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微电影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他们俨然演变为一个新兴的文化群体。他们的作品长度从几分钟至二十几分钟不等,正是这些短暂的精彩,暗含我们意想不到的艰辛。从设备到技术,从资金到团队……这些都是他们追求极致艺术时遇到的障碍。
“对于我们这些怀揣电影梦想的草根们来说,的确会面对很多困难:你有碰到过拍摄即将开始,编剧却联系不上吗?你有碰到过演员定好了突然不来吗?好不容易攒到钱了,拍个片子又遇到流氓闹事……”说这话的人,正是我们本次的采访对象、一个不懈追求电影梦想的追梦人——草根导演郭仡轶。
郭导是1983年生人,今年才满32岁,他的人生阅历却十分丰富。十几年来,他从事过几十种不同的职业,可谓尝尽人间百态,遭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曾悲观失望,又能乐观地坦然面对生活再次出发。时光给他太多酸甜苦辣,他却一直笑着回忆。
别杀夜猫子
郭导目前正在集中精力拍摄微电影《别杀夜猫子》,该片的前期宣传片已经基本完成。这个故事的最初灵感诞生在两年前。《别杀“夜猫子”》中的“夜猫子”,并非传统意义上所指的“熬夜的人”,而是指那些言行举止、思维习惯等异乎常人、不可理喻的人。他们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有悖于世俗的独特。他们背后是否已将悲伤深藏?是否隐藏着世人无法了解的原因?当世人面对任何一个她或他时,是否可以不另眼相待呢?这也正是这部微电影最想表达的核心价值观:宽容与理解。
男主角朱军特,也是因为志同道合才和郭导走到了一起,在很多片中担任主角。因为大学一直在表演话剧,平时很喜欢表演。几年前刚好看到郭导在招募演员,加上自己的兴趣便跑过来加入现在团队,在剧组学习到的很多东西让朱军特获益匪浅。

跌跌撞撞的导演之路
郭仡轶的导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留学新西兰学习金融六年,回国后在银行从事一份稳定的职业,可是这种一眼看得到尽头的生活,让他体会到精神生活的匮乏。当时国内流行自拍自导的网络剧,这些剧在郭导眼中,内容十分单一,拍摄手法也毫无艺术气息,于是他毅然放弃了稳定的银行工作,萌生了自己拍短片的想法。
刚入行,每天都在“偷师学艺”,跟在老师傅后面学剪辑,经常问一些遭人鄙视的弱智问题……就这样凭着自己的不懈坚持与努力,郭仡轶逐渐混入圈子,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逐渐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从稳定金融工作者到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导演,这一切都源于一个追求电影的梦想。这样的落差却遭到了家里人的强烈反对。在父亲眼中,拍电影这事儿无非是个不务正业的行当。如今,郭导入行已有几年光景,可是父亲依然会打来电话泼一盆冷水:“你拍的什么玩意儿?完全看不懂,你很危险啊!”父亲的话,并没有动摇郭导继续拍微电影的决心,他告诉我,做影视让他“感觉自己是在真实地活着”,这种感觉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导演,多数人都喜欢导名利双收的剧目,但现实与理想往往矛盾,虽然郭导很想拍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但残酷的现实是要维持剧组的日常开销,因此剧组只接一些商业广告片,靠着这些收入维持剧组的正常运转。很多人都是先赚钱,再谈理想。但在郭导眼中,什么条件都满足后,就不存在自己真正的想法了,没有煎熬,就很难拍出高水准的片子。目前,郭导唯一的遗憾就是拍摄进度太缓慢,只能先筹集经费写剧本再拍。他很喜欢李安导演,他的理想是做中国的吉卜力。谈到未来,郭导希望首先把《别杀夜猫子》拍成自己的代表作,然后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郭导说:“有时候苦难就是苦难,在它变成财富以前,只能让我们患难见真情。很高兴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收获了目前这个相对固定的团队,相信未来我们一定能拍出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观众的作品!”
这段话送给所有怀揣梦想的朋友,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走下去,总有路在前方!
撰文>田明岩 摄影>张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