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无人汽车缺乏的本能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无人汽车,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5-06-18 11:51

  传统的CES电子消费展应该是手机、游戏机或者电视机的天下吧?最近CES的味道变了,变得像是车展。好多小伙伴刚刚卸下车展的担子赶到上海CES一看,怎么车展还没有完!不过比起不靠谱的互联网公司造车,和原始的汽车里植入智能手机就冒充智能汽车,国外这些汽车大佬们可真的拿出了貌似好高档的东西——各种智能无人驾驶的汽车,不但让消费者们无限神往也把全行业的技术标杆拔高了一大截。

  记得7、8年前混合动力车刚刚开始流行的日子里,国内很多汽车厂家都豪言壮语要上马混合动力车,后来还真的搞成那么一两家,而且动力系统的素质丝毫不比外国产品差。但轮到智能无人驾驶这个领域,中国所有的车企都失声了。从技术角度来讲,以咱们的聪明才智和技术储备,搞个智能无人驾驶车在实验场上跑两圈没有任何问题。但这种试验品永远不能上路,还真不是我说他们。

  不久前的夜晚,我开车上深圳一座高架桥,到达高点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人吃力地推着一辆装满纸箱的三轮车,他在最左侧的超车道上缓缓逆向走来。如果不是我之前本能地向右换了一条线,各位一定会在今日头条上看到我无辜的脸。

  在中国的道路上开车,特别需要这种本能,它是一种特定环境下养成的对风险的预判。智能汽车永远不能预测在时速80公里时高架桥的顶端会遇到人力三轮车,也没法想到在高速公路上会有人忽然从隔离带里翻出来,更不知道在高速公路出口有一辆车居然向你缓缓倒来怎么办。我们不好说外国的月亮更圆,但是在那些交通法规被有效执行的国家,开发一款智能无人驾驶的汽车远远要比在中国简单。

  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和乡镇的道路上,其实执行着两套不同的交通法规。一套是给机动车准备的,虽然有不少机动车驾驶员也执行得不怎么样,但大部分还是畏惧法律的处罚而有所忌惮;另一套法规是源自数千年前的丛林法则,大部分助动车、素质不高的行人和自行车都依照这套丛林法则。

  所谓丛林法则就是“活一天是一天”的前提下能快一秒不等一分,什么信号灯什么标线什么安全意识都是扯淡。最神的是采用丛林法则的人还可以拒绝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事可以跑、可以不赔、甚至可以趁机捞一笔。他们躲在社会同情弱势群体的幌子下为所欲为,如果是一群穷凶极恶的暴徒倒简单了,但他们就是送水工、修理工、快递员甚至就是邻居老大爷。

  也许在中国好多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机器或者技术可以处理的范畴。所以咱们的工程师还是多研发一些混合动力或者车里上个微信这样的实用性技术吧,那些要靠本能的事情还是交给中国的司机自己处理比较好。

  执行主编:李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