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混種藝術祭現場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藝術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08 11:24
自二〇一二年起舉辦「混種現場」活動已邁向第四個年頭,一直都是備受矚目的藝術盛會之一。今年特別擴大舉辦為「二〇一五混種現場藝術祭」,以「混種」、「跨界」為主軸,活動內容分為「視覺混種」、「聲響混種」、「表演混種」與「混種影展」四大區塊,邀請各領域的藝術創作者利用跨界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台北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中山創意基地與誠品各處場域發生,激盪出更多元創新的美麗火花。
一尺見方的無限創意
今年首次規劃「視覺混種」徵件展,採用徵件方式募集各方創作者,利用一公尺見方空間,展示獨一無二的創新與創意。徵件主題不限,不論是想說、想唱、想展、想演、想玩、想……皆可,呈現形式不拘。初選審核通過後,藝術家將於十月十六至十八日在URS21中山創意基地佈置展示自己的創作,並於十月十八日展覽現場公布獲獎名單。
本次徵件特別邀請韓國現代集團藝術總監李大衡(Lee Daehyung)、藝術北京藝術總監金島隆弘(Takahiro Kaneshima)、東京森美術館策展人荒木夏實(Natsumi Araki)、印尼日惹雙年展策展人艾寧.舒普利亞托(Enin Supriyanto)與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吳達坤共五位國內外藝術人士擔任決選評審委員。首獎為二〇一六年進駐台北或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三個月,期間享有免費住宿與工作室空間,並可參與駐村計畫活動,包括:開放工作室、駐村計畫個展發表、策展人參訪、座談……等,鼓勵創作者接觸各方資訊,跨領域交流,激盪出更多的想法與可能;二獎獎勵為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空間舉辦個展,包含開幕茶會辦理、策展人參訪、宣傳資源、文宣品印刷贊助,提供藝術家露出的空間,讓創「藝」被世界看見。希望透過此次「視覺混種」徵件的舉辦,鼓勵藝術創作者與世界接軌,汲取各方經驗,提供台灣藝術創作者多方的交流管道以及對國際藝術社群曝光的能見度。
表演藝術混搭新風格
「表演混種」特別邀請參與二〇一五外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的兩大團隊「河床劇團」與「冉而山劇場」,分別於十月二日至四日及十月九日在台北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演出。河床劇團演出與江之翠劇場合作的劇目《摘花》,以意象劇場混搭梨園戲的創新交流,跨越傳統與現代。在每天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個節目、競爭激烈的外亞維儂藝術節中大獲好評,場場爆滿,藝評家盛讚本作是一場「優雅而細緻的視覺饗宴」、充滿了「奇異之美」;「如夢一般的超現實感官體驗,絕美的視覺意象在走出劇院後仍久久縈繞腦海中」。
二〇一〇年外媒更將其評選為「外亞維儂藝術節好戲Top20」,透過演出帶給觀眾全新的超現實體驗。創立於二〇一二年的冉而山劇場是一個由台灣原住民和漢人共同創作的劇場,二〇一四年曾代表台灣參加愛丁堡藝穗節演出,今年更參與外亞維儂藝術節演出。冉而山劇場採用原漢文化為底韻,以「行為藝術」為指標,尋找生命最純粹的律動。十月九日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所呈現的劇目《Misa-Lisin彌莎·禮信》是由六個精湛的片段所構成,表演者透過吟唱、舞踏、歌頌、展演的方式,凝視自我或反射觀者,形成台上與台下「互為主體」之反身性場域,觀者透過觀看演出,在劇場這片心靈的鏡子中,透徹、折射他人或自己的人生。
影展放映不間斷
「混種影展」邀請作家及政治文化評論人張鐵志擔任策展人,放映以音樂為主題的紀錄片,利用電影語言了解音樂在不同時代所扮演的角色與定位。策展人嚴選的片單包括《絕不鬆開我的拳頭》、《再見烏托邦》、《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海洋熱》、《蚵子寮漁村紀事》、《如果耳朵有開關》與《台北抽搐》共七部音樂祭與聲音藝術的紀錄片,其中開幕片《絕不鬆開我的拳頭》是奧斯卡提名導演王水泊最新作品,一部關於武漢龐克搖滾的紀錄片,搶先在「混種影展」首次曝光,導演也會與策展人一同參與映後座談,聊電影、談音樂、品生活。透過影展的放映,希望觀眾從中發掘音樂介入社會的化學反應,並了解每代音樂人背後的故事。影展播放日期為十月八日至十月十一日於誠品信義店六樓視聽室。
聲響派對嗨翻台北
傳承歷屆「混種現場」使用聲音與影像結合的大型表演,十月九日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舉行開幕演出及派對,邀請台灣聲音藝術家許雁婷與新銳「笙」音藝術家楊智博共同演出,收集寶藏巖周遭及在台灣與世界各地旅行的聲音融合笙音,一同與現場環境對話;藝術家林其蔚則以簡單的樂器邀請民眾一同參與現場互動式合奏;來自哈薩克的樂隊馬木爾(IZ+銹TAT)以及壞鞋子舞蹈劇場×幽法樂團將在寶藏巖歷史斷面進行精彩的舞蹈聲響跨界表演;當晚並首次於台灣戶外舉辦靜音派對(Silent Disco Party),由英國藝術家Roman Hiele 等表演者擔任DJ,讓民眾戴上耳機共舞,體驗新興前衛的全新音樂饗宴。閉幕活動於十月十七日在URS21中山創意基地舉行,邀請台灣藝術家/團隊晨曦光廊、PSquare Media Lab、葉廷皓、陳怡潔及獨立樂團勞動服務、王榆鈞與時間樂隊以及日本錄像藝術家河合政之×浜崎亮太,將前衛並具有實驗性質的表演呈現給現場觀眾。其中葉廷皓、許雁婷、王榆鈞皆曾為藝術村獎助的出訪/駐村藝術家,返台後邀請演出,從中看出藝術家經歷駐村後的蛻變與成長,也為「聲響混種」畫下完美的句點。
策展團隊每年都期待能帶給參與者一個全新的「混種現場」,不斷嘗試創新,以「聲響混種」為中心延伸出「視覺混種」、「表演混種」與「混種影展」,緊扣音樂元素,發展出創新、公共性、互動性強的藝術展演活動。透過「混種」的發生,吸引各處熱愛藝術的參與者,在這節慶式藝術祭活動中與創作者產生近距離的接觸與互動。期待透過各類藝術範疇的跨界交流,混出創意新風貌,並在參與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加入這個大型創作計畫,期待為十月的台北「混」出藝術新風貌。(文、圖由《文化快遞》提供)
TIPS
2015混種現場藝術祭
時間│10/2(五)~10/18(日)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市北平東路7號)、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URS21中山創意基地(台北市民生東路一段21號)、誠品信義店(台北市松高路11號6樓)
網址│www.artistvillage.org
電話│02-3393-7377
※除表演混種「河床劇團」演出需購票入場外,其餘活動皆免費參與。主辦單位保留一切變更修改權力。
文、圖/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