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畫台灣東部——自然、人文引人矚目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台灣東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08 10:58
東台灣指台灣東部地區,這裡的情形與少數民族聚居的大陸西部地區非常相像,人口密度較低,原住民較多,因開發晚而經濟較落後。當台東、花蓮和宜蘭等地狹窄的平原向北延伸時,左邊有高聳的中央山脈相夾,右邊有廣闊的太平洋相伴,地形地貌變化非常大,各種景致因此也與大陸西部地區一樣充滿了壯觀、神奇、情趣與野性等特徵,東部海岸風景區和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中那一連串著名的景點,不論是之前已提及的石梯坪和清水斷崖,還是三仙台、水往上流、北回歸線標志與太魯閣等,都具有如此特徵,自然乃至人文之美極為引人矚目。
三仙台
三仙台位於台東成功鎮附近,到此遊覽能領略大自然有多壯觀。那麼有多壯觀呢?遊了一圈後我發現是「叫關」(上海話意為非常)壯觀,並集中體現到了四個地方:一壯觀在三座山峰上,那是三仙台的標誌,傳說當年八仙過海時,呂洞賓、何仙姑和鐵拐李曾在山上休憩過,所以有了這個仙氣十足的名字。這一取名法頗為符合中國傳統和文化習俗,大陸的浙江永安就因傳說是神仙居住過的地方,被宋真宗趙恒下旨:「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圍,而多神仙之宅」,而被改為仙居揚名天下的。現實中的三仙台三座山峰呈黑褐色的三角狀,巍然屹立在大海中,就像三個巨人一般威武。漲潮時它會成為離岸的小島,退潮時遊人則能步行登陸,攀上礁岩,既可看成片的海岸植物在吹拂的陣風中搖曳,也可看成群的熱帶魚在珊瑚礁間遨遊,更可看太平洋的滾滾白浪正一排排洶湧地驚濤拍岸,那氣勢禁不住令人心潮澎湃;
二壯觀在岩石景觀和海蝕景觀上,那岩石景觀主要是指火山噴發後冷卻凝固成的火山岩,波狀、繩狀、塊狀、瀑布狀等各種造型非常奇特;海蝕景觀主要是指海水對岩石的溶蝕作用後形成的地貌,海蝕溝、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崖等各種形態非常奇異,三仙台上這些景觀都有分佈,停停走走一一欣賞,那情勢禁不住令人贊歎不已;
三壯觀在卵石灘上,三仙台的海岬北側有一片甚為罕見的卵石灘,當海浪急劇地衝湧到灘頭上密佈的,大如拳頭小如雞蛋的鵝卵石上時,因互相碰觸撞擊,卵石灘會發出陣陣巨響,與濤聲和風聲一樣地驚心動魄,聽著看著,那聲勢禁不住令人震撼無比;
四壯觀在八拱橋上,它是連接三仙台島與台灣本島的步行大橋,也是三仙台唯一的人造景致,長達三百二十米的八拱橋有八個半圓形的橋洞,由線條曲曲折折的橋面相連接,呈現了波浪般的又眩又酷的造型,既像彩虹臥波,又如蛟龍入海,從上、從下、從正、從側,每一個角度看過去都極為優美;與天、與地、與山、與海,每一種融合都能構成浩氣貫天的圖畫,那態勢禁不住令人拍案叫絕。
遊畫這些壯觀場景,我也是前面那個屢被「令」的人,一會兒心潮澎湃,一會兒贊歎不已,一會兒震撼無比,一會兒拍案叫絕,最「捂興」(上海話意為開心)的是終於將又自然又人文的《三仙台漂亮的八拱橋》風風光光再現到了速寫本中,從而沒有枉此一行!
水往上流
「水往上流」景區位於花東海岸公路旁的都蘭村漁橋附近,到此遊覽能領略大自然有多神奇。那麼有多神奇呢?「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老古話亦是一個顛覆不破的真理,然而在景區中的一條小小的農田灌溉溝渠裡,它卻被無情地顛覆了,那低處清澈的渠水竟會沿著溝渠往高處潺潺流動,而且流得好歡快,好自在,讓人不可思議得直搖頭,直瞪眼。看著這一神奇的景觀,不禁使我想起了曾經遊畫過的韓國濟州島,那裡的五一六國道有一段斜坡路也是如此,將啤酒罐放在低處的路面上,它會沿著坡道向高處路面迅速滑動;大巴引擎熄火後,放開剎車,它也會從低處向高處自動滑行,因而亦是道令人百思不解的怪坡。為什麼會有這些情形出現呢,也許與周圍環境有關,又或許與人們的某種視覺錯覺有關,但我情願不那麼理性地來面對,來看待,寧可相信是神奇,是怪異,這樣反而顯得有意思,有趣味,還能到處向人去吹噓,去炫耀,這大概亦是一種生活方式或生活態度,因為世界上的事情不一定非要都搞得一清二楚不可的!
北回歸線
北回歸線是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點,在台灣,建有北回歸線標誌的地方有三個,一個在嘉義水上鄉,一個在台東瑞穗鄉,還有一個在台東豐濱鄉。其中豐濱鄉所建的塔形標誌最為遊客熟悉,它高約二十米,呈乳白色,塔頂有個南北和水平相交叉的圓球,塔身刻著「北回歸線」和「北緯23°27′4.51」等字樣,中間還有道鏤空的分叉,透著天,透著地,透著山,透著海,整個建築又莊重又簡潔,豎立在太平洋邊空曠的原野上,頗像一座紀念碑,到此遊覽能領略大自然有多情趣。那麼有多情趣呢?這從拍照留念的遊人身上可以充分地體現出和感受到,在標誌塔前他們不分男女大都拗著劈腿分叉的造型,表示一腳踏在南面的熱帶上,一腳踏在北面的亞熱帶上,然後撇著嘴角裝出很「茄子」的燦爛笑容,令大家都會心地捧腹。這種「一點兩分」的情形,每每亦會高漲我的興致。遊畫《豐濱鄉的台灣北回歸線標誌塔》,不禁使我想起了曾經描繪過的土耳其第一大城巿伊斯坦布爾,那裡有座(實際有兩座)橫跨歐、亞兩大洲的斜拉橋,站在上面總會使我產生莫名的興奮。而當中午吃飯在亞洲,晚上睡覺在歐洲,用歐洲的水畫在亞洲的水彩畫上時,我也會感到其樂無窮,其實這中間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只是心理作用而已,但就是有種怪怪的情趣盎然讓人覺得無比好玩。
太魯閣
太魯閣位於花蓮、南投與台中之間,又稱太魯谷,意為「連綿不絕的山巒」,所設立的「國家」公園,以二十公里長的大理石峽谷景觀聞名,和清水斷崖一樣,是整個台灣最步步驚心的景區之一,到此遊覽能領略大自然有多野性。那麼有多野性呢?可以說達到了十二分,主要體現在不加修飾和不可掌控上。
不加修飾是指野性的原生態。我曾遊畫過歐洲小國盧森堡的佩特羅斯大峽谷,同樣是峽谷,佩特羅斯大峽谷是個流水潺潺、鳥語花香的地方,每一道景致似乎都有人工設計的影子存在。從地面下到谷底僅數十米的落差,順台階一路下去,陽光燦爛,綠樹成蔭,有公園長椅供人休憩,有小橋流水供人觀賞,景色異常恬靜幽婉,旅行其中能使人生出諸多的浪漫情愫。太魯閣峽谷給人的感覺則與之大相徑庭,每一道景致幾乎都是原始的自然天成,並且顯現的不是女性的陰柔之美,而是男性的陽剛之氣,旅行其中能使人生出無限的豪邁情懷。台灣人稱太魯閣為世界十大景觀之一,這雖有些誇張,但凡到過那裡的人們卻無不為其山峰之雄渾、絕壁之危聳、斷崖之險峻、峽谷之幽峭所驚怵所震撼,因而感覺不無道理。從谷底到谷頂,太魯閣落差會達數百上千米,千仞萬峰雄偉無比,沿著神秘谷步道,即原住民太魯閣族所稱的砂卡當步道遊歷其間,能看、能摸、能聽、能想的原生態景物確有許許多多。能看是可看錐麓大斷崖,因為每個人看到這一高達一千六百六十米而體量巨大,像利劍可以刺破青天,像錐子可以鑽穿地球的大斷崖,都會忍不住「阿唷」一聲驚叫起來,所以泰雅族人也把它稱為「阿唷」大斷崖;又可看長春祠後三百八十級天梯疊到岩頂,建太魯閣樓宇,取材皆為當地特產的大理石,氣概非凡。
能摸是可摸路邊的大理石岩壁,平整的手感會光滑,紋路褶皺變化多的手感會粗糙,親近它們能對其有感性認識;從公園設立的說明牌上又能了解到大理岩生成的過程:二億五千萬年前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海洋生物遺骸,受上部岩層壓力,並經膠結及再結晶作用變成了石灰岩,再經變質作用後成為了大理岩。由於台灣島不斷隆起,上浮的岩層受風化侵蝕作用而剝失,以至深處的大理岩才逐漸抬升露出地表,呈現了一派奇崛嶙峋的景象。
能聽是可聽兩山峭壁間的穿堂大風聲,長春祠下的瀑布飛瀉聲,立霧溪上的湍急流水聲,燕子口中的百燕鳴谷聲。那一聲聲傳來的又是真正的「原聲態」,不一定入人耳,但一定入人心,因為全都是大自然最富情感的心聲。
能想是可想上世紀五十年代蔣經國如何動員一萬多老兵上陣施工,他們又怎樣在四年時間中歷經各種艱難險阻,經太魯閣打通中央山脈的崇山峻嶺,開辟舉世聞名的中部橫貫公路,繼而為溝通台灣本島東西兩側的交通做出莫大貢獻的。從太魯閣牌坊處又可以看出,這天塹變通途的公路是人工景致,但已深深融入了山野中,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也是太魯閣風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可掌控是指野性的危險性。喜歡旅遊的人,相信都喜歡觀賞充滿野性的風景,但因野性的不可掌控和難以預料,所以含有野景的景區往往會充滿危險,太魯閣便是這樣的地方,大陸有位二十出頭的女孩參團來此觀光,就曾遭遇了不幸。由於不時會有塌方的情況出現,遊太魯閣必須戴安全帽。之前這位女孩一直戴著帽子,就在回程時一隻腳將要踏上旅遊大巴的台階,一隻手摘下安全帽的那一刻,有塊急速塌落的石頭正好砸到了她的頭上,致其當場不治,令人哀傷不已。太魯閣的野性,由此也可一瞥。
遊畫太魯閣,上述所有的東西都是我欲著力描繪的對象,想來難畫的還是那些令人印象極深的,慘白淒清、裸露無遺的大理岩。我感覺就像造房子要打基礎一樣,畫好這些大理岩,就能畫好整幅畫,《野性的太魯閣峽谷一瞥》就是在這樣的努力中完成的,又因參考了中國畫的構圖方法與筆墨技巧,所以畫得很自由很奔放,真是過癮!
楊雲平
中國「環球遊畫」第一人。
上海畫家、詩人,美術高級教師。酷愛旅行,已環球遊畫(即一邊旅遊一邊畫畫)了五大洲六十多個國家與地區,完成了五百萬字的旅行隨感錄和上千幅鋼筆淡彩寫生畫。現已出版了《一個人的環球遊畫》(中國版和美國版)、《跟著環球遊畫看世界》、《遊畫澳門》、《遊畫上海》等八本專著。
文、圖/楊雲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