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丝路,逆行思路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思路,别克,昂科威
  • 发布时间:2014-11-19 14:42

  别克昂科威西域之旅

  心态就是个滤波器。过滤掉没有必要的光和声。心态对了,接收的波段对了,信噪比好了,接受信号的能力增强了,所有的正能量就进来了。

  先讲一个段子吧,出处已经不记得了,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一个博士群里,有一个女生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会砸伤人么?’群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假设、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讨论,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突然,某某弱弱地冒了个泡:‘你们没有淋过雨么。’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五分钟后,群里显示某某已被群主移出该群。”这里埋个包袱,这个段子,还蛮有疗效的。

  文化需要被保护,一直是一个说不清的命题。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停过:人类历史文化是否有延续的价值,被商业利用整合过的文化还是不是文化,有必要在科技化的物质生活中去追寻已经被时代抛弃了的文化么;说着保护文化这个语句的人都不是真的要保护所有文化。一部分都带有“保护我”的潜台词,另有一些则是带有“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后者倒还好,只是经常保护出“新文化”来,而前者基本上就是骗子;云云。

  人类的历史文化科技本身就是个积累的过程。科技一旦更新,旧的错误的认知不完全的部分就可以不要了,但历史和文化的自身价值就在于它发展的过程。如果以科技的效用性来看历史文化,它们就是完全是没有用的东西,但这种价值取向就等于把人类的存在价值唯一化为物质生产。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的一种情感需要,它能够帮助我们体会到人类自身的存在。私naive地以为,文化才是文明的精华。科技只是副产品,和工具。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审美,没有逻辑,没有价值观,也不会有科技的进步,文明就无从谈起了。希望自己没错吧,如果错了,那一定虚心认错,但没打算改。

  别克.中国文化之旅是由上海通用汽车别克品牌倾力打造的品牌文化体验平台,旨在弘扬华夏文明精髓,唤起公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以此诠释和践行别克“心静思远志行千里”的品牌精神。别克还携手国家地理频道共同打造《ROUTE AWAKENING寰行中国》纪录片巨制,与广大观众共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底蕴,展现其在当前背景下的创造性发展和新的时代价值。而第五段“梦回西域”,便是驾驭名为科技的工具,重温西域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之路。

  Day 0-2 初见·花儿·马超老家

  梦回西域。那天早上八点多的飞机,为了赶飞机不到6点就起床上了路,到西宁的整段航程都是在睡梦中度过的。伴随着耳朵的压痛,梦醒,舷窗外是弥漫着熟悉味道的景色,对比度偏低的色块随着飞行高度的下降逐渐清晰。飞机还没停稳,舱内还没调整压差,便仿佛闻到了记忆中九月后西北大地上的空气中才有的那股熟悉的煤炭味,跟烧荒草的味道。

  西宁自古以来就见证着西域的繁荣。在这里,各路文化百家争鸣:中原的儒教文化,西藏的佛教文化,以及草原的游牧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凝聚出了青海的瑰丽的文化基因。我在的士司机的侃侃声中到达了下榻的酒店。一下车便看到了往后陪伴了一周的座驾——别克·昂科威,与它的小伙伴们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酒店门口,等待着再次启程。在此之前,别克“寰行中国”车队中的昂科威们已经经历了近万公里的考验。穿过高原,翻过险峰,趟过冰川,越过沙漠,从上海一路经过武汉、成都、拉萨、西宁,没有一辆车子傲过娇、掉过队。

  朝着武威进发的第一站,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被誉为“彩虹故乡”的互助。土族民俗文化馆,坐落于当地一个青稞酒庄中。这里的青稞酒“开坛十里游人醉,驼酒千里一路香”。土族人民在生活中酿造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以淳朴,善良,好客而扬名。喜酒的民族必定好客。嗅着阵阵青稞酒香,饱览青藏高原古老民族土族的文化历史,再伴着声调蜿蜒回转不绝如缕的花儿歌声,和着土族人民饱含生活热情的舞蹈,不得不醉。惜别了互助,便踏上了往武威的路。

  全天将近500公里的路程在昂科威ACC自适应巡航系统的帮助下,并没有感到预期中的疲倦。穿过乌鞘岭,掠过火焰山,兴起时,两只脚都可以随着BOSE音响中流出的音乐打节拍。朝西宁,暮涼州。落日的余晖与车队一同穿过了涼州城城门,仿佛当年从丝绸之路上踏入河西走廊的商队。银武威,玉酒泉,金张掖,与敦煌合称河西四郡。涼州便是武威古称。自汉武帝赐名以来,“凉”字国的政权都在此地建都,西夏王朝的首都也在此。武威作为河西走廊的东大门,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长安以西最繁华的城市。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武威城中一游便可一瞥华夏文明的璀璨,比如,武威西夏博物馆和武威孔庙就隔街相望。

  Day 2-4 沙子·星星·羊皮筏子·寻面

  还记得到沙坡头前,期待着阔别已久的银河的心情。中卫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大漠、绿洲、黄河、山峦在这里绘进同一幅画卷。面对滚滚黄河二百七十度大弯,沿河绿洲尽收眼底,远处是连绵山峦;一转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沙坡头的沙漠能带来一种奇妙的逃离感:此时此刻的脚底还踩着人类文明,在跨一步便是无人之境。随便翻过一个沙丘坐下来看着天,便能够与世隔绝,忘记一切,压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曾经意淫过要去南沙当一个守岛人,但是却没有脱离文明的勇气。游走在to be or not to be这种模糊地带的逃离特别有安全感,咱特别沉迷于这种舒服的量子叠加态。夜幕降临,沙子冷了下来,星星也悄悄出现。将昂氏三兄弟开到了沙坡上,小伙伴们以光为画笔,绘出BUICK以感谢邀请我们同行。

  翌日乘着滑沙板滑下了沙坡头,来到了黄河边。在这里我们面临的挑战便是制作羊皮筏子。将羊皮浸热水脱毛后,灌入少量香油、盐堵塞毛孔,令羊皮防水防腐,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四肢扎进,吹气使之膨胀,变成了一个浮囊。将浮囊以五四五的顺序扎在木筏上,便成了羊皮筏子,黄河流域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即使是现代,也依然有人靠着这项技能生存。万幸的是,我们不用乘坐自己吹扎的羊皮筏子。黄河在此处并不湍急,漂流到下游沙漠博物馆的水上旅程特别轻松,并且筏工都是健谈的人。筏工师傅告诉我们,本来他已经该退休了,但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愿意做这份工作,依然在岗位上坚守着。“划哇,”他转过脸笑着说,“反正现在还能划得动。”印象深刻的还有沙漠博物馆中讲解员说的那句话:“我们沙坡头的人要靠沙漠吃饭,但是沙子还是要治的。”沙坡头的人扎扎实实地生活在这里,向来往的人们讲述着沙漠的美,治着沙,保护着包兰铁路的通畅。启程往兰州,一路上还能看见用麦草扎成的固沙方格。看见兰州的高速出口时,同行的苑老师正好放着低苦艾的《兰州兰州》:“...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入夜的兰州拉面店几乎都不开门。拉面是本地人早上跟中午的膳食,到了夜里店家都打烊了开始清扫店面。一群寻面人走了四十来分钟好不容易找到一间不大的面馆。据说晚上开的拉面馆里都是应酬前要吃点东西的人跟醒酒的醉汉。“下个撒呢?”终于,有机会显摆一下:“二细,少些辣子。”

  Day 4-5 石窟·星门

  天水麦积山,宝鸡法门寺。这段行程的落脚点,都是跟佛教有关。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沿着栈道一路向上,遇到了许多艺术学院的学生在此处素描、临摹,也不乏创作。由于地处山岭之中崖壁之上,不但鲜有人迹,且塑像不易风化,这里的雕塑保存得非常的完好。甚至后期对其做的保护也比较简单,没有做敦煌石窟式的大面积喷浆,只是修葺了混凝土栈道,整体保留了石窟原本崖阁的形态。几乎所有的窟都对游人开放,来一次不会留有太多遗憾。这里原本也是皇家石窟,却尤其低调,感觉不到刻意的张扬,只从胎骨塑型画功中显露出供养人身份不凡,与武后耀武扬威的敦煌九层天走了两个极端。

  可无论武则天姐姐再怎么高调,也难比新法门寺的奢华。现代版的法门寺简直霸气得不能直视。望不到边的超巨型平面停车场,108米宽的佛光大道两旁,本命菩萨的金身崇伟庄严,大道尽头,合十舍利塔仿佛星际之门般屹立,雾雨天中更显殊胜,仿佛发出万道金光。一旁的旧寺也不失光彩,香火通天。

  Day 6-7 搬来的关中大院·一个人的战斗

  镂空的木雕床,八千多个拴马桩,旧时的戏台,积满雨水的石缸,写着家训的照壁,层层步步高的深宅大院。一百多座宅院,一砖一瓦连庭院中的树都照原样搬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关中历史文化的缩影。如果不是有王勇超先生这样一个人,拴马桩、饮马槽、石狮、石人等石雕艺术品,都会沦为铺路用的碎石。无论是被当成文物贩子,还是资金困难,他都没有放弃过。再被理解之前,王先生一直是一个人在战斗。博物院观影厅的墙上有这么一幅字耐人寻味:“披人皮就要做人事,搞文化先须正文心。”

  Conclusion

  此行大家的所闻所见也是见仁见智。感叹文化的商业化,感叹文化即将失去传承……自己都觉得心态不好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这里要说的是保护文化的心态。回到最开始的那个段子,人们绞尽脑汁费劲巴拉地为了讨论文化的何去何从唇枪舌剑,光顾着用各种理论各种角度来剖析,为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做着论证,却没意识到自己活在这其中了。其实想明白了也颇有趣:文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一直都是一个概念,从来都没分开过,活在文化中,生活活着活着便也活成了文化。那不管是商业化所谓失去原汁原味的,还是刻意去保护却没有生产价值的,还是失去继承只能储存在资料库里的,或者被歪曲利用了的文化,都是各种各样的活法。退一万步讲,用经济做权来衡量,它们也都是好东西。让您花上一辈子去继承一门您只不过一念之间觉得失去可惜的技艺,您也要衡量衡量它的经济价值不是。

  其实就像新·法门寺里的游人与香客。游人们看着高塔巍殿,和那108米宽的佛光大道边信徒供养的本名菩萨金身塑像,口中啧啧称奇,却不停在唾弃世风日下,宗教都那么恶俗那么浮夸,质疑佛指沦为“舍利提款机”玷污了佛门圣地;而信徒香客们却是合十颔首,在新殿里点了灯敬了香,在每个功德箱中留下香油钱,又去旧寺参拜。在莫高窟抒发怀古幽情时脑补的是那些当年在莫高窟供养神佛的往来信徒香客,时间已经把那些讽刺的尖酸刻薄的过滤干净了,留下的是艺术瑰宝与无瑕的想象。好好活在当下,至少我是后世人在游览他们的古迹时脑海中所想象的创造了这个奇迹的熙熙攘攘的供养者中的一个吧。心态,蛮重要的。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窥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这是病,得治。

  文>李霁恒 图>李霁恒 莫敬艺 BUICK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