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会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珠算列入非特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很特别的感受。算盘是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是账房先生身份的象征。1996年,我上大学时,珠算是会计专业必修课,两个学分,要求达到四级标准。上课时,大家指尖游动,进行11位数的加减乘运算。几十把算盘,噼里啪啦,如拨弄管弦,奏出音律的韵味。珠算申遗打开了会计人尘封的记忆!
@指尖上的会计:洋务运动时,官督商办的企业利润分成如下:官方一成,管理团队两成,股东七成。真没想到,晚清企业所得税比现在低,职业经理人的待遇也比现在好。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推动者是开明的,一方面,他们没有竭泽而渔,给企业留出了足够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他们重视经商人才,真正做到了靠待遇留住人才。
@指尖上的会计:农村搞集体经济时,百十人的生产队有九名干部,其中队长、财经、会计被称为“三柱头”。“三柱头”的分工基本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队长做决定,财经收钱、花钱,会计记账,账目在年底对社员公开。虽然生产队只是一个最低层级的经济组织,但因为在会计制度设计上遵循了内控的基本原则,所以能很好地杜绝干部贪污。
@指尖上的会计:朱镕基给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几句话是他再三斟酌的结果。一开始,题词是“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凡我校友、不做假账”。“凡我校友”一句显然小家子气了,又改写为“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可能朱镕基觉得“遵循准则”不够硬气,最终改为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坚持准则”了。
@指尖上的会计:2001年,刘姝威凭借一篇600字的短文把蓝田股份拉下了马。这个故事有戏剧性,也有必然性。一个学者,看了几眼会计报表,就能判断出银行不能再给蓝田股份贷款。文章发表后还真没有银行再给蓝田股份贷款。那在此之前呢?审计看不出来吗?银行的信贷审核看不出来吗?只不过是在皇帝的新装没被说破前,大家都装聋作哑吧!
@指尖上的会计:2002年,安达信不体面地终结了注册会计师业务,从此“五大”变成了“四大”。这一事件注定要写进会计史。此前,安达信连续为安然提供了15年的审计及咨询服务,浸淫日久,竟致两心相悦。安然的董事会、管理层到处可见安达信职员或前职员的身影。造成这桩丑闻的原因足够明晰,在于审计丧失了独立性。
@指尖上的会计:在中国,有两代父母特别愿意子女从事会计工作:第一代是经历过毛泽东时代战天斗地的父母,当年繁重的劳动让他们觉得,做会计是高人一等的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平民子弟不做这还能做什么呢?第二代是经历过国企下岗的那代父母,一下子没了铁饭碗的阵痛时刻都在提醒着他们,会计是不会被裁员的。
@指尖上的会计:借贷记账法中的“借”与“贷”何来?会计复式记账缘起西方,到了近代,日本走在亚洲前列,率先引入。清末,留日学生从日本将复式记账法带回了中国,其中包括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1907年,谢霖、孟森在东京出版中文著作《银行簿记学》,首次使用“借贷”符号。从此,“借”与“贷”这两个词开始与会计人一生相伴。
@指尖上的会计: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对这些大写数字,会计人再熟悉不过了。大写数字的功用是防范有人涂改数据、营私舞弊。它们最早出现在武周时代,武则天创造了部分大写数字;大写数字更广范围的普及则是在明代,朱元璋鉴于“郭桓贪污案”的教训,以朝廷名义推行大写数字。大写数字自此由官方走向民间,深入人心。
@指尖上的会计:《工地女会计》是上世纪50年代非常有名的宣传版画,作者周国芳。画中,女会计身处工地,工作环境简陋,她使用算盘作为运算工具,这是那个年代会计人的标志。身后,她的孩子在简易床上酣睡。做母亲与做会计居然能兼顾,这大概是属于那个火热年代的人性化吧!女会计工作时投入的表情曾打动了无数的会计人。
@指尖上的会计:“会”是总合着算,“计”是零散着算,“会计”是总会计算之意。“会”字在当“总计”讲时,应读做“快”(kuai)。“会计”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晚年在绍兴的苗山上大会诸侯,稽核他们的功德,这个行动称为会稽(会计)。
文 袁国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