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傳承兩百年——海外華媒祖國行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海外華媒,祖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08 11:15
二〇一五年八月二十二日第八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貴陽舉行,來自全球六十多個國地的四百餘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與中國內地傳媒人齊聚一堂,圍繞「海外華文媒體二百年——薪火傳承與時代擔當」的主題進行了高層次對話,並達成多項重要共識。
華媒的時代擔當
在論壇召開的前後,中新社組織海外華媒「美麗中國行」,分多條線路考察採訪了重慶,貴州,江西,山西,廣西等省市;九月三日,部分華文媒體負責人有幸與一千七百七十位全球華僑代表出席天安門九·三閱兵觀禮,親身感受祖國的強盛,與人類和平發展的願景。
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表示,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等革命先驅在海內外創辦了百餘家報刊,為辛亥革命做輿論動員。在民族存亡抗戰時期,海外出現大量抗日報刊,派戰地記者團到中國內地採訪,宣傳救亡、聲援祖國、成為華僑抗日救亡活動基地和宣傳陣地。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海外華僑,沒有海外華文報刊,就沒有中國的民族革命的勝利。
「從二〇〇一年南京首屆華媒論壇開始,以後無論多忙每屆我都來參加,被叫做「老八屆」了!」凝聚了對論壇不捨情結的紐約商務傳媒集團董事長冰淩表示,「媒介傳播形式在變,不變的是華文媒體的使命擔當,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特別強調這個主題,這是一種質的提升。」從南京、長沙、武漢、成都、上海、重慶、青島、直到貴陽,過去十餘年間,走過八個城市,「老八屆」們見證了中國經濟社會驚世發展,世界格局激劇變化,華媒論壇與海外華文媒體的不斷成長。
在「高端論壇」上,馬來西亞傳媒大亨張曉卿表示「互聯網+」高端科技的發展和創新速度迅速發展,這已經不是一般海外中文傳播媒體所能夠負擔和應付得了的考驗。他提議將「互聯網+」的引擎裝置在海外,協助華文媒體在傳播技術、互聯網與數碼科技的創造與革新,改變目前落後狀態,他說,沒有先進的多元傳播渠道和平台,就無法有效弘揚中華文化軟實力。
在「轉型升級與大數據發展」主題論壇上,貴州省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與海外媒體負責人圍繞大數據發展及貴州發展前景進行深入討論。隨後,貴安新區與MoneyTT國際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聘請牛津王寧博士為貴安新區大數據金融咨詢專家、高級顧問。同時,華文媒體記者分別走進貴陽大數據研發中心,創意產業園區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和參訪。
八月二十四日下午,來自海外的一百八十餘名媒體負責人冒雨參加「世界華文媒體友誼林暨感知多彩貴州」出發儀式,植樹後,貴州省領導為華文媒體代表授旗,採訪團兵分三路啟程前往貴州遵義、銅仁線,安順、畢節、黔西南、六盤水線和黔南、黔西南線,當海外華媒人在雨中行進,現場略顯幾分悲壯。
重慶的旅遊與養老
八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來自全球十六家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聚首山城,走進重慶市兩江新區、璧山、銅梁、潼南等區縣,通過採訪考察,深入了解近年來重慶深化改革推進內陸高地建設,親身感受所發生的巨變。
置身於重慶潼南大佛寺,華媒記者們正關注近石壁的水位線記載「公元一七八二年八月十二日洪水高程二百五十二點四二米……」,大家感歎歷史文化遺跡歷經百年剝蝕,依舊彌新。始建於隋朝的潼南大佛寺,殿內一尊裝金摩岩大佛高達十八點四三米,堪稱世界奇跡;寺外摩崖石刻書法頂天「佛」字、天然回音壁「海潮音」等勝景,令人流連。景區內還保存有曾國藩、左宗棠等歷代顯赫官吏、文人學士題詠千餘處,都是相當珍貴的「手跡」。
「大佛寺的石刻藝術底蘊深厚,應將推廣到海外,促進文化交流。」日本《關西華文時報》總編叢中笑表示,千年歷史的大佛寺是文化的體現,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還應該將石刻藝術外輸到世界各地。
「旅遊是銅梁龍文化品牌推廣的重要載體,文化是銅梁發展旅遊的魂。」在被譽為中國龍舞之鄉的重慶銅梁,區委書記陳勇與華媒記者座談時如是說。銅梁如何將傳承發揚龍文化,與促進經濟增長頗受海外關注。「在打造文化旅遊城市中,如何平衡保護與開發,打造成百姓安居、遊客安遊的城市?」記者向陳勇提出疑問。
陳勇以銅梁安居古城為例說,當地在開發中,更重視古城的保護,不像某些地方將原住民趕走,招商引資。安居古城不收門票,不把商業利益放在第一位。改造後,古城內宗祠、行會、商會、哥老會等依然群雄林立,「九宮十八廟」璀璨奪目,街巷明清建築鱗次櫛比,湖廣、福建、江西、廣東等地會館依然成為遊客最常去的地方。「讓老百姓生活在城內,通過旅遊把文化傳承下去,居民從事旅遊業致富。」
一大早,記者們來到了山林環抱的璧山青槓老年護養中心,這是由重慶醫大附院投資興建。首創集養生文化、康復理療、醫療護理、休閑娛樂一體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樣板。「雖然台灣的養老產業很發達,但如此規模的養老機構較少見到。」台灣傳媒人黃榮燦稱贊道,「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將為銀發產業帶來巨大商機。社會對多形式的養老機構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
記者們對醫養結合的養老方式表示讚賞,「既能提供良好的養老服務,又能有效利用社會資源,讓社會效益最大化。」重慶的養老模式已經可與國外養老媲美了,因此,現在有不少海外華人僑胞回國養老,安度晚年呢!
目前該護養中心附近建有一所護理學院,每天安排學生輪值來與常住四百多位老人護理交流,醫護養結合的模式已為內地養老院提供良好的平台。培養養老護理、養老管理類的專業人才,讓更多的年輕人關注老人,幫助老人。
考察期間,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燕平會見了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他說,十八大以來,重慶經濟社會呈現健康快速發展,不僅GDP增速保持全國領先,而且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重要支柱產業快速崛起,戰略性新興產業後勁十足。他希望採訪團把親身感受到的重慶蓬勃發展勢頭和良好發展環境,向全球華人介紹好、推廣好重慶。
感知貴州多彩民族
八月二十五日下午,「發現貴州—華媒友誼林暨感知多彩貴州」植樹活動及考察出發儀式在雨中啟動,略有悲壯氣氛。來自全球五大洲的一百八十餘名華文媒體記者熱情不減,冒雨種下象征友誼與希望之樹後兵分三路出發,去探究這個少數民族世代生息的「夜郎之國」。
延綿的遠山,一道道一重重;山路九曲十八彎,汽車蜿蜒蛇形,霧鎖重山,樟江河畔,令人膽戰心驚。經過五個小時的跋涉,傍晚時分終於抵達荔波縣城,華燈霓虹,瑰麗邊城。記者們顧不得吃飽晚餐,匆匆趕去樟江邊,觀賞實景民族歌舞表演「水韻樟江」了。
次日清晨,淫雨霏霏,綠水長流,七孔古橋倒映於碧波,小七孔的美,濃妝淡抹總相宜。建於道光十五年(一八三六)的小七孔橋,曾是黔桂茶馬古道,過了橋便是廣西。石橋由麻石條砌成,橋身爬滿藤蔓和蕨類;古色古香的橋下是綠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傳說古時有七名仙女幻化出七孔橋,成全一對布依族情侶,美麗傳說,為七孔景區披上神秘的色彩。
三都姑魯水寨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聚居區,鼓樂聲起,唱響山歌,端起酒杯,水族同胞列隊歡迎海外華媒記者。進入水寨深處,山腰上裸露出一塊崖壁,崖壁上嵌著大大小小的烏黑發光的石蛋,搖搖欲附。據說,每隔三十年石蛋就會自動掉落下地,屆時寨子裡就會喜事連連,有專家勘測,這些石蛋源於五億年前的寒武紀。
水族端節是世界上最長的節日,水族卯節是東方最古老的情人節,水族的敬霞節六十年一祭,可謂最折磨人的節日水族有自己的文字,堪稱現代「甲骨文」,在三都水族自治縣政府門口懸掛的縣級機關牌子用漢文與水族文書寫,獨有趣味。水族的「馬尾繡」,是中國刺繡的活化石,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
採訪團隨後走進榕江縣三寶侗寨,黎平縣肇興侗寨,受到侗族姑娘米酒相迎,在侗寨鼓樓火塘邊聆聽世界文化遺產的「侗族多聲部大歌」感知最炫民族風。據說,當年侗族大歌隨溫家寶總理出訪歐洲呢!下午,記者們來到榕江縣岜沙苗寨,這是目前唯一允許佩槍(火槍)的少數民族部落,村民們列隊鳴槍歡迎遠方的貴賓。
雷山的西江千戶苗寨已成為貴州的一張名片,六千多戶苗寨居民與遊客融為一體,苗家餐館,苗族服飾,工藝禮品成為到訪的華媒人的最愛。在當地郵政所,除了購買明信片外,還辦理商品的代購郵寄,甚至還可辦理遠程網購銷售,互聯網旋風已經吹進千年古寨。
在千年古城鎮遠,記者們漫步在石板古巷,參觀明清時期商埠會館,尋訪佛堂道場,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在黔東南自治州府凱里,參觀了「苗妹藝術基地」,為苗繡,銀飾的民族工藝品的傳承與開發而欣慰,華媒人希望民族文化和工藝品能早日走向世界。
九三北京大閱兵
歲月的指針,指向二〇一五年九月三日北京,天安門。
這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為主題舉行閱兵;亦是習近平出任軍委主席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檢閱國家武裝力量。
在長安街西頭的梅地亞新聞中心燈火徹夜通明,約千餘名海內外媒體記者淩晨四點集合安檢,坐車提前進入天安門廣場,長槍短炮,廣電設備,為當天上午的閱兵採訪報導做好準備。
晨曦初露,長安街上,三軍肅立,鐵甲生輝;方陣巍巍,戰旗獵獵。七十面鮮紅的榮譽旗幟,像一束束燃燒的火炬,激勵著英模部隊官兵弘揚抗戰精神、永葆傳統本色,爭做「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狼牙山五壯士」、「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百團大戰「白刃格鬥英雄連」、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正在進行閱兵前的最後操練呢!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只見,合唱團上千人陣容排列整齊,開始唱起一支支抗日戰歌,扛著大喇叭銅管樂器的軍樂團來了,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在廣場上空奏響。
在受閱方隊最前面的包括健在的國共兩黨抗戰老兵,抗日英烈後代,以及抗戰支前模範代表。他們平均年齡九十歲,最年長的一百零二歲;蘇聯紅軍、美國飛虎隊等老兵和子女代表也前來參閱。七十年前,大量外籍軍人和國際友人來華支援抗戰,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犧牲和貢獻。
儘管兩岸對抗戰歷史存有不同詮釋,島內對連戰赴大陸參加九三閱兵有異議,但國民黨前榮譽主席連戰還是登上天安門,包括港澳地區特首梁振英,崔世安與普京,朴槿惠,潘基文等貴賓政要觀禮閱兵儀式。
古遠(王谷元)
曾任財經記者,現為粵港澳出版傳媒人兼本刊特派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