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推动文化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经典,文化,合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9 15:05
2014中国国际名城经典汽车巡礼上海站
许多人以为经典车不过是汽车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或者只是富人们车库中的收藏品。然而这些从世界另一端远道而来的经典车不仅闪耀着历史的光辉,还为推动中国汽车文化发展咆哮出振动人心的声浪。
2014中国国际名城经典汽车巡礼上海站于9月19日在东方明珠广场正式启动。当天阴雨蒙蒙,却未能阻挡这些从欧洲远道而来的经典车及车主们的热情,某些车型即使没有雨篷他们也毫不退缩,与前来观赏的群众合影。
除了作为本届活动的最大赞助商,大众汽车集团还派出了旗下宾利S1欧陆飞驰(1958年)、布加迪Type 35(1926年)、斯柯达Felicia(1961年)、斯柯达Laurin&Klement 300(1923年)、兰博基尼400 GT(1967年)、保时捷911 SC Targa(1981年)、大众汽车甲壳虫1303S Gelb-Schwarzer Renner(1973年)、大众汽车甲壳虫1302 S Rallye Salzburg(1971年)和大众汽车甲壳虫Mille Miglia(1956年)等多辆经典车型参赛,与其他经典车共同缔造巡礼的精彩。
不以速度取胜的拉力赛
上海站的赛程分为两天举行,总共四个赛段。第一天的首段赛程从早上于上海汽车博物馆出发,经过约220公里的路程到达风景如画的富春山居度假山庄,午餐后进入约150公里的第二赛段,到达目的地——千岛湖秀水广场。第二天的两个赛段在路程上相对第一天要近很多,总共只有约150公里的距离,围绕着千岛湖的山路驾驶一圈,也是分为上下午进行,终点依然定在秀水广场。
大家别轻易认为经典车拉力赛与其他赛车项目一样,这里拼的不是速度,而是对时间把握的精度,毕竟每辆经典车在性能上的差距都很明显,纯粹以速度取胜不存在任何说服力。换而言之,参赛车手并不是盲目地用最快的速度冲过计时点,而是根据裁判为每辆赛车定出的时间点准时出发、通过计时点到达目的地,这不仅考验车手对车速与路况的把握,也需要车手与领航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与配合。
说到领航员,就不得不提下路书,这也是本届经典车拉力赛与往年最大的区别之一。本次拉力赛引入了国际评分标准,每个分段的距离都用精准的GPS仪器测量,道路上的分岔口方向以及各种要注意的路标都有清晰标注。而为了避免不同车型的路程仪表出现的计算误差,赛会给每辆经典车都发放了符合标准的里程仪表,让车手与领航员能够测量出准确的行驶距离。
与马大立先生体验经典车
为求从多方面感受经典车的魅力,我们还诚邀香港著名的经典车收藏家——马大立先生共同参加本届经典车巡礼。马大立先生从小便对汽车十分着迷,自19岁便开设自己的车间钻研与维修经典车,对经典车积累了超过30年的智慧与经验,同时也奔赴世界各地寻觅收藏品,他所珍藏的一些经典车型甚至连厂家人员都垂涎三尺,例如产量极少、只允许德军军官乘坐的第一代四驱甲壳虫“Kommandeurwagen”,他就拥有两台(VW82E与VW877),世界上这样的收藏家绝无仅有。
马大立先生对大众汽车带来的各种经典车型都如数家珍,而他本人最感兴趣的便是这辆身披法国赛车蓝的布加迪Type 35赛车。凭借出色的动力输出以及优良的操控性能,布加迪过2000场比赛。为了有机会驾驶此车,马大立先生特意带来一双窄身皮鞋,他说Type 35的油门踏板与刹车踏板间距很窄,只有穿这双鞋才不会同时碰到两边。
可惜因为安排原因,马先生无缘Type 35,而是驾驶一辆黄色甲壳虫Gelb-Schwarzer Renner(简称GSR)。虽然其马力比不上纯赛车的Type 35,但这辆“大黄蜂”也并非好惹的,1.6升4缸发动机推动不到一吨的轻盈车身毫不拖泥带水,每次换挡加速,都让后面我们乘坐的配置V6发动机的工作车狂追几百米才跟上步伐,而先起步的布加迪Type 35更是早已不见身影,似乎在经典车的世界里,体能并不受到年龄的影响。
感受前人走过的路
当然,尽管车主们平日对经典车悉心保养免其受到岁月的摧残,但这些汽车老前辈们多半都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了,就算具备如何划时代的设计,以当时的制造技术与工艺来说,长途行驶中出点小问题在所难免。
以第一天的赛段来说,因为几乎都在高速路上行驶,发动机的散热非常重要,而对于这些依然停留在风冷设计(非主动冷却系统)的经典车来说,水箱的负荷变得更大,这也是为何经典车的水箱都裸露在车头,而中网设计并不像现今的汽车一样仅仅是为了美观而存在。比如这里辈分最大的斯柯达Laurin&Klement 300(1923年),每次停靠都要往水箱重新加入好几升水。而跑得飞快的Type35,因为路面振动引致水箱出现裂痕,每到休息站就要“补充水分”,其他经典车虽然没有类似状况,但车手们也时刻注意着水温的变化。看来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开车,车主们要操心的并不是多久往油箱加油,而是多久往水箱加水。
第二天的山路赛段,连续的上下坡以及高低起伏的变化,对车辆的刹车系统以及离合器都是持续性的挑战。我们乘坐的全新宾利Flying Spur紧跟在其前辈1958年的宾利S1后面,我们都惊叹:背着如此沉重车身的S1竟然在蜿蜒的山路上动如脱兔。然而快到中午休息点之前,S1的后刹车就发出了异响,需要减慢行驶,幸好经检修后并无大碍。而兰博基尼400 GT偏运动的离合调校在山路上为驾驶者带来并不舒畅的操控感受,中途出现几次熄火,不过这也只是因为驾驶者对上世纪车辆的操作不熟悉所致。
途中,马大立先生和我分享了许多他收集经典车的故事,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所提到的:驾驶经典车的最大乐趣,在于让你能够感受前人如何走过眼前的路,让你认识到真正的驾驶,不仅需要解汽车的行驶状态,还要注意身边的环境变化,这也是当今的高科技无法再次呈现的经历。
汽车文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经过两天接近500公里各种路段的洗礼,全部参赛的经典车都在非常接近的目标时间内完成赛事到达终点。尽管这些经典车没有上千匹马力、没有恒温空调、也没有自适应电子可变悬挂、更没有先进的导航娱乐系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一段段宝贵的历史故事。每辆经典车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或是身怀历练的明星,每到一处,即便是静静地坐着,都能吸引大批群众的兴趣,靠近询问、围观合影。
虽然在中国,受制于行业的发展与政策的影响,经典车保有量非常稀少,人们也很难与之接触。发展汽车文化的道路艰巨而漫长,然而这些经典车的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脚印,已经为推动中国汽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
体验、鼓舞、传承
访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跑车与汽车文化推广及汽车运动部高级总监马珂南先生(Mr.Markus Nels)
《中国赛车杂志》:首先感谢大众汽车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经典车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作为本届“中国国际名城经典汽车巡礼”的首席赞助商,在运行形式上和之前所举办过的活动有什么不同?本届活动有哪些亮点?
马珂南:本届拉力赛和前两届最大的不同是分别在北京、上海两地举行,以两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出周边的道路做相应的两场比赛,而去年和前年的拉力赛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点之间。今年,从北京出发目的地上海,沿途经历1,600多公里的挑战,以一种接力的形式迎接每天一个不同城市的赛段。所有的参与者对这一次比赛都感到很兴奋,也很高兴能够亲自参与这次活动,感觉在其中可以与这些经典的经典车有充分的接触,每一分钟都十分享受。我们非常愿意多参与这样的行业活动,也愿意帮助行业合作伙伴一起组织这样的活动。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希望能够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一些不同的汽车文化体验。
《中国赛车杂志》:大众汽车集团一直在国内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去推广汽车文化,请问在执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或者需要克服哪方面的挑战?
马珂南:过去三年中,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品牌——奥迪、宾利、布加迪、兰博基尼、保时捷和大众汽车一起携手打造了多个行业的创新平台。我不会把在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称之为困难,更多的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经历,对跑车部团队和集团旗下的所有参与品牌来说都是这样。中国的经典车保有量并不高,目前还未能很大力地帮助推广汽车文化活动,但是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过去的这段时间中,通过我们的努力所打造的行业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也有更多的人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汽车文化的魅力。作为活动的主办者,这是对我们继续把这些平台或者相关活动再继续举办下去的一种鼓舞。
《中国赛车杂志》:在举行的推广活动中,你们是如何结合新车型的特点,进行一些融合性的宣传和推广?
马珂南:每个品牌在推出一款新车时都想讲述一段背后的故事,打个有趣的比方,就像每个人结婚之前总会先想了解到对方的母亲一样。今天各个品牌都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车参加本届巡礼,让观众了解到一些40年甚至60年前便研发出的汽车科技。我们始终在积极地通过我们打造的各个平台去做一些新车型的推广活动,像本届的经典车拉力赛中不仅有品牌的经典车,也有它们同根同源的新车型。大家可以在新老车型的对比中看到一个品牌设计工艺的传承以及品牌故事的演变。也正是这样的品牌故事,才是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津津乐道的原因。
《中国赛车杂志》:能否与我们分享下在本届拉力赛中,您眼中的经典车型有哪些?
马珂南:对我而言每辆车都很经典,我自己在德国有一辆1978年的保时捷911 SC Targa,比本次参赛的这辆Targa还要老一些,我也很喜欢布加迪的Type 35。总之所有的这些车型都非常经典让人爱不释手。
文>肖晓君 图>黄嘉俊、Volkswagen Group(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