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有消息称,李嘉诚名下长实地产拟转手上海浦东综合体世纪汇,已有多家境外基金在与其接触,报价最高200亿元人民币,但均未达成实质收购意向。长实地产对媒体表示,自持的可能性较大,但不排除优越条件下出售的可能。
新华社瞭望智库近日发表某学者的文章,猛力批评李嘉诚持续抛售大陆资产,并声称,“鉴于李嘉诚最近二十年在中国获取财富的性质,不仅仅是商业那么简单。恐怕不宜想走就走。别让李嘉诚跑了。”
对此,长和表示,并没有撤资这回事,而且有买有卖,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那么,李嘉诚到底有没有从中国撤资呢?恐怕是有的。从2013年起,李嘉诚开始集中抛售香港和大陆资产,规模达上千亿,并加大了对欧洲的投资。紧接着一系列大规模资产重组更耐人寻味,截至2015年9月,李嘉诚旗下公司的注册地已全部外迁至开曼群岛等地。
然而,毫无疑问,目前在大陆和香港,地产的估值都已处于非常高的位置,而欧洲刚刚从不景气中恢复过来,无论是资产价格还是投资回报,都非常有吸引力。同时,李嘉诚在大陆的业务又集中于房地产行业,所以给人一种撤资的感觉。试想,在香港和欧洲,李嘉诚经营电信行业已有多年,倘若在改革开放之初大陆便开放电信市场,他必定会有所涉足。此外李嘉诚旗下还有港口、能源、基建等业务,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电网,倘若在大陆这些行业也是开放的,其一定会投资,并可能会长久地经营。那么,当李嘉诚逃离大陆的地产泡沫,还会有人说他撤资吗?
至于文章所指责的,长期以来,香港地产业畸形发展,远不如新加坡健康,但这其实是政府失职所致,并非是香港富豪的过错。近年香港经济下滑,这是大陆沿海城市崛起后的必然结果,也不是富人盘剥所致。如今香港又陷入政治动荡,富裕阶层趋往欧美国家,也算不上是失于“道义”。大陆富人移民国外数不胜数,又何必盯着李嘉诚呢?
文章最核心的观点是,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李嘉诚在大陆尤其受到了照顾,因而应该“回报穷人”、“多做善事”。但问题是,难道大陆其他地产商、其他行业和权力走的不近?一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本身就不彻底,故而商业经营也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这很正常。
事实上,改革开放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不公平。例如,此前由于所有权性质以及工业需求不足,我国矿产资源的价格被压得很低,之后,随着承包经营的流行和工业规模的膨胀,煤矿、铁矿价格短期内暴涨了数百上千倍,诞生了无数的“煤老板”,这难道合理吗?但无论如何,时至今日再对企业家搞清算是不对。况且,房地产远没有矿产那么暴利,与地方政府也是互利互惠的关系。最关键的,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李嘉诚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谁拦得住?
文 胡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