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等待,有如此首秀足矣!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等待,科技秀,荣耀
  • 发布时间:2014-10-26 15:52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这是雅克·罗格口中那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所留下的“遗产”。6年过去,这个“遗产”又被赋予新的含义。9月13日,首个全电动赛车锦标赛——Formula E“安静”开幕。

  这是最好的时机,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汽车产业对高新技术突破的渴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北京奥林匹克街道赛会像1950年的英国银石一样,成为赛车运动的地标。即使单日赛对车队车手而言都挺累,但能成为书写历史的一部分,很是荣耀。

  很多人想问,两年的等待是否值得?《中国赛车杂志》为您送上本站盘点。

  疑问1:很多人担心FE就是场“科技秀”,没太多竞技含量,事实是这样的么?

  《中国赛车杂志》:赛前,“科技秀”的论调充斥围场。当搭载高效锂电池、电动机以及拥有“Fanboost”概念的FE赛车以“雷诺方程式2.0”的车速驶入赛道,各种吐槽接踵而至。但实话讲,FE的场面竞争很激烈。笔者通过在赛道各减速弯的观察,车手们真挺拼,为出弯速度,不惜切路肩、上草地。触碰“极限”的行为,甚至数次“威胁”到摄影记者的安全。

  当然,“点睛之笔”必是正赛中尼克·海菲尔德与尼古拉·普罗斯特在最后一圈最后一弯的争夺,前者的惊天翻车一下成为新闻头条,被世界瞩目。《汽车运动》记者加里·沃金斯更认为,“正是这一撞,更承认FE是项真正的赛车比赛。”

  疑问2:作为新赛事,FE是不是在效仿F1?

  《中国赛车杂志》:走入FE围场,如同进入F1围场一样,无论是相似的区域管理制度(例如上起跑发车格需要特殊的贴纸),还是奢华的Emotion Club(类似F1 Paddock Club),或是那些曾经的F1熟人(例如FE媒体总监——前法拉利公关总监卢卡·科拉贾尼、多位F1技术人员、车手),多因素的叠加,给人产生了如此“错觉”。这点与FE老板亚力汉德罗·阿加格密不可分,他曾与布里亚托雷共同经营F1电视版权生意,同时与伯尼私交甚好。

  自然,拿FE与F1作对比的话题在北京站周末接连不断。托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FE是FIA最强的资产之一。”或许,仿效F1只是搭建FE赛事的第一步,如何根据电动车、城市街道赛的特点下功夫才是关键。

  疑问3:纵观揭幕战,赛事的优势在哪,劣势又在哪?

  《中国赛车杂志》:除绿色环保的理念,以“Digtial Championship(更数字化传播的锦标赛)”自居的FE,似乎先天吸引年轻人。特有的“Fanboost”环节,使车迷真正参与赛事中。从揭幕战的相关数据看,主办方没有“白干”。赛后新闻发布会上,阿加格透露,在比赛当天通过社交网络,共有接近10亿条讨论,另外,还有近4000万人通过电视收看比赛。

  劣势无疑都源于“单日赛”,此举虽降低对举办城市的影响,但对商业开发的影响相当之大,赞助商或因此“远离”。观察北京站现场,除官方合作伙伴外,鲜有其他商家在evillage租场或投放赛道广告。北京站后,一个消息传出,2014/2015赛季将有一站采用“一地两赛(即一个城市,连续举办两站,形成两日赛)”,或许这站比赛在商业上的数据,会令FE组织者有些动作。

  疑问4:FE的车队和车手找到比赛的窍门了么?

  《中国赛车杂志》:目前只能说“初见端倪”,有些“小聪明”已被用到比赛中,例如佐藤琢磨自知难以取得前十,便不惜用光电池,用最大功率做出最快圈速,获得2分的奖励;本站冠军卢卡·迪·格拉西为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节约电量,甚至不惜放弃车迷给予的“FanBoost”加力。

  在采访中,各位车手对比赛功率使用仍持不同观点。据悉,由于前期多宁顿测试,官方提供给车队的遥感数据有限,或许2-3站后才能有明晰的比赛策略。

  撰文、摄影:Flying Finn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