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之緣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園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08 14:07
兩年前,我和幾位畫友,在畫了幾張園林寫生之後,晚上我們在一家酒店將作品攤開總結一天的勞動。突然間,我們共生了一個念頭,與園結緣。在作品中我們也發現了「與園結緣」的諸多證據,談論間,逐步讓我們的思想回到了思緒的盡頭。幾番討論下來,我們也找到了創作園林作品的相配的詞彙「園之緣」。
關鍵字:園林、妙造、畫境
因地制宜,妙造園林
人類的造園史幾乎貫穿了人類的發展史和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與追求。從殷商開始,園林就以最初的形式「囿」所呈現。「囿」是大片的自然景觀與少量的人工建築共同構成。秦漢時期,已開始逐漸有了宮苑和私家園林之分。唐宋時期,園林逐步發展成熟,尤其是這個時期的山水詩與山水畫的流行,對中國造園有著深遠的影響。明清時期,宮苑,特別是以江南為主的私家園林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成為我國園林的重要特徵之一。明清的私家園林主要集中于蘇州、揚州、無錫、上海、杭州、南京、常熟、嘉興、吳興一代。
當社會生活逐步滿足了人們的物質追求之後,人們開始尋求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人們將視野更多的投向大千世界,並從中尋找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於是山水詩,山水畫,孕育而生。這種符合人們審美情趣的山水詩畫以及山水畫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中國園林的審美情趣。而園林創作也正是文人、畫家、工匠,以及造園主對自然山水之美的追求的共同結晶。中國詩、畫、園,在表現藝術規律上的共性,使得中國園林在其審美情趣上與詩畫同源。即將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有機結合。置造園者「我」于自然境界之中。
因地制宜,是中國園林的重要智慧之一。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取自然景色之長,以自然山水之利為我之用。而造園的「我之用」,又是文人、畫家、工匠、及造園主歸納自然山水之形色及形成之規律,作為其藝術創作的依據。將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貫穿于園林之中。正所謂元代鄧宇志把景與情之間的關係概括為「鍾山川之秀,而復發其秀於山川」。其「鍾」是指山川之氣象,其「秀」是指山川氣象給予人們的滋養。於是創造者胸懷大千世界,情景交融的創作。園中便呈現出了悠然野逸,恬靜真趣。一條清澈的小溪緩緩從林中流出,流至閣下隱去,閣之另端,便是清水的出口,流水、翠崗、小閣、秀石、橋影,以流動的畫面和空靈的意境,飽含了造園者「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蘇軾詩句)的意境與無限情懷。
園中開鑿的水體便是納自然界的溪、河、澗、泉、瀑,雖由人作,宛如天開。園中舉殿、建堂、修館、立亭、築台,均能與山水花木有機編織,成為園中和諧之境。園中的各式長廊又像紐帶,又將建築與建築,建築與自然貫穿為一體。隨宜點綴的芭蕉、假山、翠竹,將園中各處頓成絕妙小景。
山水為主,整體營造
人們對自然山水的審美與認知,不僅在於對自然山水的崇尚與敬畏,更在於能將這種自然山水的整體之妙造與應用在園林之中。這是我們在認識自然之美以及對這種美的認知的一個重要的飛躍。在園林中步移景換,景隨人行,便是人們對於自然山水之美的總體把握的寫照。《苦瓜和尚畫語錄》中石濤對山水之美就有其系統和整體的判斷,「有胎有骨,有開有合,有體有面,有形有勢,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潛伏……盡其靈而足其神」。石濤之意也可以從他對於畫理之論中看的更加清晰:「畫之理,筆之法,不過天地之質與飾也」。
將自然山水看成一個整體,並將這種整體有機的與造園之思想構成新的整體,這對於中國園林的創作帶有根本的指導意義。自然之美是自然界中諸多因素構建而成,各種因素之間相互聯繫互相影響,並組合成賞心悅目的美的境界。這種組合絕非是某種固定的格式,而正因為這種不固定的形式使自然之美千變萬化。中國園林也正是將這種千變萬化得於心源,營造於園。
山水畫境,以形寫神
園林的意境比直觀園林之景象更為深刻,它是通過我們目所及的「形」,去領略形之外的「神」,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把握園林之美的基本特徵,即所謂「形神兼備」,「以形寫神」。感悟造園者所賦予景物的思想與審美內涵,在園中才可以真正體悟其「景有盡而意無窮」的園之意境。在造型藝術中,形與神是造型的兩個基本要素。在表現的過程中,我們已深刻的領會到僅以呈現物象的形,並不能真正呈現物象的美。只求形,而神不隨,便無法獲得物象的內在特徵。這裡我們所談到的神是指事物的天趣、神采、真魄與神韻。中國的山水畫和山水詩的創作十分瞭解詩畫與現實生活相比其任何美的形象本身都是很有局限的。藝術作品非得有神形結合,才能為我們提供更大的想像空間。詩畫中的這種審美觀,給中國園林的創作提供了審美的依據。園林不僅僅是可視的形式之美,它更是有深層次的意境之美。我們觀賞園林,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園林,更在於園林的意境之美。明代高濂的《燕閑清賞鑒》中,將藝術家所追求的意趣分為天趣、物趣、人趣,三個層次。三個層次的關係以人趣求物趣,並從物趣中展示出天趣。使園林在造物中以人趣,物趣達到天趣。使之成為凝固的詩,立體的畫。
園之緣
我們畫園林,與園結緣,力圖探究先人對自然山水之美的認識,這種認知開拓了中國人精神生活的新境界。並由此為依託築造安適的現實生活與雅致的精神境界相結合的載體——園林的誕生。我們試圖從造園者「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唐代山水畫家張璪)的百年園林中,體會其「中得心源」的路徑。百年前造園者心中的理想藍圖經過時間的歷練,今天已經成熟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盡可以完整的體會當年藝術家們「移天縮地在君懷」(康熙詩)的審美追求與意境。
一年多來,我們以園之緣為題,畫了冬之園、春之園、夏之園和秋之園。個中我們深切的體會到作為藝術載體,園林傾注了營造者的主觀意志,審美情趣,和國人崇尚自然暨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展現。現在我們將我們所畫的部分園之緣作品呈現給大家,其表達我們對中國園林即中國傳統審美和中國文化的追求與敬畏,也展現了我們試圖通過對中國園林的藝術表現,探尋「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的創作過程。
2015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AArt)
展期:2015.12.4-12.7
地點:上海衡山路十二號豪華精選酒店
官網:www.citizenartshanghai.com
微信/新浪微博: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文/周剛、AArt 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圖/周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