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瘦,要么死!汽车轻量化——不光是潮流,更是趋势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汽车,轻量化
  • 发布时间:2012-03-14 10:40
  “轻量化”这一汽车工业界的潮流的确已延绵有日,且不断深化。从历史维度更准确地说,它和你我日渐老去这一过程一样,不是今天才发生,却在不知不觉间延续至今,直到你再次开上多年前的老车——如同看到自己泛黄的旧照,才惊愕地发现,排量还是那个排量,但油耗和加速表现与新款汽车相比已差到无法原谅。这就是老与新的差距,更是老到新的趋势。

  不过,无论披着什么样的“马甲”,在政企政策或是舆论报端当中,“轻量化”从来都很少呈现为孤立存在的概念或口号,虽然它贯穿于当代汽车工业设计、研发、生产、装配、工艺全链条的始末,渗透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能源”等热门关键词的根基之中。在欧、美、日等发达汽车国家的相关政策中,汽车轻量化往往伴随着“燃油经济性”、“碳排放”等技术指标出现,构成上述性能指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广告中,汽车轻量化往往被渲染成汽车品牌的“社会责任”。在全球暖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全球性困境的阴霾笼罩之下,汽车轻量化不仅被市场视为产品竞争力的体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仍未全面普及的尴尬历史阶段,更被学界和业界视为有效的过渡性方案。因为在目前阶段,把车做轻点总比把电池做得耐用点要容易得多——何况,电动车更要轻,都像比亚迪E6那样,光电池组就超过600kg,那是载人还是载电池呢?这实际上是更大的浪费。

  国人批评一部车不好,其中一条主流罪名就是“开起来‘飘’”,换而言之,一般消费者倾向于认为,一部“轻”的车不会是部好车——要么偷工减料,要么不“皮实”。这也是日本车在国内常遭非议的重要原因。

  但汽车毕竟不同于保险柜。今天,只要你开的不是老爷车,可以说已经无可逃避地被卷进汽车轻量化的历史洪流,全球各汽车制造商由于各自技术优势和路径选择不同,方法手段也各有差异,但目标却高度统一:减重。

  随着新一波新材料、新技术革命汹涌而来,一些汽车结构设计和生产工艺理念进一步普及应用,全球各大汽车生产商在轻量化方面也各自结出了累累硕果,蔚为大观;而在油价长期高位运行的背景之下,《京都议定书》及各国配套减排规划和法规的逐渐确立并落实,也预示着未来全球车企将不得不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坎坷前路。

  文/李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