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群書治要
  • 发布时间:2015-10-08 14:22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晉代,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採摭群書,剪截淫放」,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於貞觀五年(六三一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治要」,即治國必須遵循的剛要、理論與方法。該書不僅是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

  《群書治要360》將《群書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六大綱目整理成書。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對現代人的德行、修養、工作、學習、生活等都有著寶貴的指導和借鑒。

  貳、臣術

  二、盡忠

  七六

  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節。(卷二十四 後漢書四)

  【白話】忠臣沒有私心,有私心的臣子則不忠,履行正道、奉公行事,是做臣子的節操。

  七七

  君語及之,則危言①;語不及,則危行②。國有道,則順命;無道,則衡命③。(卷十二 史記下)

  【白話】如果國君問到自己,就謹慎地發表自己的言論;若是國君沒詢問自己,就謹慎地做事,修養自己的德行。國君政令合乎正道時,就服從命令去做;國君政令不合乎正道時,就不受其命而隱居起來。

  【注釋】①危言:猶慎言。②危行:小心地行動,慎行。③衡命:違逆命令。

  七八

  夫殺生賞罰,治亂所由興也。人主所謂宜生,或不可生,則人臣當陳所以宜殺;人主所謂宜賞,或不應賞,則人臣當陳所以宜罰。然後治道耳。(卷二十九 晉書上)

  【白話】死、生、賞、罰這些處置的正確與否,和國家的安定與動亂有著密切的關系。君主說某人應該活命,倘若不可以活命,那麼做人臣的就應陳述所以該殺的原因;君主認為某人該獎賞,倘若不該獎賞而該罰,那麼做人臣的就應陳述其所以該罰的道理。然後才談得上治國有道。

  七九

  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則不用,其身危;不切直則不可以明道。故切直①之言,明主所欲急聞,忠臣之所以蒙②死而竭智也。(卷十七 漢書五)

  【白話】忠臣事奉君主,言語懇切率直則不被信用,還會危及自己的生命;如果言語不切直,又不能夠闡明道理。所以切直的話,是英明的君主所急切希望聽到的,也是忠臣之所以冒著死罪而竭忠盡智要表達的。

  【注釋】①切直:懇切率直。②蒙:蒙受。引申為冒著、頂著。

  三、勸諫

  八0

  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伏死①而爭②。(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臣下,是為國君整治繁亂和解除迷惑的人。因此要冒死去諫諍規勸。

  【注釋】①伏死:甘願舍棄生命。②爭:通「諍」。諍諫。

  八一

  夫不能諫則君危,固諫則身殆。賢人君子,不忍觀上之危,而不愛①身之殆。(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臣子不能諫諍,君主就會有危險;堅持進諫,臣子自己就會有危險。真正的賢人君子,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君主處於危險之中,因而不顧自身的危亡。

  【注釋】①愛:吝惜、捨不得。

  八二

  故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過於諫矣。故子從命者,不得為孝;臣苟順者,不得為忠。是以國之將興,貴在諫臣;家之將盛,貴在諫子。」(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因此(孔子)說:「君主遇到危險而不去護持,君主就要跌倒而不去攙扶,那君主還要這樣的臣子幹什麼呢?而扶持的方法,沒有比諫諍更好的了。因此,做兒子的如果只是一味聽從父親的話,算不得是真正的孝;做臣子的只是一味順從君主的意思,算不上是真正的忠。因此國家將要興旺,貴在有能夠直言諫諍的大臣;家庭將要興旺,貴在有能夠勸諫父母的孩子。」

  八三

  若托物以風喻,微生而不切,不切則不改。唯正諫直諫可以補缺也。(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如果假借一些事物來進行委婉的勸諫,言辭隱微不顯而不能夠切中要害,不能切中要害,就很難改正錯誤。只有不畏強淩弱、直言地勸諫,才能補救君主的過失。

  四、舉賢

  八四

  國之所以不治者三:不知用賢,此其一也;雖知用賢,求不能得,此其二也;雖得賢不能盡,此其三也。(卷三十六 屍子)

  【白話】國家不能得到治理有三方面的原因:不知道推舉任用賢德之人,這是其一;雖然知道任用賢人卻求不到賢人,這是其二;雖然得到賢人卻不能人盡其才,這是其三。

  八五

  子墨子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是其故何也?是在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故大人之務①,將在於眾賢而已。﹂(卷三十四 墨子)

  【白話】墨子說:「現在朝廷中從政的王公大臣,都希望國家富強、人口眾多、刑律政教都井井有條。然而卻不能如此,這是什麼緣故呢?究其原因,在於現在朝廷中從政的王公大臣,不能把尊重賢才、重用有德能的人作為執政方略。國家擁有的賢良之士越多,那麼國家的治化就越深厚。所以大臣們的要務,就在於使賢才越來越多而已。」

  【注釋】①務:緊要的事情。

  八六

  古者取士,諸侯歲貢①。孝武之世,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學之選。於是名臣輩出,文武並興。漢之得人,數路②而已。(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白話】古代選取士人,要求諸侯定期向朝廷舉薦人才。漢武帝時,除各郡推舉孝廉外,另有賢良文學之士的選拔。於是名臣輩出,文治武功同時興盛。漢王朝獲得人才,主要就是通過這幾個方面。

  【注釋】①歲貢:古代諸侯郡國定期向朝廷推薦人才的制度。②路:途徑,門路。

  八七

  古之官人,君責之於上,臣舉之於下。得其人有賞,失其人有罰。安得不求賢乎?(卷三十 晉書下)

  【白話】古時候任用官員,君主在上面提出(選拔的)要求,臣子在下面保舉推薦。所舉薦的人得當,就獎賞舉薦者;所舉薦的人失當,就處罰舉薦者。

  這樣臣子們能不去訪求賢人嗎?

  八八

  官者無關梁,邪門啟矣;朝廷不責賢,正路塞矣。所謂責賢,使之相舉也;所謂關梁,使之相保也。賢不舉則有咎,保不信亦有罰。有罰則有司莫不悚也,以求其才焉。(卷三十 晉書下)

  【白話】選任官員不嚴格把關,不正之門就會開啟;朝廷不求取賢人,入仕的正道就會阻塞。所謂求取賢人,就是讓官員遞相舉薦;所謂從嚴把關,就是讓保舉人和被薦人互相擔保。賢人得不到推薦,官員就有罪過;舉薦不實,官員也要受罰。有了處罰就會讓負責的官員有恐懼之心,因而能夠盡力求賢。

  唐 魏徵 褚遂良 虞世南編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精選·翻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