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火山口 驚現大自然「舍利子」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縉雲火山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08 11:47
舍利子,是梵語音譯詞,意為有道行的高僧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有的舍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錘敲打錘砧俱陷,而舍利子絲毫無損。據說,不同色彩的舍利子也有不同含義。舍利常被視為修行有成就的象征,也是信徒們頂禮膜拜的聖物……
舍利子,是火的淬煉的產物。
在大自然,經過火的洗禮,也存在著這樣的舍利子……
浙江,麗水,縉雲。
在鼎湖峰,纜車上去,那是仙都景區的最高峰了,再往前走,順坡而下,穿過一個石門,再扶著把手,登天梯般的往上走,左拐右拐,終於來到了一個小小的平台。
這時候,請你抬頭……
那是峭壁。初看,這像是豎著的鑲嵌在山體上的一個巨大的已經剖開的「海蚌」,附在「蚌壁」上的,是一個個圓球,大的直徑有圓桌般,小的籃球般,大大小小,找不到規律,這大珠小珠,它們簇擁在一起,億萬年了,一直是這樣……
聽縉雲旅遊局的朋友說,以前,曾經有好事村民把石球割開,發現裡面是空心的,而附在內壁上的物質是各色結晶體,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甚是好看。至於說這是什麼物質,當地農民說不上來。直到有一天,懂行的專家來了,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球體內熠熠發光的物質,是天然的水晶、天然的瑪瑙……
從此,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縉雲,這沉寂了億萬年的火山口,大自然竟然留下了地理構造奇觀的同時,還留下了這樣美麗珍貴的「舍利子」……滄海桑田,大自然留下慷慨饋贈……縉雲是麗水的門戶,有著「仙都」的美譽,相傳黃帝就是從這裡升天的,現在,仙都已經成為了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景區了。
仙都獨特的自然景觀很多都是億萬年前地震、火山爆發後形成的。
要說起這裡的美麗起源,必須要對這塊土地的生成追根溯源。讓我們把時間往前推移,回放重現億萬年前這裡的滄海桑田……
十億多年前,浙東南與浙西北分屬於不同的古陸,被大洋分隔。約十至九億年前,浙東南與浙西北拼接(華南古板塊形成)。從地理學的角度,作為拼接帶,著名的江山——紹興斷裂構造帶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約八點二億年前,大陸裂解在浙西北留下了雙峰式岩漿岩等地質記錄。
而在約七點五至四點五億年前,整個浙江被海水淹沒,沉積在浙西北的碳酸鹽岩-頁岩保存了全國乃至全球著名的三葉蟲與筆石化石序列。
可能在四點五億年前或更早,浙東南被擠壓隆起為陸地。在隨後的三千萬年間,浙西北成為底棲動物繁盛的近陸淺海,形成了連續的地層序列,保存了奧陶紀末全球生物大滅絕時期的重要信息。約四點二億年前浙西北也隆起為陸地。約三點七億年前,海水再次入侵浙江,在石英砂岩、灰岩、頁岩中保存了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形成了二點五億年前的連續的地層序列,成為研究古生代末全球重大變革事件的最好地點。該時期的灰岩成為浙江大量岩溶景觀的物質基礎。
約二點四億年前,浙江西北側的古特提斯海關閉,華南與華北的碰撞形成了浙江北東方向的褶皺與斷裂框架。
約一點八億年前延續至今,浙江進入了一個新的地質發展時期,太平洋板塊的俯衝和東亞大陸邊緣的裂解等事件產生了大量的斷陷盆地、岩漿侵入、火山噴發和礦化等地質現象,覆蓋了浙江大部分地區,突出的有:浙西北的火山構造窪地、浙中的紅盆和古生物化石、浙東的鹼性花崗岩、以及散布全省的白堊紀和古近紀火山、火山地層剖面、特殊的火山岩、非金屬礦床和觀賞石等。
約六千五百萬年以來的新生代,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差異升降明顯,地質作用塑造的地貌景觀得以保存。許多地貌遺跡在美學與地貌科學上具有高度的價值。
而本文開頭所說的剖開的「蚌殼」,其實,就是一個當年噴發的火山口,地底下的岩漿在高溫下噴湧而出,冷卻後,曾經就被人們認為是一座普通的火山口,直到有一天火山口塌陷,人們驚訝的看到了火山口的剖面。剖面上,掛著一個個球體,而裡面,竟然包裹著的是天然的水晶、瑪瑙……
地質專家認為,縉雲仙都的火山石球為全國最大的火山石球。這些火山球是一億多年前恐龍時代在火山井裡形成的。大的火山球有上噸重,小的像豆子一樣。
桂林工學院地質學教授、《寶藏》雜誌編委張家志來縉雲考察時說,他以前考察過全國很多地方,在縉雲見到的火山球是全國最大的火山球,火山球群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能夠保存得這麼完好是很難得的。張家志介紹:其他地方火山球都比較小,一般直徑在十釐米以下,甚至多數還是石孢,小的就像一些球珠一樣,這次見到的規模最大,而且能夠在野外看到的原生態的火山遺留是非常罕見的。
這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對這塊土地的饋贈。
磊山上灑落大片黑色「舍利子」
大自然給縉雲這個縣城留下了無數的美景,也留下了無數的謎語。
縉雲旅遊局的朋友說,在縉雲,還有一座叫磊山的山,山上可以看見無數「黑珍珠」,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磊山?聽了這個名字,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由石頭壘成的山。那麼,磊山到底是什麼樣的山?磊山的石頭有什麼獨特之處?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周末,我們帶著一個個「謎」,探訪位於縉雲縣東方鎮境內的磊山。從麗水出發,驅車沿著三三〇國道,至縉雲縣城後往東方鎮開,大約二十分鐘,眼前是平坦的桑葉基地,東方鎮到了。磊山就位於東方鎮上東方村對面,與上東方村僅一溪之隔。來到村裡,問及磊山時,村民都說該山整座山都分佈著大小規則相差無幾的黑色石塊,故取名為磊山。
磊山和仙都主景區鼎湖峰僅相隔幾千米。關於磊山,在當地流傳著許多版本的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在很久以前,一位仙女下凡人間,當路過此地,看仙都東方一帶風光誘人,令她留連忘返,但她又不敢不返回天宮,無奈之下只得在此散了一把花以作留念,花瓣飄落就化成一塊塊石塊覆蓋了整座山。
神奇的傳說為磊山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吸引著我們一探究竟。
「東方富士山」
站在上東方村與磊山只有一溪之隔的石板橋橋頭。村民說,對面便是磊山,但怎麼看也不像是石頭堆積起來的,而是成片的竹林和雜草叢生,這就更加增添了神秘色彩。
但站在這裡,看這座山,和富士山極為相似,磊山山體也呈優美的圓錐形,特別是冬日山頂積雪沒有融化的時候,簡直是一模一樣,所以當地人稱之為「東方富士山」。《縉雲縣志》有云:「磊山又名石囤山,下半山青竹茂密,翠綠如雲;上半山奇石磊磊,偎依枕籍,寸草難生。」
進入竹海,這裡茂林修竹、清幽雅致,應是讀書休閒的好去處。於是心裡頓生了個念頭,此刻若能找個搖椅坐下,靜靜地讀唐詩宋詞,看席慕容的文字,該是何等的美事?機耕路蜿蜒伸展,消失在竹林深處。我們沿著機耕路而上,耳邊時有流水的淙淙聲,偶爾還能聽到幾聲鳥鳴。依稀還有人的喧嘩聲傳來,仿佛是在山的那一面,真可謂「未見其人而先聞其聲」了。
山路平緩,一路上滿眼翠竹,俯瞰溪流,潺潺不絕。我們拍照賞景,走走停停,倒也絲毫沒有感覺吃力。
往前走,發現乾淨的竹園裡,零星堆積著黑色的石頭,石頭黑得像木炭。村民說,這些便是磊山的石頭,磊山的石頭全部都是黑色的。但伸手撫摸的時候,手上卻是乾乾淨淨的,石頭的黑是抹不去的。
難道這就是我們要見識的磊山石頭?就這麼零星散落在竹林裡的黑色?心有不甘。
黑色的「新大陸」
同行的朋友說離我們要去的地方已經不遠了,我們要去哪裡?那裡又會有什麼樣的奇觀?帶著這些疑問,在竹林裡穿越了十分鐘左右,乍現在眼前的奇觀怎不令人震驚!
黑色,這裡的石頭全是黑色的!
這滿山滿隴都堆滿了大小形狀十分接近的黑色石頭,《縉雲縣志》是這樣描述的:「石皆黑色,其重異常,均呈六棱柱狀體,類似焦炭。」肉眼看去,每一塊石頭大小均勻,表面均有如被高溫燒過後留下的裂痕,和木炭紋理相差無幾。
這石頭黑得發亮,在太陽照射下閃閃發光,這光是每一塊石頭由於長期的雨水衝刷後,棱角部位有點發亮而聚集產生的。
由於滿山滿隴的黑色石頭,導致了這黑色地帶沒有任何植被,寸草難生,這黑色地帶面積有多大,估計沒有人來測算過,而黑色地帶四周的藤本植物也慢慢地延伸進來,外圍許多石頭被覆蓋。
當地人說,在多年前,曾有地質專家專程到過磊山,並取走了樣本,後來專家分析,這些石塊是火山噴發留下的遺跡,與仙都靈墟洞火山口同屬一個時期火山噴發的產物。而前幾年,台縉高速公路的工程技術人員曾多次找到村裡,要求高價買走磊山的石頭用於高速公路建設。據技術人員說,上東方磊山的石頭是少有的礦產,很適用於高速公路路面,全省只有兩個地方有此石頭。後來由於大部分村民的反對,村雙委幹部也考慮到這是不可再生資源,是村裡獨特的風景,所以拒絕了他們的要求,磊山才得以保存了下來。
待解的謎團
磊山究竟因何而形成?至今依然是一個謎。即使我們踏遍每一塊石頭,也無法從中找到謎底。
同行的氣象專家認為,磊山確實是火山噴發留下的傑作。當時火山口在馬鞍山,東方鎮靖嶽一帶的珍珠岩就是火山岩漿形成,仙都周圍分布著的凝灰石就是火山灰凝固而成的,磊山很有可能就是火山岩漿冷卻後留下,在數百萬年的風吹雨打後就形成了今天的形狀。
而縣志記載,磊山方圓數百畝的山地上,焦石縱橫,難以穿越。山頂中凹,當為新生界第三紀上新世火山口,距今約九百三十二萬年,屬浙南最後一次噴發火山口遺址。縣志還云:「東方磊山奇岩,地質上稱基性玄武岩,由地殼深部基性岩漿在斷裂帶或裂谷出噴時,擠壓噴出地面形成火山錐,受九百多萬年的風化作用,頂部逐漸崩塌下落堆成玄武岩石群。」
這座鮮為人知的磊山究竟有多少科考價值?我們不得而知,其旅遊價值和市場潛力有待人們去開發,今日的磊山期待明日成為給當地人們帶來財富的金山。
磊山,一道絕世的黑色奇觀,一個神秘的謎團,正待八方遊客去探險,去解答。
文/吳仲銀 圖/金笑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