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说话
- 来源:市场周刊•汽车公社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路怒,汽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7 12:35
“路怒症”已经成为近一段时期的热点话题。交通广播电台里,主持人时不时地聊一些因“路怒”导致车祸、引发打斗的事情;在上下班高峰期间,他们还不忘劝导堵在路上的司机们要耐心驾驶、专心驾驶,遇到并线车辆应该谦让,不要动气争抢、别车。
“怒”这种情绪,大多数是因为沟通不畅而引发。“一言不合”而老拳相向的情况时有发生,就是因为没有明白对方的意思。更多的时候,“一言”都显得很稀缺,双方只是根据体态姿势或者眼神来判断对方意图,很容易出现误判。如果在网上搜索新闻标题“看一眼就被活活打死”,能搜出很多条新闻,内蒙、福建、河南……很多地方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样的新闻,多少有些“标题党”的成分。阅读新闻报道可知,原来是因为琐事引发纠纷,双方情绪激动,动手打架,一方意外身亡。绝非因为“看了对方一眼”就直接被打死,而是看了一眼之后,对方察觉,可能误认为有什么情况,故询问;另一方觉得这么个小事对方还计较,心生不快,回应的语气不大友好;于是对方更加不爽,认为对方态度恶劣……这样几个回合,火气都上来了,从言语冲突升级为肢体接触……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人的某种社会本能,即,需要得周围人对自己的认可,需要确认自己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感觉对方在否定自己的价值,就一定要采取措施,展示自己的价值。有一种情况能够更好地解释这样的社会心理:纠纷双方,往往至少有一方是有熟人陪同的。如果双方都是单枪匹马,周围没有其他人,那么在言语冲突之时,体能、气势较弱的一方往往会理性权衡,明智地退出争斗。但是周围有人的话,特别是有熟人的情况下,为了在社会圈子里显示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要跟另一方对抗到底,一决雌雄。
“看一眼就被活活打死”的情况,也出现在很多路怒事件中。这是因为,汽车不会说话、不善言辞。如果说汽车喇叭、转向灯之类的装置也是“说话”工具的话,它们能说的语词也太有限了。于是乎,车辆无论打了方向灯与否,只要并线进来的动作比较猛一些,旁边受到影响的司机就可能认为对方粗鲁无礼。如果恰好车内有其他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或者“正义感”,就难免报复对方一下,以告诉周围人:“我不是那么好欺负的”、“我不是弱者”。当然了,这么一个“反别”、“反加塞”动作,在对方司机看来,自然也是蛮横、霸道。后面的情况,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了。
其实呢,要并线的车辆打了方向灯,只是告诉旁边的司机“我要并线”,但是如果速度、角度没有拿捏得很巧妙,那么这句话可能就变成“一边儿去!老子要并线了!”所以说,方向灯的表达实在不够。如果有其他方式能够表达“劳驾借光,小弟我要并线了”,恐怕就会省去很多纠纷。可惜目前的技术,只能靠司机摇下窗玻璃,打一个友好手势(对方还不一定能看到)。
由此,我也想起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我随车流缓慢蜗行,看到右前侧一部小轿车打算驶出加油站,但是车流当中,前后车距离都非常小,他等了很久都加不进来。在我靠近他跟前时,看到他摇下车窗,对我招了招手,一脸无奈的神情。他的手势、表情,都在“说话”,那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反正我也不着急赶路,就停下来,示意他从我前方驶入。当然了,回报就是他的挥手致谢。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沟通到位,路上的纠纷就能免除。只是现今的汽车只是注重操控、安全、舒适,却没有在沟通方式方面仔细考量。喇叭充其量只能发出“声响”、“喊叫”,而不能表达更精确的意思。手势,对方不一定及时看到。车灯,就那么几种,远远不能构成一套够用的符号系统。在小区、校区,行人较多,我开车的时候就慢慢跟在后面,担心鸣喇叭会吓到人家引起纠纷,大太阳下面闪动大灯也无济于事。这时候真希望自己开的是柴油车--发动机声音足够大。这时候,我更希望有一套声音轻柔的副喇叭,专用于警示近旁的行人。这时候,我最最希望有一套语音系统,让我能够在车里说话。
文/杨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