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矩阵 浅探汽车平台趋势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汽车平台,平台矩阵
  • 发布时间:2016-01-15 11:51

  很多人都爱拿汽车平台作为评判一辆车好坏的重要标准,但他们都曲解了。平台的诞生不是为了取悦消费者,而是为了便于汽车生产厂家设计、生产,更重要的是降低成本。

  随着平台概念的发展以及模块化的应用,如今的平台利用不再仅仅是单点单向散开,而是形成一种多点多向组合的矩阵模式。利用现有的成熟系统进行灵活组合,就像积木一样按需求拼出一辆特定的车型,这就是平台矩阵的未来世界。

  平台百科

  平台到底是什么?厂商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而打造平台吗?别幼稚了,并不全是这样的!

  其实“汽车平台”这个概念是比较笼统的,主要体现在汽车的研发阶段。厂商在设计一辆汽车时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或者说方案),考虑要设计什么样的车、要如何生产来控制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方便区分,将可以共用的大部分零件,如有着相似的底盘、车身结构以及生产工艺的车型研发模板归类为一个“平台”。

  身边的车平台

  看着好像很复杂,先拿我们从小玩的迷你四驱车来热身吧。

  其实车的平台,我们还是小学生时就大多接触过。我们以前玩的四驱车,无论是双钻还是原版的田宫,都基本有着相同的造车理念(不如说前者山寨后者发家吧)。两者的系列车型都是先根据车辆性能、特性以及生产工艺等需求(当然还有动画片里车辆的外形和功能)先打造一副底盘,然后以底盘为基础,开发众多可以匹配的车身、车轮以及马达等基本配件。而当年让我们烧光零用钱的,就是一大堆可以匹配的提升性能的零部件。

  举个例子,90年代最火的Zero底盘平台一改过去旧款底盘的重量和强度弊端,大受欢迎。田宫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新一点的Super-1平台,不但更轻,更方便性能部件的兼容,还能兼容Zero大部分基础零部件,玩家满意效果,田宫也省了不少成本。

  Super-1平台可以兼容更多的“龙头”、“凤尾”,还比Zero底盘多了“虎腰”的安装位,车子的弯道性能可以大幅提升。而且该平台还可以兼顾开轮式和全覆式两种车身,为新车型设计提供了便利。

  后来的TZ和如今流行的MA系列底盘,也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简单、坚固、兼容性强、设计灵活性高、便于生产、便于个性改装。

  同一时期内,田宫和双钻也会开发其他结构的底盘,如Super-1大行其道的时候,还有FM和SFM两款前置四驱的底盘与之抗衡,性能侧重当然也很不一样。现在更有MA这样的中置四驱底盘出现。整个生态圈以及设计思路,与汽车的平台几乎如出一辙。这就是我们从小接触最早的“汽车平台”。

  平台是什么?

  是不是相同的汽车平台就一定拥有相同的底盘?答案是否定的。早在平台概念诞生初期,同平台的汽车的确有着严格共用底盘部件的特点,但随着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加剧以及汽车技术的进步,汽车平台的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汽车平台可以理解为汽车的一个原始“模板”,这个模板包含汽车的基础部分,如底盘、车身结构、电器系统甚至是生产工艺等等。

  使用相同的“模板”并不意味着最终车的底盘、车身结构就一定相同,而是每一个架构上的零件都有相应的设计自由度,工程师可以根据车的不同定位,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不同的零部件模块组合,设计出更多不同特性、不同档次的车型。例如速腾与开迪,虽然两者都是来自大众PQ35平台,但由于定位不同,强调舒适性与操控性的速腾采用的是多连杆式独立后悬挂,而偏向于载物的开迪则采用了成本更低的整体轴结构。

  平台的故事

  自从亨利·福特在1908年发明了生产线,并以此方式生产出T型车后,汽车就一直以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生产至今。但当时在流水线满足了产量需求后,汽车厂商发现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个车型,如果要多卖几个车型,就要多制造设计一条新的生产线。这个投入实在是太巨大,而且效率和成本都不理想。

  如果一条生产线能制造多种车型就好了——咦,如果以在产型号底盘为基础,通过设计可以兼容的车身、悬挂等零配件进行生产呢?这样一个底盘就能兼容各种需求的车型设计了:轿车、卡车、跑车样样都可以!于是“平台”概念就这样诞生了。

  平台诞生后,一下子解决了成本、效率以及生产灵活性的难题,针对多种需求的车型可以共用一个平台进行生产,而不需要为了某个车型单一匹配发动机、悬挂等开发支出昂贵的零部件,于是就有了如今单平台延伸轿车、跑车、MPV和SUV等多种车型的例子,比如在这方面玩得最绝的大众PQ35平台。

  平台化后的经济账

  一般,开发一个汽车平台大约需要8-10亿欧元,如果一个平台只生产一两个型号的汽车是笔令人头疼的账。所以一个平台诞生,就意味着后续车型要尽可能往这个平台上靠,才能省出更多的钱。有多省?利用一个固有平台再开发一辆新车大概只需要1-2亿欧元,模块化后甚至可以更少。企业永远都是以追求利益为首要任务的,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一个新平台的生命周期

  一个全新的汽车平台从开始设计到最后启用,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而一般普通车型的换代时间也基本上是这个时长(当然,旗舰级的顶尖车型会长达十年左右)。也就是说,当你买到一辆刚换代的全新车型的时候,下一代车型的平台就已经在研发的中段时期了,甚至更极端一点的,在你的“换代车”提车时,下一代车型的测试车已经满测试场飞奔了。

  所谓模块化,就是将汽车切成若干个分部,悬挂、发动机、车身等主要结构可以任意组合,就像拼积木一样,彻底解决平台之间不兼容的问题,带来更强的生产灵活性。当然,能做到这一步,汽车厂商还得感谢零部件供应商的鼎力支持,因为这对他们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验。

  什么是“模块化”?

  在传统的汽车平台上,因为考虑到多种车型使用的兼容性问题,设计时会受到很多限制。如大众PQ35平台,就限定了只能在A级车范围内演变,这样在研发上还是不够灵活的。比如要想占领多个细分市场的话,又得开发出更细分的平台,这样也就会增加成本。所以为了满足现在汽车市场个性化的需求,在传统的汽车平台上进一步进化——汽车设计生产的“模块化平台”。

  相对于传统的设计生产一体化,“模块化”是将汽车的各个子系统分成各个“模块”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生产,最后再根据不同车型的定位进行“组装”。其实这个可简单理解为电脑的组装,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怎样性能的电脑,去挑选不同的配件进行组装。

  比如日产的CMF模块平台,就是把模块概念解释并演绎得最彻底的汽车厂商,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大规模采用这种生产方式,而丰田、大众等其他竞争对手,也已经在模块化发展中紧跟时代潮流,这绝对会是未来主流汽车生产和设计的发展方向。

  日产CMF模块概念

  平台不是万能的

  说了这么多,必须要给大家理清一个概念:无论是平台还是模块,并不是决定汽车最终性能或质量好坏的首要标准,毕竟这两者被设计出来,最重要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升产能而已。

  平台是个比较“虚”的概念,不单单是代表一个车的技术,更是个解决方案,也包括产线的设计。毕竟最初的“汽车平台”生产化理念的出现,可以有效缩短汽车研发周期,节省生产成本,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也降低汽车的购买门槛,使汽车得以迅速普及。而向模块化的转化,不过是随着汽车市场不断细分化以及个性化的需要而转变,进一步降低研发周期和风险。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最顶尖的公路跑车或者SUV,基本上都是个“独生子”,他们大多数没有“平台兄弟”,甚至连生产线都挨不上。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大家都懂的,平台这种为了节省成本的东西,基本是与顶尖车型绝缘的(后文我们会详细分析)。

  当然,成熟的平台,车型的质量可靠性更高,但不一定好平台就能出好车,厂商的定位、设计、生产管理这些才是重要的。

  我们经常会抱怨某些新平台车型操控、舒适性等不如上一代,这就是平台化的一些弊端,因为这些车型在往代产品时或许不会像如今与那么多车型共享平台。就像给你一双篮球鞋,你用来踢足球肯定是实力大减的,哪怕它用料和设计再好也是如此。

  跨品牌合作平台

  跨品牌合作的平台共享,似乎成了汽车生态圈强强联合对抗对手的妙招。

  奔驰&英菲尼迪

  最近比较瞩目的无疑是雷诺日产和奔驰的联合,两者不仅在英菲尼迪Q50车型上面共享了奔驰发动机和C级轿车的后驱技术,还让英菲尼迪在MFA平台上打造Q30和QX30(对应奔驰的A级和GLA)。

  宝马&PSA

  PSA集团和宝马在本世纪初为了占领小型发动机车型的市场展开合作,联合开发Prince系列发动机。宝马拿出了看家的三大发动机技术:燃油直喷、连续气门升程控制技术和单涡轮双涡管技术。标致则拿出了主打的小型发动机TU平台,配合宝马的技术,加上可变排量机油泵、活塞独立冷却系统等等酷炫的技术打造出来这款1000转涡轮介入、1400转涡轮达到最大扭矩峰值的威猛发动机。在标致集团分为1.4T(EP3)和1.6T(EP6)两大分支。而宝马集团则分成了N13(纵置发动机)和N18(横置发动机)两个分支。

  通用&丰田

  丰田多年前向通用提供其在普锐斯等车型上所装载的、燃油发动机与电机并用的、降低油耗的混合动力车的专利技术。该技术比通用汽车公司独立研发的混合动力技术的节能表现更佳。虽然丰田公司和通用汽车此前没有资本合作,但是双方有在美国合营生产小型汽车等的合作关系,丰田还和通用在美国成立Nummi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

  奔驰&阿斯顿·马丁

  目前奔驰以技术入股的方式获得了阿斯顿·马丁5%的股权,为此奔驰AMG将为阿斯顿·马丁的新车计划提供发动机,以替代目前福特提供的V8及V12发动机。AMG提供的发动机包括V8 4.0T双增压发动机,V12 6.0T双增压发动机,此外AMG的V6 3.0T双增压发动机也有望出现在阿斯顿·马丁的车型系列中。除发动机外,阿斯顿·马丁还将全面应用奔驰车型平台,包括MRA后驱平台、MSA跑车平台,而超级轿跑车DB11将在奔驰S级Coupe的基础上打造,首款SUV——DBX也将使用奔驰的平台。

  欧宝&路特斯&特斯拉

  路特斯的Elise可谓是一辆玩味十足的纯跑车,后来与欧宝合作,生产基于Elise平台的GT车型。后来特斯拉在这两年大行其道之前,也是利用了Elise平台进行测试和生产,后来也借用了捷豹旧款XF平台打造了model S。

  丰田&PSA

  丰田和PSA的平台共享早就成为双赢的范例。双方共享了108平台诞生了丰田Aygo、标致108以及雪铁龙C1,并横扫全球A00级轿车市场,更成为中国A00级轿车市场的太祖——比亚迪F0、吉利熊猫等一大片该级别的国产车型,都逃不了偷师该平台的干系。

  如今双方合作进一步扩展,丰田提供的MPV平台将帮助PSA在弱势的七座车市场赢回销量。

  撰文 飘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