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年轻却不冲动,热爱却不盲目,在鱼龙混杂的汽车媒体圈内,用淡如水般的心态坚持着他认为正确的事情,试车拍车说车爱车,能与车相伴,冯晞帆是幸福的。
在圈外人看来,视频评车人是一项趣味性十足的工作,不仅可以满世界的飞来飞去,随时随地体验国外生活,还可以第一时间开到各大厂商的最新款车型,然后在它正式上市之际淡淡地留下一句:我早就开过了……
诚然,上述这些都是车评人这份工作所谓的“福利”,但在这些貌似光鲜的浮华背后,却是职业人最为艰苦的坚守,要知道,他们的金银卡是坐经济舱积攒出来的,第一时间开上新车的代价就是需要与其它同行抢时间,抢头条。更多的时候,还要面对左脚迈出法拉利,右脚迈进桑塔纳的心理落差,更多的时候,他们都将最专业的解说,最灿烂的笑容和最中立的建议呈现在观众面前,今天的主人公--新车评网车评人冯晞帆,业内人称“稀饭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汽车狂热分子,而他的最大爱好,竟然是假装顾客到各大4S店试车……
“稀饭”和“戏范”
熟知冯晞帆的人会知道,在“稀饭”这个名号之前,他大多数时间被称作“车篷半开”,这个文气颇丰的名字也验证了晞帆老师从骨子里是一个罗曼蒂克的人,虽然大多数时间与冰冷的机械打交道,但并不妨碍他的浪漫,比如在“冯晞帆2015最想试的车”一文中,稀饭老师最想测试的车型主要是新一代Smart、马自达MX-5和本田Pilot等“情怀车型”,为什么叫它们情怀车呢,或是因为这些车型或在中国销量不佳,无法进入主流视野,或是从未在国内上市,想一亲芳泽也只是镜花水月。
冯晞帆的职业经历相当简单,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汽车网站做实习编辑,然后就来到了新车评网。其实,冯晞帆与汽车的缘分弧线从高中就已经开始相交,从高中开始,不知为何突然疯狂爱上了汽车。为了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高中竟然选了自己最不擅长的物理,还因此与母亲大吵了一顿。高考成绩最后实在见不得人,但如愿能读车辆工程,第一次真正能为自己的爱好奋斗。接着便是“笔耕不辍”的历程,大学给校内媒体写各种汽车文章,后来还在专业汽车网站投稿,总点击量竟然试过排到前十位。曾经有厂家看到冯晞帆分析它们某车型的文章,直接提出借车给他试驾一周,然而他们绝对想不到借车的对象竟然是个学生。
大二时,冯晞帆和师兄在一家汽车策划公司工作,可谓是一段痛苦经历,周一到周五加班写策划案,周末帮车厂或经销商做活动执行,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虽然媒体工作也是日夜颠倒,但相比之前实在幸福太多太多。“顺便透露一下,当时跟我一起工作那位师兄,现在是圈内小有名气的汽车节目主持人。”说到这里,冯晞帆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

吃苦的经历让他变得坚强,初入汽车圈的光怪陆离也没有动摇他不忘的初心,视频中的他总是身着经典的新车评白衬衣,用平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着身旁的伙伴。“之所以能忍受种种非人待遇,完全源于对汽车的热爱。”他总结道。
走的太快的行业和走的太慢的自己
“发展实在太快,刚入行时,网站算是新媒体,如今连网站都属于传统媒体。趋势来看,汽车媒体门槛越来越低,以前杂志要有刊号,全国也就只有那几本杂志。后来谁都可以做网站,但网站怎么说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投入。再到现在,个人开个公众号就能成为自媒体,门槛已经接近于零。”当谈到当下的圈内形势时,冯晞帆展现出与他年纪所不相符的成熟,在他眼中,如今的汽车媒体已经逐渐失去了媒体属性,变得向经营广告妥协,铜臭味愈发浓烈,关注内容的文人不再得到重用,能拉来广告、能喝会侃才是人才,况且媒体门槛越来越低,从业者的门槛也跟着越来越低,结果内容也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感觉。
以前杂志媒体人整天笑网媒内容做得不够精致,现在轮到网媒笑微信公众号文章专业漏洞百出,大势所趋,只能适者生存。所以我们无法指责中国消费者如何不懂车,因为做布道的媒体都是如此……“整个行业都走的太快了,灵魂没跟上。”
对于未来,冯晞帆的构想很简单,“暂时只是想当一辈子的媒体人。可能自己还年轻,觉得能全国,甚至全球各地跑,试到各种车型,能最快接触到最新技术,就很满足了。觉得自己并没有像圈内同行一样每天打足鸡血,勾心斗角,无秘上充斥着各种圈内人之间的撕逼。但作为一个车迷,向来自我沉浸在汽车的世界中,所以也懒得关注圈内的八卦事,落得一份清净”。
因为各种原因记者曾采访过许多汽车行业圈内人士,他们或充满创业梦想,或精力充沛,鸡血满腔,但唯独缺少一个心绪平静,娓娓道来的采访对象,冯晞帆成功的填补了记者的缺憾。他年轻却不冲动,热爱却不盲目,在鱼龙混杂的汽车媒体圈内,用淡如水般的心态坚持着他认为正确的事情,试车拍车说车爱车,能与车相伴,冯晞帆是幸福的。
文/李文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