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不畅,推诿自保。“管理过头”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总是会遭遇障碍,无论是员工之间的沟通,还是员工与上级的沟通,都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员工对上级往往报喜不报忧,只说领导的好话。信息不畅和缺乏双向反馈,使得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大大降低,导致企业往往错失发展的良机。
“管理过头”不利于人的发展,不能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在这种企业,员工们为了自保,总是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责任。具体来看,如果企业领导人对任何事都要过问,有时难免造成下属根据领导人错误的判断去执行工作的情况,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了错误的结果,而错误的结果必然需要具体执行人去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追究责任的结果,就是降低执行人的工资或扣除奖金,甚至将其辞退。
管理官僚,文化内耗严重。“管理过头”导致了官僚现象的产生,领导和管理人员只知道开会、看报表、签字,很少到市场,完全不了解市场的竞争情况,做出的决策往往和实际有极大的执行偏差。这样的企业,执行力越强,执行的偏差越大,企业的损失也就越大。同时,“管理过头”也容易滋生懒惰作风。各级领导都抱有“反正有人做,我只要听报告就可以”的想法。这样一来,报告需要一层层传下去,一项指令需要周转多次才能传给目标受众,延误了时机。这也势必会削弱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团队凝聚力,使企业的“文化内耗”现象加剧。试想,员工受到了这样的待遇,他又会怎样对待客户呢?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即使有制度的制约,如录音、监控、顾客打分评价等,这些措施也只能使员工做到“形于外”,而不是“发于内”。员工能够很职业地做事,但却不是真心、用心地做事。
解决“管理过头”的方法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公司存在“管理过头”现象,从而无法实现其最大的潜力呢?主要原因在于,整个公司缺乏一种系统而全面的视野与协调机制,企业战略、经营活动、员工激励等方面的管理未能全面地结合起来。同时,有部分企业员工没有感受到自己企业的文化,没有意识到企业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上述问题对企业领导团队的平衡能力和把握管理的“度”,提出了考验。领导者要想为“管理过头”的企业“松绑”,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授权信任,理解执行。信任要靠企业管理者的层层授权来推进,要明确每个员工各自的职责,将信息流程的臃肿度降到最低。授权并不是弃权,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权力,更好地监控权力和掌控权力。授权的前提是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有效地监督和约束权力。企业员工有效的执行力,不在于管理者事必躬亲,而在于企业能营造一套简洁、合理和高效的执行机制。同时,要注重细节。企业管理者无需对所有细节都了如指掌,而应该注重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细节,以及通过这些细节所反映出的真实情况。
企业管理者大可不必事必躬亲,事事不放心,要相信绝大部分员工心中都有想干出一番事业的“理想”,无需太多监督。企业领导最重要的任务,是对下属授权,制定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标准,这就够了。
前面有车,后面有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要剔除“管理过头”弊病,管理者需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管理者要成为管理之道的“大气者”,而不是落下“严管重罚”的“口实者”,要真正做到并源源不断地灌输企业所塑造的核心价值观。
没有人想退步,只要他觉得有希望,且能实实在在地看到希望。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规划也需要管理者先行倡导,使员工的晋升、薪酬、培训和激励机制等不断趋于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员工要能看得到自己的位置,以及位置移动可能的轨迹和方向。
落实人性,打造文化蓝海。“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人性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理念,它强调的是要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施管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激励系统,最终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如果员工在内心中,为能成为企业的一员而感到骄傲、自豪,那么,该企业就跳出了“管理过头”的“红海”,进入了既规范又有活力的“蓝海”。企业要从文化层面对员工进行再宣传,从员工的工作行为上着手,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加深员工心理意识,使之由制度到行为,由行为到习惯,最终形成观念的革新和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可。
如此,管理者才能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思考企业战略层面的重大问题,通过监控企业战略决策的实施状况,实行有效且适度的管理,避免企业落入“管理过头”的境地。
文 王运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