和中華文化感受等方面與眷村外的社會有較大的區別,所以形成的人文現象和文化氛圍也自成一格。眷村人創作的與眷村有關的各類作品,像《孽子》、《想我眷村的兄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展現了眷村群體的生活困境與精神孤寂。我印象極深的一部名為《光陰的故事》的電視連續劇,則從人性的角度,講述了發生在眷村中的一個個喜怒哀樂的故事。劇中的「自強一村」雖屬虛構,但也不是完全的閉門造車,現實中的參照物就是我騎車去高雄海清地區專程找到的「自助一村」。
走到自助一村大門口,看到舊舊的門柱,破破的門房,一派凋零景象,感覺它真老了,因為當年的軍眷們多半認為台灣是短暫的居住地,所以只是用編竹夾泥牆造起相對簡陋的屋子,本來質量就較差。
走進村裡,看到一條條小巷子,一排排矮平房,家家都有個小門洞,戶戶都有個小天井,頓時又感覺好親切,因為和《光陰的故事》裡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以一美、復邦、茜茜和拍雄等幾個家庭為主線展開的那些故事,孩子們的兩小無猜和調皮搗蛋;大人們的互幫互助與痛苦無奈,在這裡肯定也都發生過,看著就想和他們一起哭一起笑。
台灣與大陸的這段歷史,曾讓多少無辜的老百姓家被人亡傷痛欲絕啊,但願不要再有此事發生!
文、圖/楊雲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