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點亂 中美能共治?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經濟,金融,中美共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08 09:47
進入二〇一五年以來,世界更加不太平,不安全感彌漫國際間。經濟領域一直起伏不定,全球股票市場猶如過山車翻來覆去,衝頂探底,不斷在考驗世人的神經,探測人們的定力。雖然亞投行如同一股旋風,頗令人興奮,但整個國際金融依然是那麼無力和脆弱,以至於實體經濟和國際貿易都未能獲得振興。
世界處處亂象積重難返
從美國到中國,從西歐到南美,大家都在談論創新,希望創新可以帶動經濟振興。其實,與其說創新可以改變經濟,還不如說經濟能夠改變創新。也就是說,沒有經濟實力和經濟支撐,創新可能就是玩高空雜技,而沒有創新的經濟至少可以維持正常的發展。當然,美國的創新最領先,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最明顯,那正是由於美國經濟為創新提供了實力和支撐。今天,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也具有強大經濟實力,能為創新提供支撐,所以盡管創新能力和成就不可與美國同日而語,但經濟發展水平卻令人刮目相看。可以說,美國不再是一枝獨秀了,但中國也不是風景獨好,而是兩國一起領跑,各有千秋。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中,中國和美國的經濟表現堪稱世界的福音。中國卻不是憑運氣,而是靠智慧和努力。這讓唱衰中國的人很是想不通,更令宣揚「中國崩潰論」者氣惱。
今年國際動蕩被一股洪大的難民潮推向了高點,歐洲的平靜被打破了,歐洲人內心的矛盾也加劇了,他們開始準備為遙遠的中東動蕩埋單,同時又擔心自己優質生活受到破壞。他們埋單是因為他們持有人道主義和遷徙自由價值觀,也由於他們的盟主美國惹了麻煩自己卻不擔當,還由於從地理和歷史上看,歐洲尤其是西歐最方便被選為亞非地區移民或難民的目的地。難民潮引起了歐洲國家的憂慮,也引發了歐美之間的嫌隙,還引導人們反思西方的中東政策。
中東難民潮是由敘利亞內戰產生的,而敘利亞問題絕不是孤立個案。無論是美國意欲推翻敘利亞政府,還是西方聯手打擊伊斯蘭國,都沒有把敘利亞人民放在第一位,以至於釀成了人道主義危機。見勢頭不好,美國開始低調了,既怕引火燒身,更不願承擔責任。然而,它的老對手俄羅斯做法卻相反,既向敘當局出售武器,也向敘派軍事人員,令美國大失顏面,但又無力阻攔。我們看到,繼出兵收回克里米亞之後,俄羅斯該出手時就出手,又一次伸出了拳頭。如果美國不接受這一現實,美俄就會發生一場惡鬥,而美國顯然不想承擔巨大風險。
再看西太平洋,從朝鮮半島到馬六甲海峽,幾乎沒有風平浪靜的地方。朝鮮絲毫沒有放鬆自己在核問題上的立場,朝核談判陷入僵局,南北大小摩擦隔三差五發生,最近一次相互炮擊事件險些釀成大禍。東海地區危機潛伏,嚴重性不容忽視。就在中國隆重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並舉行舉世矚目的大閱兵之時,在首相安倍的推動下,日本國會不顧數以萬計日本民眾夜以繼日的抗議,強行通過了修改「集體自衛權」的法案,確定了日本向海外出兵動武的合法性,並可能走向修改憲法。這對東亞戰略格局和安全格局都帶來了威脅,直接影響了中國的安全,徹底消費了有關方面和人士為緩和中日關係所做的努力,給兩國關係籠上了陰影。
與此同時,南海也不祥和,一些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正在設法與中國「鬧」,美國則不時放話暗批中國,聲稱要派軍機、軍艦進入南海巡邏,否則就是中國違反了國際海洋法。南海領土糾紛有複雜背景,應該由相關國家和平解決,但美國以維護航海自由為由,公開插手,網羅盟友,開展軍演,進行威懾。美國看似站在道德高地上,其實總把自己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所以美國的漂亮說法得打個折扣。
中美共治可取可行可期
這個混亂的世界需要良好的治理,最適合的主要治理者無疑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經歷過今年的亂象,世界終於迎來了中美兩國領導人的高峰會談,習近平於九月二十二日啟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可以預見,兩國領導人首先要談的是雙邊關係大方向問題,換言之,就是進行「戰略交底」,增進戰略互信,防止戰略誤判。習近平將首次登上聯合國講壇,在聯合國成立七十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這一莊嚴時刻向世界發聲,表達中國的觀點。他將從西海岸開始訪問,在東海岸結束訪問,廣泛接觸各界人士,並與奧巴馬進行白宮會談。雙方必談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如何共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可以預料,「習奧會」能把這兩個大國帶進合作多於對抗的雙邊關係中去,這對全世界都有好處。兩國領導人也會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事務交換意見,雙方也將就存在分歧的一些問題進行溝通,減少誤解,增進理解,達成諒解,防止中美關係大局受到干擾。只有兩個大國建立合作多於對抗的關係,一些重大國際問題才可能得到解決,世界才能比較安定。
當然,阻礙雙邊關係持續穩定發展的最重要障礙之一就是雙方的認知落差。這有制度和實力方面的硬性因素,也有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軟性因素。無論有怎樣的落差,中美兩國都不能選擇對抗,只能選擇合作,任何一方企圖逼迫對方讓步都是不明智的。美國的上策是通過機制規則的約束來調整和規範中國的行為取向,塑造中國融入國際機制規範的行為偏好。這是中國可以接受的,也不影響中國繼續發揮積極的國際作用,而隨著中國的國際角色日益受歡迎,中國的國際治理作用將更加顯著和有力,而這正是美國所需要的。
不過,中美兩國得掃除籠罩在頭頂陰影——網絡安全、南海爭端、台海變局等,而它們都與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或「亞太再平衡戰略」有必然聯繫。網絡安全問題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需要相互信任,自我約束,下決心實行網絡「軍控」,為全球樹立網絡安全樣板。說南海爭端是美國的心頭之患可能言過其實了,但美國一段時間以來確實表現得很焦急,其內心焦慮溢於言表。美國需要在南海維持所謂戰略平衡,也要維護國際航行的安全,還要維持其公正的形象,這都可以理解。但美國也要理解中國的主張和訴求,要相信中國的宣示和動機,不要誤判,更不要挑事,而要創造有利條件讓相關當事國處理它們的分歧。台海變局雖只是一種預見,但不能不認真對待。假如明年一月的選舉結果是民進黨獲勝,蔡英文上台執政,台海發生動蕩的可能性是誰都不能排除的,中國大陸要為之做好準備,美國也不能掉以輕心。這些都是習近平必定要與奧巴馬談的大問題。筆者以為,只要美國把中國視為終極戰略對手,中美之間對抗一定多於合作,上述這些難題就難以解決。只要美國願意平等對待中國,摒棄意識形態對立,客觀看待中國的歷史性復興,冷靜分析中國的現實情況、中國的國際處境和中國的對外政策,就一定不會把中國當成終極戰略對手,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眼下,習近平為解決這些難題,從而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並進而實行攜手共治在美國奔走努力,相信會取得重要成果和進展,造福兩國人民並惠及世界人民。
習近平訪美前夕,美聯儲暫緩了市場本來預期的可能加息,美聯儲主席耶倫表示,需要更長時間觀察「中國風險因素」。這似乎證明,中國經濟已「大到難傾」,中國經濟表現對美國的影響程度,已到了美國經濟決策中樞不敢忽視的地步。這對穩定中美關係是好事,也是「習奧會」要應對的重大問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股市劇烈波動,匯率開始下降等動向,觸動了美國各界的神經,人民討論最多的,除了網絡安全,就是經濟走勢。美國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甘思德和拉迪都認為,習近平對中國經濟走勢的表態可能與李克強的表態類似。如果美中之間有「聯合聲明」的話,當然會有一些向全球市場和經濟增長的保證,盡管發表「聯合聲明」的機率不大。習近平在會見第七輪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的美方代表時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實際上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迭加的結果。他表示,中國將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經濟仍然擁有巨大的潛能、回旋餘地、內在韌性,完全有條件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的國策。中國將對經濟波動進行定向調控。中國沒有超發貨幣,沒有進行強刺激,絕不打貨幣戰。全球化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國與國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利益已進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難割捨的深層融合,中美兩國表現尤甚。習近平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訪美的,其攜手美國領導人,致力於合作解決世界難題的意願和姿態有目共睹。相信美國社會理性會壓倒感情的,美國會為兩國也為世界選擇與中國合作,雙方的分歧不會阻礙合作,雙贏是可能的,共贏也是可能的,多贏也不是不可能的。
王海良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執行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